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君,马 辉,白永江,林 雪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高血压科,乌鲁木齐 830000)
中医博大精深,其一在于包容宇宙万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此谓“有容乃大”。身处西北边陲,其人文、地理形成之特质自是相互影响之缘由,而对疾病的影响亦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与规律。我们由此循思,通过多年由理论到实践的反复体悟,发现更年期女性高血压这一疾病于新疆地区受到特有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确有其显著的地域特点。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病在中国医学史上无记载。根据患者眩晕、烘热及汗出等临床症状,其归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风眩”、“绝经前后诸症”、“百合病”、“脏燥”等范畴。位于西北之地究其病程中有何异于寻常之处,似剥茧层出,愿与同道辨其原委。
“女子属阴,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女性生理以血为体、为用,具体的形式为孕后产乳,冲任血汇于肝,而肝以血为主且主藏血。妇女绝经之时已历经、孕、产、乳阶段,其肝血“阴常不足、阳长有余”,肝血多伤。《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肾系元气之根、先天之本,其主藏精。《景岳全书》云:“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妇女四十,其阴自半,其七七肾气渐衰,主以肾虚,冲任脉虚。肝与肾齐主下焦,而肾为肝之母,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互生。水不涵木、肾阴不足能够引起肝阳上亢,出现眩晕。心与肾为水火相济,肾精不足使肾水未可上济于心火,而致心肾不交出现脏燥[1]。肾气化无力,阴津亏耗,化源不足,可内生肾燥。此外,在病理学上女性多感情复杂、疏泄失常、情感抑郁,容易引起气机郁滞。一方面木郁乘土,容易导致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扰清窍,进而导致眩晕、头痛;另一方面为郁久化热,肝血不足,暗耗肝阴,精血互生,进而使肝肾阴不足,阴虚阳亢。同时气滞容易造成血瘀,脑窍失养而出现眩晕头痛。
新疆地处西部边陲,境内多荒漠戈壁,气候干燥,少雨多风,为传统中医文献所称之西北方域,为典型的干旱方域,主由燥气而气化[2]。周铭心等[3]根据西北地区的地势、方域、气候及民俗等特点,指出燥邪为其主要的发病原因,并提出西北燥证概念[3~5],认为新疆多出现以干燥表现为主的燥证。燥邪为独立的病因,为《内经》基本宗旨,与热、风、湿、火、寒论述并列。燥证的发病与方域、环境联系紧密,与燥邪密切相关,符合王冰的“地高处则燥,下处则湿”,燥邪时序秋盛,于西方旺。西北特别之处在金气之盛,秋令燥气横亘,无时不在,而东南方的燥气只在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在地为金,在天为燥”、“燥发之时,非独秋有”之说。
新疆各地居民的燥证罹患者的发生不但与当地干燥气候、居住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饮食习惯也起着重要作用。新疆各民族在特殊气候环境下有其不同的饮食习惯,居民多食肉酪浓厚之味,阳气内盛,必耗阴精。无度烟酒之害比饮食之害更为严重,劫阴耗血,觥筹交错,平添燥热,亦多食辛辣、椒姜之品,性偏热致耗津夺液,燥气内生。喻昌曰:“燥胜就干,干为病,非遽赤地千里,有干于外面皮肤皴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营卫气衰,内燥而皮著于骨者,西北常见皮肤竣揭之证,为燥气长期侵渍所致。亦多经闭、便结、乳少之症,由久食辛辣或燥气内侵,郁热烁津或阴血内耗,内生燥热而导致。”新疆更年期妇女因长期燥邪浸漫、阴虚内燥,外加燥邪经久不除必然侵内,女性于内经历孕、产、乳等屡伤于血,数脱于血,故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远在牧区的女性无经济来源,家庭地位卑微,常常情志抑郁、暗耗阴血等,诸多内外因素使得女性高血压病患者在更年期这一特殊阶段进一步伤及阴津精血而致冲任血虚,阴脉海为任脉,其阴血亏乏而阴不制阳,上浮虚阳,即引起风眩[6]。肾缺乏精血,亏乏肝阴上亢肝阳,独旺心火而导致肝、肾燥,造成阴虚内燥。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络脉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经》即有记载。叶天士认为“久痛入络”、“久病入络”,“初气结在经,久血伤入络”。高血压病为全身血管性疾病与络脉相关,其发病机制类似络病,为络脉的病变[7]。沈绍功等[8]首次指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病因为“毒损血络、痰瘀互结”。立足于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认为高血压病于血络,与肝肾密切相关,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阳失调,络脉气血空虚,以肝肾为根本,标实多为瘀血、痰毒内生等,毒伤血络是主要的病机。遵循“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念,结合新疆地域、气候、饮食等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认为毒伤血络之毒不仅有痰毒、瘀毒还有燥毒蕴结脉络,损伤脉络形体以致络脉绌急和失荣,络脉痉挛与失荣均为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改变[9]。
毒(燥)伤血络病机有三,其一阳亢脉道失柔。《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经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新疆更年期妇女因长期浸漫在燥邪中,外燥过长时间不除一定会内侵,此时妇女往往虚之又虚。肝藏血肾藏精,燥邪侵袭又燥性偏阳,伤肝肾之精血,则水不涵木,肝阳以升、以动、以散,症见一派风动之象,古人称之“肝风内旋”或“风阳内动”等。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认为“大阳动莫制,皆脏阴少藏,自觉上实下虚”、“水亏而不能涵木,厥阳化风而鼓动,阳升烦恼,病斯发矣”。由于肝主身之筋膜,膜腠是络脉的组成部分,是气血津液的正常通道。燥邪浸淫脉道,脉道失柔,则络脉经隧失养枯涩而出现络脉绌急致使血压增高。其二,脉络失养。“燥为金,其性坚固、收敛”。刘完素云:“涩,物干则涩滞,湿则滑泽,燥湿相反。中外遍身涩滞,皆为燥金之化……液少燥涩。”燥邪为阳邪,燥易伤津,炼液成痰,炼血成瘀,终致津停血滞,化浊生毒,浊毒、痰瘀痹阻失养脉络。其三,脉道失充。血液与津液两者相互补充,津液渗入脉中成为血液,阴津为血液重要的组成部分,津液充而血液足。如《灵枢·邪客》记载:“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燥邪横溢,阴津亏虚,津枯血燥形成血脉空虚。诸如此类正所谓“无邪不毒,燥从毒变,化从毒起,瘀从毒结”。王永炎亦认为,“有络脉自病与他病入络,病因有脏腑虚损或邪客络脉,使痰瘀胶固,络脉结滞,浊毒蕴积,其病情复杂、病势难愈”,因此络脉的壅塞痹阻与绌急失荣是本病的病因病机之关键所在。“肝肾阴虚,毒(燥)伤血络”观是更年期高血压从络病学说诠释的新观点、新角度和新途径。
周铭心等在倡导西北燥证理论的同时,指出西北燥证为一组以口鼻干燥与烦躁等不适证为特点的中医证候,其多发于像新疆的西北地区,西北燥证不仅是临床上的一系列症状,其也能影响糖尿病、高血压等新疆高发病的发生及发展,成为这些疾病的诱发因素与临床表现之一[10~14]。
《医原》中清·石寿棠提出燥证理论,倡导“推致燥之由,有因于人者,因于天者。阴阳燥金司天……究其本,皆由血液不足所致。阴血虚不能营运乎百体,津液耗不能滋养三焦”。燥证具有内与外之分,外燥常常由于津液伤耗而导致虚证;若为内燥必定是由于阴津亏少而凸显燥证。不论是内燥还是外燥均可致虚,或者纯为虚证、实中挟虚。这与其他六淫致病不同。“燥为虚证”表现出燥证病变时阴虚血少、津伤液损的关键病理[15]。因地域之内燥,燥为病果;地域之外燥,燥为病因。
多年来,我们对更年期高血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从理论探索、临床疗效观察及流行病调查等不同角度研究发现,新疆女性高血压病的更年期患者阴虚内燥证[16]占53.8%,新疆女性高血压病在经过更年期这一特殊阶段的症状、中医证型确有其地域特点,心肾阴虚、冲任血虚及肝肾精血不足同为内燥证,该类病人除会眩晕头昏、烘热汗出还会多见口舌干燥、咽喉干燥、不耐思虑、心烦易怒或手足心热、目眩视弱、失眠耳鸣、手足麻木及易疲乏等,称之为阴虚内燥证。并对阴虚内燥证这一新疆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病的重要证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新疆高血压女性病人在更年期阶段常表现为虚燥之证。《淮南子·原道训》:“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壮,燥而日耗者老。”因西北地域燥邪猖獗,内、外燥相加,人会有皮肤、五官及二阴等脏腑与孔窍机能的失调,或者出现精血亏耗的内脏疾病,其与一般的燥证存在着显著的不同。除了上述的主症之外,往往伴有毛发枯焦、皮肤憔悴、爪甲脆裂、口唇燥裂、口鼻干燥、目涩鼻干、舌上无津、膝胫酸软、性欲减退及心烦等表现。因此,西北的地势、方域、气候及民俗等对新疆妇女更年期高血压证型存在着明显的影响[17~19]。
已有新疆前辈名老中医积多年临证经验,结合西北地域多燥特点提出了“虚燥论”的学术思想,首倡“虚燥论治”的理论,临床以“益真清燥平方”实践数十年取得了满意疗效[20]。
张景岳说:“燥盛阴虚,阴虚血少。燥从阴化,营气不足伤内也。治疗当以养营补阴为主。”因此燥证的治疗往往不只单纯祛邪、养阴除燥、滋阴润燥等治疗方法均顾及其虚,津液充足则燥证自除,为扶正祛邪的治疗手段。
我们在继承前辈名老中医经验基础上,选用新疆地方药、民族药的桑椹、罗布麻、玫瑰花等组成“虚燥更平颗粒”,治疗妇女的更年期高血压病。虚燥更平颗粒究其组方,由生地、当归、罗布麻、桑椹、玫瑰花等组方而成,起到滋阴润燥、平肝安神的作用。上述药多入肝肾经,生地性味甘、凉,为君药,入肝肾心经、凉血滋阴,是凉血滋阴要药,具有生津止渴、清热滋阴的功效。《本草发挥》曰:“生地黄性味寒、苦,可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治少阴心热。”桑椹性味酸、微寒,入肝肾经,可生津止渴、补血滋阴、明目安神等,为臣药。《本草经疏》曰:“桑椹性味甘、寒,可益血、除热,凉血、补血益、阴药……五脏属阴,益阴可利五脏。阴气长盛,血生津满,不饥而血气自通;热退阴生,肝心无火,魂安而神自清宁,神清聪明内发,阴复变白不老。”当归入肝、心、脾经而为佐药,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有养血调理冲任之功效。《本草正义》曰:“当归味甘、重,可补血;气轻而辛,又可行血,行中有补,补中有动,为血中气药,血中圣药,佐之补则补,可补气生精、养营养血,强形体,安五脏,益神志,凡有形虚损病无所不宜。”玫瑰花之性味微苦、甘、微温,入脾、肝、胃经,芳香行散而舒肝解郁、和血调经;《本草正义》曰:“玫瑰花香气浓,和而不猛,清而不浊,流气活血,柔肝醒胃,宣通窒滞而无辛温刚燥,断气分药之中、最捷效而最驯良,芳香诸品,殆无其匹。”罗布麻作为新疆的道地药材,其性味微寒、苦甘,具有平肝息风、清热降火之效,可治疗眩晕、头痛和失眠等。罗布麻有“野生保健之王”美称,因此含无毒害、污染及高含量多种特殊的营养。枣仁甘平,入心、脾、肝经,功效为养肝、宁心安神,在治疗失眠领域疗效显著,被称为“东方睡果”。《药品化义》曰:枣仁主补……用智损神,志苦伤血,致心虚不足,惊悸怔忡,精神失守,虚汗烦渴,恍惚多忘,必当所用,睡卧得宁,五脏安和[21~23]。综观全方,组方得当,配伍严谨,全方以综上所述,调补冲任、养血润燥、滋肾平肝、解郁平肝安神,是针对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全面而具体的体现。目前虚燥更平散(ZJ20100010)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满意疗效。
《内经》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六合之内,天地之间,气九窍、九州、五藏、十二节,通乎天气……数犯此者,邪气伤人,寿命之本”等记载强调了人的生存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中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非常注重考察自然、社会对人体的影响,这便是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重要含义之一。在整体观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新疆的地域特点对疾病的影响,明确了新疆地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阴虚内燥证及燥伤血络的病机要旨。该理论充分表现出《内经》因地制宜的理论,通过认识与研究新疆妇女更年期的高血压证型,使其对新疆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的诊治略见一斑,可启迪同道,为学所用,共同进步。
[1]林雪,尚玉红,杨娜,刘继祖治疗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经验[J].新疆中医药,2006,24(2):34-35.
[2]周铭心.西北燥证研究概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43-45.
[3]牟全胜,周铭心.西北多燥证[J].新疆中医药,1991(4):1.
[4]周铭心,宋晓平,单丽娟,等.新疆各地不同民族居民西北燥证罹患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11);1034-1038.
[5]周铭心,宋晓平,单丽娟,等.西北燥证证候类型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30(1):1-4.
[6]林雪,尚玉红,马丽.环境地理因素与更年期高血压的关系探微—西北燥证背景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2):125-127.
[7]韩学杰,朱妍,李成卫,等.痰瘀互结、毒损心络导致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3):201-204.
[8]沈绍功.沈绍功中医方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6-238.
[9]杨颖林.应用络病学论治高血压病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6):61.
[10]吕光耀,李杰,周铭心.新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居民生存质量与西北燥证关系的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6-10.
[11]沙塔娜提,高华,周铭心.新疆和田、吐鲁番地区人群亚健康状态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北燥证关系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11-13.
[12]吕光耀,李杰,周铭心.燥证及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26-28.
[13]王燕,孙域,周铭心.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简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23-25.
[14]何佳,林雪,郭巍.“西北燥证”中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防治[J].中医药信息,2007,24(3):1-2.
[15]秦长林.燥证琐谈[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8):6-7.
[16]林雪,余承云,雷震云,等.新疆女性更年期高血压证型理论渊源[J].新疆中医药,2009,27(1):4.
[17]林雪,尚玉红,马丽,等.环境地理因素与更年期高血压的关系探微[J].中华中医药,2008,23(2):125-127.
[18]林雪,余承云,雷震云,等.女性更年期高血压阴虚内燥证和非阴虚内燥证与性激素及血脂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7):603-606.
[19]尚玉红,林雪,杨娜.西北燥证与更年期高血压的关系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学报,2008,10(12):10.
[20]李兰青.地黄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1994,6(9):47.
[21]冯建明,赵仁.三种地黄炮制品现代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40-42.
[22]黄勇,张林,赵卫国,等.桑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西蚕业,2006,43(3):15-19.
[23]陈慧珍.当归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8,20(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