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2013-01-25 04:11李艳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心血管护士护理人员

李艳梅

(北京市普仁医院,北京 100062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其生理机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猝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其安全。通过分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原因及对策,旨在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老年人生理特点

老年期生理机能逐渐退化,心脏功能由强变弱、心肌细胞变性或缩小,心肌细胞利用ATP和可动用的儿茶酚逐渐减少,使心肌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氧,表现为收缩力减弱、储备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减慢等。心血管系统退行性变化,外周血管弹性减弱或消失,血管壁内钙质沉积及胶原纤维的增生,血管扩张性减退,出现进行性动脉硬化,都可引起单纯收缩期血压增高[1]。老年期交感神经张力减弱,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射血时间缩短,心搏量减少,由于老年期这些生理特点,均易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

2 安全原因分析

2.1 超负荷工作状态

由于人员不足,工作强度较大,护士容易发生身心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等。医院方面管理制度不完善或相关制度没有得到落实,监控管理机制不严格,对临床护士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学法规教育等。使疲劳状态下的护士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

2.2 责任心不强

个体方面,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交接班不认真,工作疏忽大意,巡视病情不及时,执行医嘱不严谨,护理记录中有缺陷;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熟练度低,对各种抢救技巧技能掌握不熟练,违反技术操作规程都将影响到护理安全。

2.3 运转不及时

心内科患者欲进行介入手术时,在急诊科、ICU、普通病房、导管室等科室间均存在接受/转出等转运环节,保证安全转运,也是减少护患、医患纠纷的重要环节。如患者出科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或手术后返回病房的过程中,手术部位出血等病情发生变化,护送中病情突然加重,都易导致病患发生生命危险。

2.4 意外跌倒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加之住院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其因素包括疾病因素、生理学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衣着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无床档或者有但固定差。

2.5 患者个体因素

如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缺氧、呼吸困难加重;或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悸症状;或漏服降压药物,导致血压升高;或自行上厕所排便,用力过大,出现汗、憋气和呼吸困难等。

2.6 药品因素

心血管疾病用药品种多,错服、漏服、过量服用现象常有不良反应发生,如抗凝药物可引起出血倾向,洋地黄药物可造成洋地黄中毒,大量利尿剂致水电解质紊乱等。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2]。常见的药物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有效减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提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率。

3.1 护理安全的意义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护理人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概念、中心内容不清楚,其中学历、职称较高的护士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学习主动性较好,但即便如此也仅有少数护士对护理不安全因素知识了解较多,多数护士还缺乏相关知识。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患者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3.2 防范对策

3.2.1 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临床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准。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并更新知识,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医院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自考、函授,撰写论文、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除相关培训外,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请专科护理人员来传授护理经验和技术[3]。并定期组织理论及操作技术的考试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护理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3.2.2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以弥补法律知识的缺乏。使广大护理人员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自觉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

3.2.3 提高专科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1)做好入院评估:心血管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相应位置(如监护室或普通病室),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患者初入院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以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2)做好重点环节管理: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多病情重、变化快,部分疗效相对较差,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3)重视药物护理:心内科老年患者用药品种繁多,护士应严格执行用药规程,及时告知病患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降压药易发生位性低血压;降糖药易引起低血糖;服用泻药要合理安排服用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输硝酸甘油针时不能自己调节输液速度,以免引起严重后果;(4)制定合理流程:制定合理安全的转运流程,规范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制定危重患者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保证患者随到随检。接受/转出工作由责任护士亲自参与完成,病情危重者由医生、护士共同护送,并携带急救药品,转运途中护士应严密注意生命体征及各种管路;(5)指导心理康复:多数心血管疾病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从心理层面上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临床工作时,应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4];(6)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7)树立责任意识:要求护士长要有良好的领导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加强护理病历的书写规范管理,严把医嘱关,协调好医护关系,认真观察病情,保证护理工作环境布局合理、固定、规范等,谨慎负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基本素质,加強安全意识教育,层层把关,责任到人。

3.2.4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

3.2.5 加强监督检查 护理安全管理要特别注重抓好关键点,管理者要善于认识、处理关键性问题,并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关键问题的有效处理对护理质量的控制与评价非常重要,也是衡量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4 小结

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心血管病人也越来越多,对其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安全屏障,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5]。

[1]黄明玉.老年心血管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4(17):105.

[2]吕淑梅.关于老年人用药问题[J].中国新医药,2004,3(2):106.

[3]刘国华.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05.

[3]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9.

[4]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10:761.

[5]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猜你喜欢
心血管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