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喜冬
(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常喜冬
(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
要保证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关键在于血液标本质量的高低。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是保证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也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环节[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具体要求》(ISO15189:2003)中提出了“分析前阶段”的概念为“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启动无止。”由此可知,决定检验结果真实准确性的前提是分析前质量控制,也是最易为医务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本文对可能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分析前因素予以阐述,以指导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标本来自从患者体内抽取的静脉血,其准备显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患者因素主要包括:
1.1 机体状态
采集血液标本时要求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的状态下。但由于患者就医时往往存在紧张、激动、恐惧、兴奋等心理变化,可能影响到某些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运动后,消耗了一定的能量,丢失了一定数量的体液,许多检验项目可能出现与正常状态下不同的结果,如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可出现暂时性升高,血中钙、钠、白蛋白、血糖等成分亦会发生一定变比。
1.2 饮食因素
因为饮食中的不同成分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多项检验项目要求采集标本前应禁食12h。研究表明,一顿标准餐后采集血液标本检测甘油三脂和血糖可分别升高50%和15%,原因在于此时血清常呈现乳糜状,许多检测项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另外,一些含咖啡因饮料可提高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测定值。空腹采血是可以避免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但时间必须适当。如果间隔时间过长,会降低血糖、蛋白质的测定值,提高胆红素的测定值,误导疾病诊治。
1.3 药物因素
几乎所有的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些检验项目的测定值[2]。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药物甲状腺制剂,但它能使糖吸收加快,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增加,提高了生理状态下血糖的检测值;其次,药物一般具有损害肝、肾功能的毒副作用,干扰相关指标检测值的准确性。为避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检测前应按规定暂停使用各种药物,出于疾病治疗需要不可停用,应予以说明,以便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情况。
1.4 采集时间
为避免饮食、机体状态以及昼夜节律对检验项目的影响,原则上选择晨起空腹时采集的血液标本为宜。
在选择采集血液标本最佳时机时,还应注意:①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如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和发热前寒战期采集血液标本用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②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如测定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CTNT,采集血液标本应选择在发病后4~6h较好。③考虑采血个体的生物节律性,尤其是在分析激素水平时更应注意,如采血测定女性生殖激素时,应询问月经周期情况。
这是是保证分析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血液标本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数据是否正确可靠。这要求医院必须根据相关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的静脉血采集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无菌操作的执行、采血程序的规范以及正确应用压脉带、选择抗凝管,同时考虑输液的影响,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等一系列措施,切实保证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达到检验项目的质量要求,确保检验数值可靠准确[3]。
2.1 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采血程序
采血时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采血程序,采用真空采血管,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垫,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采血部位的选择。将被采血者手臂或其他部位充分暴露并查看静脉分布,选择比较有把握顺利抽取血液的肘静脉或其他静脉(婴幼儿可选颈静脉)作为采血点。
以适当的力量将脉带扎在被采血者穿刺点上方约6cm处,嘱其握拳充盈静脉。为避免溶血的产生,采血前不得拍打采血部位。对穿刺部位用0.5%碘伏液,由内向外在约5cm范围内常规消毒。连接旋紧采血针与持针器,一手固定皮肤,一手持采血针,进针时要求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迅速扎进静脉内,之后将采血管接上抽取适当血液留作检验,然后嘱其松拳、松压脉带,穿刺点用棉签按压,迅速拔出针头。整个过程要迅速,所用时间越短越好,一般要求在1min内完成。为避免采集的抗凝血凝固,应将采血管颠倒6~8次以上将其混匀,以备检验之用。
2.2 正确掌握压脉带的压迫时间
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时,可改变所采集静脉血中的各种血液成分含量。在3min以上时,静脉扩张瘀血后,组织间隙内水分得以增加,血液逐渐浓缩,提高了血清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的含量。因此,采血时应将压迫时间缩短,最好在1min内完成。当重复采血时,最好换用对侧手臂。
2.3 抗凝剂的正确选择和用量
标本需要抗凝时,必须根据要求选择抗凝剂,用量要适当。采集血标本后,必须将二者颠倒充分混匀,同时避免强烈震荡溶血,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4 输液的影响
输液过程中,不能采集血液标本。因为输液稀释血液,而且输入的葡萄糖、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会干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必须采集血液标本,输液结束1h后适用于输入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电解质的患者,8h后适用于输入脂肪乳剂的患者。
2.5 采取防溶血防污染的措施
血液标本出现溶血、脂血、黄疸等现象,均可影响检验结果,最为显著的是溶血[4]。标本溶血后,血清内含有血细胞内含量高的物质,可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采集血液标本时,可造成溶血的机会包括不顺利的穿刺、拍打采血部位、压脉带应用过久等,故采血时正确选择静脉使血液能够自然流出。为防止标本被污染,应避免选择有炎症、化脓等变化皮肤损害部位的静脉。
标本采集后送达检验室过程中,应做到密闭、防漏、防震、防污染,并及时按常规及时处理,尽快检验。急诊标本检测血常规、血氨、血凝时应及时处理,每1h运送1次生化、免疫、血流变等血液标本,对合格的标本接收后应做好签收记录。对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应通知相关部门重新采集合格血液标本送检。对不能及时检验的血液标本,依据不同的检验项目予以预处理,以备检验之用。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板社,2006:39.
[2] 赵建宏,戴二黑,张振国,等.医学检验标本留取及收集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
[3] 戴宝珍,余剑珍.临宋护理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
[4] 王庸晋.现代临床检验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1.
R446.11
A
1671-8194(2013)17-0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