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娟 李勇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及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 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指的是某些确定的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 约占不到5%[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 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 高血压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 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1. 1. 1 临床资料 选择的64例患者中, 男34例,女30例,年龄50~73岁, 其中50~60岁患者10例, 61~73岁患者54例。根据患者的家族史、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对疾病作出判断。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肾功能、血尿酸、脂质、糖、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患者均未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1. 1. 2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分类 64例患者均符合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和2006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3]。高血压分级为:①高血压1级:收缩压140~159 mmHg /舒张压90~99 mmHg。②高血压2级:收缩压160~179 mmHg /舒张压100~109 mmHg;③高血压3级:收缩压≥180 mmHg /舒张压≥110 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 舒张压<90 mmHg。64例患者均取诊所血压3次的平均值, 其中轻度高血压患者20例(20例中13例年龄50~60岁, 7例年龄61~65岁), 中度高血压患者34例(年龄61~73岁), 重度高血压患者5例(年龄65~73岁),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5例(年龄61~70 岁 )。
1. 2 治疗方法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则应根据不同患者选择不同药物, 应以个体化为治疗原则。①轻度高血压中年患者(13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25~50 mg/次,1~2次/d。②中度高血压患者(34例):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 给予利尿剂氢氯噻嗪, 12.5~25 mg/次, 2次/d, 口服, 见效后酌减, 给维持量, 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美托洛尔25~50 mg/次, 1~2次/d。 ③重度高血压患者(5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通道阻滞药联用[4], 依那普利10~20 mg/次, 1次/d, 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氨氯地平5 mg/d,口服。④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5例):给予氨氯地平5 mg/d,每日清晨口服。
1. 3 疗效判定标准[5]根据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舒张压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0 mmHg, 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 如为收缩性高血压, 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6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40例, 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是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持续动脉压增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 并全身代谢性改变。在中国, 60周岁以上的公民称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 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 而高血压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所以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因此有效的治疗高血压显得尤其重要。高血压时的降低血压应采取以下原则:①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 按个体化原则, 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②稳定降压。③坚持长期给药原则。④联合用药: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 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治疗, 事实上, 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本文中,64例患者正是采用了以上用药原则, 治疗效果显著, 总有效率较为满意。
[1] 邹萍, 魏武.内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70-171.
[2] 王文良.社区高血压的自我管理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估.中国健康教育, 2005, 3(4):158-1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5-88.
[4] 王永志,陈玮,黄大信,等.钙离子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靶器官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26(1):33.
[5] 徐祟泽, 齐晓云, 徐萍, 等. 吲达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天津药学, 2001, 12(1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