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萍,马淑然,王庆国,赵 燕,王乐鹏
(1.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新疆自治区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
“肝应春”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指出肝与春天的气候相通应。关于“肝应春”理论的研究,目前只是局限于教科书上理论的推演和注释,偶有对“肝应春”微观机制的探讨,但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综合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结合本课题组理论研究,提出中医“肝应春”的本质内涵在于机体应时而变的自稳调节。
《内经》构建“肝应春”理论是源于“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天人相应观”。这一观点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五脏的阴阳属性及气机升降潜藏的调节与四时之气的阴阳消长相互通应,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理论思辨最后用阴阳五行学说参以建构而形成[1]。具体来说,是人体内在的脏腑生理机能,与外界时辰季节具有同步的相应性变化。其内容包括“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如“肝的疏泄,心阳的温煦,肺的肃降,脾的运化,肾的封藏”等概念都是在与季节对比中通过用阴阳五行类比产生的。并且《内经》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人身中具生之性的调节系统皆属肝,具长之性的调节系统皆属心,具收之性的调节系统皆属肺,具藏之性的调节系统皆属肾,并分别与主生的春、主长的夏、主收的秋、主藏的冬相通应。
如肝在五行中属木,而春季亦属木,肝脏和春季均具有生长、条达之性[2]。古人按五行的特性运用“取类比象”法,把肝脏与木、春、东、风、生、青、酸等自然界的物质及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肝应春”理论。我们认为“肝应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肝是调控全身气机的调节系统,在应时而变的适应性功能调节过程中,调节人体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肝是机体应时而变在春季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调节系统。
在春季,并不是肝脏的所有功能都增强,而是肝的疏泄功能增强,并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肝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在其他季节则处于从属地位,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肝的藏血功能在春季相对较弱。
2.1.1 调畅气机以顺应春之升发 肝主疏泄包括肝气具有疏通、畅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4],其中关键在于肝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发,肝之疏泄功能增强,肝气顺应春天升发之气而向外向上,机体气机运行亦随季节阴阳消长变化而呈上升之势。使机体气血运行趋于上,津液代谢亦相对向上向外,保证机体不断增加运动量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情志舒畅而外向,户外运动增加。
2.1.2 调节肝藏血以顺应春之升发 肝主疏泄与肝藏血是肝脏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肝藏血的功能包括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肝藏血调节血量主要受肝主疏泄的调节。肝旺于春,并非肝的所有功能在春季都增强,而是在当令之季其疏泄功能相对增强,而藏血功能相对较弱,这是肝气应时而变适应性调节的结果。冬季主藏,冬季肝以藏血为主,肾藏精以化血,血归于肝,春季顺应肝升发之气,肝以调血为主。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说:“人动则血运于诸经”,说明春季人们的活动增加,机体所需热量增加,借助肝脏气机升发运动,大量血液从肝中输出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以供机体各组织的生理需要。
肝是机体应时而变在春季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时间调节系统。在当旺的春季,各系统在肝的统一支配下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机体适应春季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节。在春季,肝起主要的调控作用,显示出调节的主导性。其他四脏都必须配合肝以气机升发为主,这样才能保证机体的稳态与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2.2.1 肝对心的调节 肝主疏泄调节血液运行,在春季肝的疏泄功能增强,肝气升发,木生火,火气转旺,心的功能渐旺,心气向上运行,气行则血行,血脉畅达,上荣于面及外周。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之规律,春季需激发阳气之升腾,即所谓“春夏养阳”,阳气充盛,促进气血津液运行,以利于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之需。
2.2.2 肝对肾的调节 肾藏精,精满则泄,泄精是肾藏精功能与肝疏泄功能共同完成的。冬季肾以贮藏为主,肾精藏于肾而不外泄,故生殖能力下降。春季之时,肝主疏泄功能增强,肝阳旺盛而升发,故肾阳蒸腾气化功能加强,使肾中所藏的生殖之精排泄,所以春季生殖功能开始增强。
春季肝的疏泄功能增强,气机调畅,促进肾阳蒸腾气化,同时肝主疏泄调节三焦,三焦决渎,肾阳温煦功能加强,可将肺通调水道送来的津液,蒸腾气化以向上输布为主,并输送至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其余小部分津液下输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故春季机体就改变了冬季尿多汗少的津液代谢方式,水液的代谢途径也渐以发汗为主。
2.2.3 肝对肺的调节 《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认为肝能升发卫气,参与机体防御活动,这既是肝本身升发功能的体现,也是肝与肺共同协调作用的体现[5]。春季肝气升发旺盛,促进肺气的宣发,卫气易输布于外,发挥调节汗孔之开合、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以适应春季多风的气候特点,避免风邪的侵袭。宣发作用增强,肃降功能则相对减弱,使得肺对水液的调节以向上、向外为主,向下输布逐渐减少,小便量相应减少。
2.2.4 肝对脾的调节 在春季,肝应时而升发,疏泄功能增强,木能疏土,促进脾阳升发,则脾自升,胃自降,气机流畅,运化自如。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表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周身营养充足。
在其他季节,肝主疏泄与藏血功能处于从属地位,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在夏季,心阳盛长起主要作用,肝的疏泄功能处于从属地位,心阳盛长促进肝的疏泄功能,使肝的疏泄功能更加旺盛,而其贮藏血液功能更弱,相对的肝调节血量的作用增强,以适应夏季长养之势。秋季时,以肺的肃降功能为主,而宣发功能减弱。肺的肃降功能抑制了肝的升发特性,阳气内敛,肝藏血的功能逐渐增强,肝的疏泄功能的减弱以减少对肺的肃降功能的抑制。在冬季,以肾贮藏精气为主,肝的疏泄功能处于从属地位,肾的封藏作用抑制肝气的升发,使肝的疏泄功能较弱,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肾主封藏的抑制,而肾的封藏促进了肝藏血的功能。在冬季,肝的功能以藏血为主,从而在冬季人们的运动减少,外周血液需要量相对减少而归于肝所藏,即所谓“人静则血归于肝”。
[1]马淑然,李澎涛,郭霞珍,等.关于中医“肺应秋”本质内涵的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06,47(9):643-645.
[2]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6.
[3]王彤,郭霞珍,王偲,等.中医时脏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6):22-24.
[4]刘燕池,雷顺群.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64.
[5]穆俊霞.肝主疏泄在五脏整体功能活动中的作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