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星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沈芊绿医案》为医案类著作。据《中国医籍通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目录记载及笔者历年来的文献调查,该书仅存手抄孤本,藏于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沈金鳌及其《杂病源流犀烛》为医界所熟知,《沈芊绿医案》则未曾受人关注。事实上,《沈芊绿医案》一书反映了沈金鳌个人的治病思想及临床经验,具有其独到之处,不少内容还能与其名著《沈氏尊生书》相印证,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故不应为中医界所遗忘。
沈芊绿氏,名金鳌,字芊绿,号再年,晚号尊生老人,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卒于乾隆四十一年,江苏省无锡市城内西水关堰桥人。初习儒业,博览典籍,工诗文,兼喜医家言。乾隆年间中举,候选训导,至中年,犹屡试不中,遂矢志攻医,而以医名于世。其医传自叶天士同门后学孙庆曾,于临证各科均甚精通,于时已颇擅医名,《本草思辨录》、《冷庐医话》、《评琴书屋医略》、《时方妙用》等时贤著作对其多有称述。沈氏殚心于纂述,研习《内经》、《伤寒》及历代名家,互相参订,采摭成编,名曰《杂病源流犀烛》,为《清史稿·艺文志》所收载并曰:“杂病源流三十卷,沈金鳌撰。[1]”沈氏逝世后,其弟子官江苏布政使者,为刊遗书7种,曰脉象总类一卷,曰诸脉主病诗1卷,曰杂病源流犀烛30卷,曰伤寒论纲目18卷,曰妇科玉尺6卷,曰幼科释谜6卷,曰要药分剂10卷共72卷,总其名曰《沈氏尊生书》。
《沈芊绿医案》成书年代不明,因未编入《沈氏尊生书》而不受人关注,流布亦不远。该书现仅存润德堂抄本,不分卷。其字迹清晰,保存完好,藏于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沈芊绿医案》记载沈金鳌治疗寒热、时病、疟、瘾疹、风痧、黄疸、呕吐、吞酸、噎膈关格、痞满积聚、肿胀、淋浊、遗精、痔、瘰疬、痰饮、经漏崩带、胎前、产后、幼科等内外妇儿科验案凡547案,后另附单方4条,保存了沈氏的用药理念和特色,可与其理论著述相印证,并体现其对民间单方验方的留意。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学术思想。
掩卷而论,沈金鳌先生之《沈芊绿医案》共存有疗病验案547案,以内科杂病为主,时病次之,妇科又次之,耳、鼻、咽喉、目又次之,儿科又次之,外科仅1案。从中可知,沈金鳌先生的造诣之所在,既以内科为主体,又旁涉外科、妇科、儿科;既涵盖疑难杂症,又涵盖急症热病,显示出中医的整体观及内科在临床学科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沈芊绿医案》治时病案分为风温、湿温、春温、冬温四类,其中风温20案,湿温18案,春温19案,冬温10案,共67案。通观此67案,无不寓透邪于其中,透邪法实贯穿于诊病与治病的全过程。
如“风温”一案:风温发热,咳嗽声嘶,火郁于上。于诊病之时详辨邪透与否,而予以散邪之药。另如“春温振寒不热,脉沉,舌白如粉,邪郁于内”、“春温病肺中郁邪,恶寒,体倦”、“湿温初起,浊邪闭塞”、“湿温时邪,舌黄,脉软,发热瞀闷,邪郁中焦,恐其痉厥”等,均于诊病之时详辨邪之郁否,郁阻于何处,而予以透邪之法。沈芊绿先生的透邪之法,因其感邪与病程的不同,透邪之法也各不相同。大致来看,有辛凉解表法、清凉透邪法、清凉透癍法、宣阳透伏法等,以下略举一两案以作说明。
案1:新感风温,触动麻痹旧疾,外发瘾疹,瘙痒,宜清透方:羚羊角、蝉退、连翘、玉竹、牛蒡子、桑叶、桔梗。按:蝉蜕乃解热透疹之常用药,配以连翘之性升浮,桑叶之轻清,羚羊角之清凉,共奏透邪之效。清凉法容易凉而不透,沈金鳌此法清凉且透斑疹。
案2:温邪发斑不透:牛蒡子、蝉蜕、枳壳、陈皮、连翘心、薄荷、桔梗、芦根。按:凡温邪发斑者治宜清胃解毒为主。牛蒡子、薄荷治之以清胃;芦根中空,本是透药,配以银花、连翘治之以解毒,热势一透则斑自可化。并直接予以透疹之要药蝉蜕,直达透斑之功。
《沈芊绿医案》对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治具有诸多独到的经验和心法,临床辨治紧扣病机,尤其对复杂病证善于从脏腑病机入手,分析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从而辨明其究竟在于何脏,而予以不同治疗。如心悸病,古人多分为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水饮凌心等证型,沈金鳌则不囿于古人成理,从脏腑病机入手,判断其究竟病于心、脾胃、肝还是肾给予相应治疗。如“心悸脉软,面明舌白,中焦畜痰之象”,则病于中焦脾胃;“相火内扰,失精心悸,两尺脉大”,病于下焦;而“脉弦长且鼓,肝阳上升,心宕而悸”、“肝虚不足,木火之郁,心宕少寐,脉数而虚”等责之于肝。
再如泄泻一证古人多认为病在脾胃。如张介宾《景岳全书》所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由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引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2]”因脾胃受伤,故而水谷之精不能消化和运输而导致泄泻之证。沈金鳌先生则详辨其究竟在脾在肾,而予以不同治疗。如“久患肾泄,中焦气弱,不能输运,近更咳嗽,元虚,虚阳不摄也。人参,麦冬,白茯苓,淮山药,建莲肉,陈皮,肉果,补骨脂,六神曲”,明辨其病在肾,虽然也有脾胃虚弱不能输化之机,然而其要仍在肾,故以治肾泄法治疗,用药多为安肾丸、震灵丹、补骨脂之类。除明辨脏腑外,沈金鳌治泄泻详辨其寒热虚实,体现了沈氏严谨、认真、以证为本的大医作风。
四制香附丸组方:香附、熟地黄、当归(炒)、川芎、白芍(炒)、白术(炒)、泽兰、陈皮、黄柏、甘草(炙),功能主治为理气和血、补血调经,用于血虚气滞、月经不调、胸腹胀痛[3]。沈氏用为其妇科之要药,谓能调和妇人经脉,气虚者加四君子汤,血虚者加四物汤。在《妇科玉尺》中,沈金鳌对四制香附丸的制法与用法有详细记载:“香附米一斤(分四制:一盐水、姜汁煮,略炒,主降痰。一醋煮,略炒,主补血。一山栀四两同炒,去栀,主散郁。—童便洗,不炒,主降火),川芎、当归各二两。面糊丸,每五七十九,随症作汤下。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4]”
沈氏在《沈芊绿医案》一书中认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闭经、痛经等诸多病证均可用四制香附丸加减治疗。如“冲脉有寒,经闭半年不至。四制香附丸。制香附,熟地,川芎,白术,川黄柏,甘草,当归,大白芍,泽兰,陈皮(酒和为丸)”,“冲血不足,天癸不调,腹痛。四制香附丸”,“经来腹痛,肝不条达。四制香附丸”等等。又如“肝气成瘕,从少腹起上升胃脘,气血闭滞,天癸不通,脉无滑抟流利之象,娠兆未的。生香附,杭白芍,当归身,广皮,丹参,乌贼骨,大生地,川杜仲”、“肝阴不足,肝气易升,天癸先期,奇经为病。四制香附,乌贼骨,大生地,川杜仲,金毛狗脊,女贞子,枸杞子,白芍,湘莲肉,左牡蛎,当归身,茯苓”等,分别以四制香附丸加减化裁。
《沈芊绿医案》幼科仅存4条验案,所治疗者均为小儿疳积病:案1:疳积病,四肢细,将成丁奚:川黄连、川椒、乌梅炭、杭白芍、炙草、山楂炭、川朴、炒麦芽、陈皮、鸡膍胵(黄糖油为丸)。案2:疳积成蛊:鸡膍胵、厚朴、大腹皮、陈皮、茯苓、六神曲、泽泻。案3:疳积目翳:草决明、甘草、川朴、山楂、陈皮、麦芽、茯苓、鸡内金。案4:疳积目翳:草决明、谷精草、麦芽、楂炭、陈皮、人爪屑、鸡内金、蝉退。
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疳证是指因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证。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正如沈金鳌先生在其《幼科释谜》中所说:“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5]”故其治疗疳积,总不离乎脾胃,皆以消导化食、健脾胃为要。故观其方,多用鸡内金、陈皮、山楂、麦芽、神曲等并加减化裁。
《沈芊绿医案》短小精简,547案共薄薄1册,然其书反映了沈金鳌的治病思想及临床经验,具有其独到之处,不少内容还能与其名著《沈氏尊生书》相印证,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其治学态度上,辨证论治思想一直贯穿始终,学术上尊古又重创新,诊断上审证求因、脉证互参,各科均有精彩验案存世,可谓后学者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精髓的阶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体会。
[1]赵尔巽.清史稿(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4339.
[2]王静安.王静安医学新书[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180.
[3]揭金阶.临床中成药物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13.
[4]沈金鳌.妇科玉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35.
[5]杜惠芳.名医名家方剂心得汇讲(儿科卷)[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