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明 何日德
(广东省佛山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广东 佛山 528325)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钟 明 何日德
(广东省佛山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广东 佛山 528325)
目的探索盐酸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收集到的62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盐酸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采用χ2检验,P=0.0273<0.0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盐酸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优于使用普罗帕酮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胺碘酮是治疗此类疾病的理想的药物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胺碘酮;快速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1]。该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狭窄导致了心脏供血不足引起了心脏功能的障碍及器质性的改变,当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发生时,会使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因此,有效的控制心律失常对于改善心功能、缓解患者症状及防止心源性的猝死非常重要。胺碘酮是多个通道阻滞剂,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室性的传导无作用,可以应用于各类器质型心脏病的治疗。为探讨在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我们选取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2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1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0±6.42)岁,其中室性早搏15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持续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4例;对照组31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3±7.23)岁,其中室性早搏13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7例,持续性房颤1例,阵发性房颤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患者24h内心律失常事件在600次以上,心功能评级≤Ⅱ级,患者临床症状可伴有心慌、头晕、胸闷气喘等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首剂量静脉注射的时间为10min,根据患者情况以0.9%氯化钠20~40mL加普罗帕酮35~70mg进行治疗,如效果不理想可以0.9%氯化钠250mL加普罗帕酮105~210mg进行静脉滴注,但转复时普罗帕酮应用总的剂量不能超过140mg。
治疗组患者采用盐酸胺碘酮进行治疗,初次剂量为150mg加入20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采用静脉注射给药,10min以后进行静脉滴注,滴速1mg/min,持续应用6h,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下一步治疗。如患者发现不良反应可将滴速改为0.5mg/min;如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可保持原有剂量滴注情况下每隔30min加用150mg盐酸胺碘酮,但24h用量应控制在1200mg一下。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严密关注患者血压、心律等情况。
1.4 疗效标准[2]
按照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和辅助检查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24h没有早搏出现或者早搏的次数<10个/h;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24h后早搏的次数同治疗前明显地减少;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变或加重,24h后早搏的次数同治疗前相比未见减少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 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8例(58.06%),有效8例(25.81%),无效5例(16.13%);对照组显效8例(25.81%),有效11例(35.48%),无效12例(38.7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间资料采用χ2检验,P=0.0273<0.0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快速的心律失常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以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速及房颤较为常见。有研究显示,自主神经的兴奋是心律失常发生并持续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方面的,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大、心脏衰竭等因素产生的折返激动或者触发活动。上述因素可以造成钠通道的失活,使细胞内的钙离子超载,造成裂隙通道的关闭,折返激动增加,钙离子的超载导致钠离子和钙离子之间交换,形成了早期的后除电位触发活动,而细胞内由于高钠使得钠离子和钙离子发生互换,钙离子的电流产生后除极电位进而触发活性,加重了活动率[3]。由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常伴有胸闷、胸痛、喘憋头晕等临床症状,因此,及时有效的纠正快速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盐酸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急诊进行静脉推注主要起Ⅰ类反应,但不会出现Ⅰ类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对心室内传导不会造成影响,胺碘酮具有β受体阻滞作用及L型钙离子内流的阻滞作用,同时不会造成负性肌力反应。胺碘酮属于多通道的阻滞剂,其对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均能起到终止作用,可以有效的增加心率的自律节奏、活性的触发及折返的激动等。胺碘酮还同时具有对室性传导基本无影响等优点,不会加重心衰的程度,因此盐酸胺碘酮可以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器质性的心脏疾病。胺碘酮因为独特的药理作用机制,在冠心病患者发生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时,应首选胺碘酮进行治疗,且适量的注射是安全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静脉注射后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血压降低、心率减缓及静脉炎的发生,因此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的监护,必要时可选用静脉滴注进行给药。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盐酸胺碘酮治疗急诊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优于使用普罗帕酮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胺碘酮是治疗此类疾病的理想的药物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何秀权,栾海蓉,刘清梅,等.槲寄生提取物抗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6):519-523.
[2] 邝鸿生,陈曼华.急诊应用胺碘酮对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l12-114.
[3] 蒋文平.膜离子通道与心律失常[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 (4):198-199.
Observation Emergency Application of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achyarrhythmia
ZHONG Ming, HE Ri-de
(Shund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Xingtan Hospital of Foshan, Foshan 528325, China)
ObjectiveExplore amiodarone hydrochloride clinical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tachyarrhythmia.MethodsWill be collected from 62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achyarrhythm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propafeno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amiodaron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clinical efficacy.ResultThe patients clinical efficacy comparison: the treatment group, 18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in 8 cases, 5 cases ineffective; control group, 8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in 11 cases, 12 cases.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groups data using χ2test, P = 0.0273 <0.05, two sets of data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Treatment more effective than amiodarone hydrochloride emergenc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achyarrhythmias propafenone treatment effect, and relatively few adverse reactions, amiodarone is one of the ideal drug to treat such diseases in clinicalpromoting the use.
Amiodarone; Tachyarrhythmias
R541.7
B
1671-8194(2013)17-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