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娥
(山西省偏关县畜牧兽医局,山西忻州 036400)
实行仔猪早期断奶(3~5周龄)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早期断奶仔猪受到疾病感染、饲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又是最为常见的,它不仅影响仔猪的生长,而且极易造成死亡,既使是耐过的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猪,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探讨该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环境应激,如舍内的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增加腹泻的次数。
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都会引起饥饿性和多食性腹泻。
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会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且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而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再加上环境和饲料变化,使原来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更加脆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就会很容易侵入,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仔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诊断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主要有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性应激。减少断奶应激的措施是:(1) 控制仔猪舍内温度,保持舍内卫生及干燥。(2) 提早补料,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3) 逐渐断奶,断奶应逐渐过渡。(4) 断奶前采取移母留仔的办法。
(1)补铁:仔猪营养性贫血与腹泻互为影响,一般情况下,仔猪一旦出现拉稀,或拉稀时间较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脱水,严重的出现贫血。因此,根据仔猪在3~4周龄时易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生理特点,提前给初生仔猪补充外源性铁元素可有效防止仔猪因贫血而导致的腹泻发生。
(2)补料:在断奶仔猪日粮中,能量是第一营养系,蛋白质不需要太高,粗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0%以内,但必须提高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和适应比例。同时,在饲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益生系列,这样,不仅能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而且,还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
(3)在饲料中补酸化剂、酶制剂:应用酸化剂,保持胃内的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乳酸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使肠道菌群不失调,常用的有机酸有柠檬酸、甲酸、乳酸等。使用酶制剂可弥补断奶仔猪体内消化酶活性的下降,提高消化率,典型的酶制剂有植酸酶,拌料投喂益生菌类药物或中草药粉剂,也可以增强消化功能,防止发生腹泻。
保持舍内温暖和一定湿度(50%~60%),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避免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各种应激反应。
仔猪腹泻常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因此,应对腹泻仔猪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需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可选用2%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
可以治疗猪腹泻的抗菌药物较多,有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需进行药敏试验选取敏感药物,治疗时最好能联合用药,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应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药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肠道内的有害菌及其毒素,再添加益生素等,以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建立良好的内环境。
应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仔猪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区别对待,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前,必须对仔猪的舍、栏、槽等用具进行消毒,可用百毒杀或季胺盐类消毒剂,按比例稀释进行喷雾消毒后才可1周转入断奶仔猪;舍内应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周进行2次带猪消毒。
在配制仔猪饲料时应添加一些药物,如止痢补血药、乌梅散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肠道病原微生物有害菌的数量,还可以在母猪产前21 d肌注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k88/k99/7879)三价灭活疫苗,从而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率。
仔猪在喂乳期间,应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温度应适当提高以满足仔猪生长的需要;提高断奶仔猪的消化适应性,以适应断奶后采食饲料,从而减少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减少断奶应激。
有条件的猪场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无条件的可选用长效一针妥、白痢杀、本草泻痢清等药物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治疗。
对于已经腹泻时间较长的或已经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则可用复方盐水50 ml或5%葡萄糖加入适量的抗生素进行腹腔补液,或者用口服补液盐进行口服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