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芬
(广西扶绥县妇幼保健院妇科,广西 扶绥 532100)
97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促排卵治疗的临床观察
刘淑芬
(广西扶绥县妇幼保健院妇科,广西 扶绥 532100)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促排卵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97例PCOS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接受氯米芬(CC)联合尿促性素(HMG)治疗,B组接受来曲唑(LE)联合HMG治疗,C组单纯应用HMG治疗。对于有肥胖、高雄、胰岛素抵抗者先给予预处理后再进入促排卵治疗。观察比较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妊娠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子宫内膜厚度:B组与C组相似(P>0.05)与A组有明显差异(P<0.01);排卵率:A组与B组相似(P>0.05)与C组比较有差异(P<0.01);妊娠率:C组周期妊娠率高于A组及B组 (P<0.01),而A组与B组妊娠率相似(P>0.05);并发症:A组与B组无多胎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C组有1例双胎1例轻度OHSS发生。结论PCOS患者采用CC联合小剂量HMG或LE联合小剂量HMG促排卵治疗,HMG低剂量递增方案促排卵治疗,均可获较好的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且并发症少。
多囊卵巢综合征;氯米芬;来曲唑;尿促性素;促排卵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5%~10%,占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的30%~60%[1]。其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胰岛素抵抗、肥胖、慢性炎症及脂质代谢紊乱相关[2]。为促使无排卵的患者达到排卵及获得正常妊娠,常需要进行促排卵治疗。现将我院近年来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促排卵治疗效果观察报道如下。
1.1 对象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不孕专科门诊就诊的PCOS不孕症患者,共选取97例,观察189个治疗周期。患者年龄范围在24~35岁,平均26.5岁,不孕年限1~10年。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泌乳素水平、丈夫精液均正常,并除外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
1.2 PCOS诊断标准
依据2003 年鹿特丹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3]:①稀发排卵或无排卵;②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生物化学征象;③超声提示卵巢体积≥10mL和(或)卵巢内直径2~9mm的卵泡数≥12个。以上条件中至少符合两条,且已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柯兴氏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诊断为PCOS。
1.3 分组
将97例PCOS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氯米芬联合尿促性素(CC+HMG)组(37例、65周期)、B组为来曲唑联合尿促性素(LE+HMG)组(30例、63周期)、C组为单纯应用尿促性素(HMG)组(30例、61周期)。三组在年龄、不孕时间及基础激素水平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4 治疗方法
对于有肥胖、高雄、胰岛素抵抗者先给予预处理后再进入促排卵治疗(PCOS肥胖患者首先减轻体质量,有高雄症状者先给予达英-35治疗3~6个周期,有胰岛素抵抗者给予二甲双呱治疗。对于轻度或无高雄、无胰岛素抵抗的PCOS,则直接给予促排卵治疗)。A组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口服CC50mg/d×5d,戊酸雌二醇2mg/d×10d(解决CC抑制子宫内膜生长问题)。B组于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口服LE5mg/d×5d。A、B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肌注HCG75IU,C组从月经周期第3天开始肌注HMG,采用HMG低剂量递增方案,初始剂量50IU/d,每周增加25IU,视卵泡发育情况决定使用天数。各组均于月经第10天开始每24~48小时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及子宫内膜情况,监测中发现有4个及以上卵泡直径ı16mm时,为避免出现OHSS,取消该周期。当最大优势卵泡直径达到18~20mm时,予HCG6000~10000U肌内注射一次,并嘱当晚性生活,48h后复查B超,了解排卵情况。未能受孕者则进行第2周期、第3周期。观察比较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妊娠率及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1 子宫内膜厚度
A组37例、65个周期平均内膜厚度为(6.88±0.93)mm,B组30例63个周期平均内膜厚度为(10.16±1.21)mm,C组30例61个周期平均内膜厚度为(9.89±1.67)mm,B组与C组相似(P>0.05)与A组有明显差异(P<0.01)。
2.2 排卵率及周期妊娠率
A组37例、65个周期平均排卵率为89%,周期妊娠率为27.5%,B组30例63个周期平均排卵率为91%,周期妊娠率为29.3%,C组30例61个周期平均排卵率为97%,周期妊娠率为35.1%,A组与B组相似(P>0.05)与C组比较有差异(P<0.01)。
2.3 并发症
A组与B组无多胎及OHSS的发生,C组有1例双胎1例轻度OHSS发生。
三组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周期妊娠率及并发症比较见表1。
PCOS患者多有排卵障碍,这是其受孕困难的主要因素,其中部分患者还存在高雄激素血症和(或)高胰岛素抵抗等[3],更加剧了治疗的困难。本研究首先对有上述原因的不孕患者采取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手段,纠正患者的基础病理状况,再进行促排卵治疗,效果较好。
CC作为传统一线促排卵药物,因其具有弱的抗雌激素作用,可影响宫颈粘液并影响输卵管蠕动及子宫内膜发育,因而有着高排卵率和低受孕率的缺点,部分患者还存在CC抵抗更影响了最终妊娠率,即使加大CC用量或延长使用时间也未能改善受孕率。
表1 三组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周期妊娠率及并发症比较(χ—±s)
第三代选择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LE也有着较好的促排卵效果[3],其通过解除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诱导卵泡生长发育,并可提高PCOS患者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善了患者促排卵乃至妊娠等治疗效果。有研究认为其比CC不良反应更小[4]。林文琴等[5]观察了LE+HMG对PCOS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LE+HMG比单纯用HMG促排卵周期取消率低,对于PCOS患者,是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二线促排卵药物HMG,由于其直接作用于卵巢,因而有较高的排卵率和妊娠率,但个体卵巢对HMG的反应性不同,刺激剂量太低卵巢低反应,易造成卵泡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刺激剂量太高,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征。本研究HMG组采用低剂量递增方案很好的控制了个体的用药剂量,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多卵泡同时发育而取消周期。
一线促排卵药与二线促排卵药的联合应用,可减少各自独立应用的不足,从而达到更理想的促排卵效果、更高的周期妊娠率和最少的并发症发生。
[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7):553-555.
[2] 林秀英.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08,29 (12):973-975.
[3] Bayar U,Basaran M,Kiran S,et al.Use of an aromatase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prospective ranfomized trial[J].Fertil Steril,2006,86(5):1447-1451.
[4] Atay V,Cam C,Muhcu M,et al.Comparison of letrozole and clomiphene citrate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ies undergoing ovarian stimulation[J].J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06,34(1):73-76.
[5] 林文琴,陈雅,陈霞.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的临床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1,20 (3):193-196.
R711.6
B
1671-8194(2013)17-0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