马居里教授运用温胆汤临证验案举隅

2013-01-25 05:02廖成荣雷响周锋指导马居里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竹茹温胆汤

廖成荣雷 响周 锋指导:马居里

1.陕西中医学院2009级中医实验班,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马居里教授运用温胆汤临证验案举隅

廖成荣1雷 响1周 锋1指导:马居里2

1.陕西中医学院2009级中医实验班,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温胆汤;运用;验案

马居里教授系陕西中医学院教授,陕西省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三十年,学识渊博,医理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随诊,聆听教诲,颇有感悟。现将其运用温胆汤之验案两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临床验案

1.1 梅核气 岳某,女,52岁。2012年9月16日初诊。咽喉部异物感10年,加重一月余。患者自述咽喉部有异物似痰感,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常于情绪波动时加重,伴不易入睡,多梦,怕冷。大便偏干,小便量少,耳鸣,不欲饮水。舌质淡,苔黄腻,脉弦。马居里辨证为气滞痰凝,痰气交结证;拟开结化痰,理气和胃安神法;方用柴芍温胆汤合桔梗甘草汤加减治之。柴胡10g,白芍15g,陈皮12g,姜半夏12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桔梗10g,生甘草6g,元参10g,麦冬12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酸枣仁20g,远志10g,夜交藤30g,太子参15g。14付,水煎服。二诊(2012年9月30日):患者咽部症状大为好转,夜寐可,余症同前,前法已经奏效,现乘胜追击,以截其根。拟方:柴芍温胆汤合桔梗甘草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5g,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桔梗8g,生甘草6g,麦冬10g,元参10g,夜交藤30g。再进7付,收效。

按语:梅核气首见于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其发病涉及肺、脾、肝等脏器功能失调,其中与脾土功能失调关系尤为密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重楼玉钥·诸风秘论》载:“咽主地气属脾土”;《诸病源候论》载:“夫咽喉者,为脾胃之候”。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协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气血津液的转输敷布过程,故谓之后天之本,津液之源。足太阴经脉络于胃,上挟咽喉,脾胃之气血津液直接煦养咽嗌,使其濡润通畅。现细究其病因病机,乃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失于布散,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似痰感,吞咽不利;足厥阴肝经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故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此外,情绪波动,使少阴失其冲和之气,则疏泄失职,影响脾胃运化而致痰湿内生;而痰饮内阻日久,则痰热上扰,故寐差。每遇此证,马居里立开结化痰,理气和胃之法,疗效尚佳。方中半夏辛温而燥,取其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麦冬化痰除烦止呕,清膈上虚热,君臣合用,既化痰浊,又清痰热。枳实、陈皮理气行气化痰;太子参、茯苓益气健脾利湿,使湿去痰消;更加柴胡疏肝,调达肝气,白芍缓急,舒理气机;玄参、桔梗、生甘草清利咽喉, 《本草纲目》载: “玄参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远志、夜交藤镇静养血安神。全方共奏开结化痰,理气和胃安神之效,故收效速捷。

1.2 风疹 伊某,男,52岁。2012年11月9日初诊。患者自诉怕冷恶风易感冒,无汗出,四肢末端发凉,大便偏干,小便频多,纳可,口干不欲饮,遇寒冷刺激即起寒栗,瘙痒剧烈。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马居里辨证为痰湿内阻,阳气闭束证;治以祛痰化湿,益卫固表止痒;温胆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生黄芪30g,生白术15g,防风10g,白鲜皮12g,蝉衣6g,山药15g,山萸肉10g,当归12g,生地12g,桂枝10g白芍12g。7付。二诊(2012年11月16日):患者诉服上药后遇寒冷刺激起粟粒已减少,余同上诊。继用上方去白鲜皮,蝉衣,当归,生地,再进7付,以图巩固之。

按语:患者遇寒冷刺激即起寒栗,瘙痒剧烈,而多从风寒湿论治,马居里结合患者体质,从湿治之,选用温胆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收效颇佳。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胆和胃除烦。佐枳实、陈皮理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黄芪、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固表渗湿,并且茯苓可杜绝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妙,以达到 “治痰之要,惟在于使之不再生成”的目的。桂枝、白芍既通阳,又敛阴,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防风走肌表而散风御邪。《景岳全书》亦指出 “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热郁于内,易耗伤阴血,湿热相合,易瘀阻血脉,故加生地、当归养血活血,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相合,化湿而不过燥,温通而不过热,使痰湿得化,瘙痒得除,胃气得和,共奏祛痰化湿,益卫固表,止痒之功效。

2 结语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现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其方较孙思邈原方多加利水的茯苓,和胃的大枣,并减少生姜的用量,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后世医家多加减用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而变生的诸证,继而发展到治疗胆郁痰热,胆胃不和诸疾,并使之成为清热化痰,理气和胃,调理肝胆脾胃的名方。马居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诊疗思想,紧紧把握疾病的病理机制,抓住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这一病机要点,灵活运用温胆汤化裁,或合用经方,或选用时方,均获得满意疗效,从而扩大了本方的运用范围。

R289.5

A

1007-8517(2013)11-0135-01

2013.04.05)

廖成荣,男,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2009级创新实验区学生,先后师从本院田丙坤、赵天才、马居里、马宽玉等教授。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竹茹温胆汤
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
The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Lept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he In fluence of Adjusting Methylation of OB-R,POMC Gene Promoter of Wendan Decoction (温胆汤)
基于数据挖掘的温胆汤类方用药规律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温胆汤干预肥胖及相关疾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探讨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