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中医概论

2013-01-24 11:5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6期
关键词:病根外治正气

盛 夏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癌症的中医概论

盛 夏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癌症;中医;肿瘤

癌症是多种恶性肿瘤的统称,以脏器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古代医家对癌症已有相当认识,对各种肿瘤都作了较为细致的临床观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这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着抗癌实践。为进一步探究中医治疗肿瘤的经验,本人对有关肿瘤的资料进行了阅读和分析,从中得到许多宝贵论述,现将本人的看法论述如下。

1 癌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瘤”的分类记载,提出了一些类似癌症的病名,如昔瘤、筋瘤、肠覃、石瘕、积聚、噎膈等,并对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如《灵枢·水胀》关于肠覃的描述,与现今所述腹腔肿瘤和妇科肿瘤非常相似。关于“瘤”的病因病机,该书概括为“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正气虚”、“邪气胜之”等。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有所结,中于筋,筋曲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有所结,中于筋,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难经·五十五难》中论述了:“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了五脏积的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等。“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由此可见,“积”是固定的,而“聚”是活动的。“积”由五脏阴气之所生,故“积”有心、肝、脾、肺、肾五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癌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并分门分类记载了许多类似癌症的疾病,如“五噎”、“胃反”、“石疽”、“石痈”等。关于癌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侯》指出:“诸脏受邪,初未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亦称:“积聚、症瘕、痃癖,因寒与痰与血食凝结病也”。上述论述在指出食积、痰凝、血瘀、气滞、寒邪、正虚等病机的同时,强调了内外病因综合作用引起肿瘤发病的重要原因。此外,综观古代对于肿瘤的外治文献,古人多将肿瘤作为阴证处理,大多数外用药原则上都是采取温散、温炙为法,这是有力的佐证。

当代许多医家对肿瘤病机持热毒观点,动则投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如确有热毒之象,无可厚非,但一概视肿瘤为热毒之证,恐伤正气,正气一伤,邪气更强。因为长期正气不足而导致阴阳俱损、气虚湿凝结为痰、循经络而行流注全身;血虚运化无力则生瘀、气虚无以行推动之力,瘀更甚;痰、瘀互相结积而成块,或久酿成毒浸入肌骨,以致耗气伤血,损阴竭津,而伤正气。正气愈虚则湿、痰、瘀、毒更盛,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正气衰竭,阴阳离绝不能自复。

2 癌症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恶性肿瘤的根本病因是癌毒,按中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理论,剿灭癌毒实为治本之策。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类似癌症的诊治内容,记载了大量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抵当丸、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等。仲景以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治疗“瘕”,益气化痰治疗“胃反”,缓中补虚、攻逐瘀血法治疗虚劳等,开创了辨证论治癌症的先河。明·罗天益《卫生宝鉴·养正积自除》则明确说:“凡治积非有毒之剂攻之则不可”。虞抟《医学正传》进一步声称:“大毒之病,必有大毒之药以攻之”。由于使用毒药,古人亦指出毒药攻邪要审慎。“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据现代药理研究,这些毒药大都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可直接抑制或杀伤癌细胞,说明以毒攻毒法是有根据的。

现今,在肿瘤治疗中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包括益气、温阳、滋阴、养血,辅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痰利湿等法,标本兼固,重视脾胃功能,顾及六腑以通为用,总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治病目的,赞同“带瘤生存”,不主张对肿瘤不顾机体机能状态,“穷追猛打”、“以毒攻毒”,以免出现邪退正竭,治病未能救命的结果。笔者认为,肿瘤作为慢性病,运用丸散剂型,缓攻渐消,符合其病机认识。再者,癌症病人需长期用药,一味服用汤剂,亦有不胜苦味之累,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运用中药调动患者体内之正气,加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程度,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是最终治疗的目标。

3 通络理气活血药的运用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所谓“蠕动之物”,即虫类药,具有蠕动走窜,搜剔络脉,松透病根之功,符合肿瘤病根深藏、药难透达的病机特点。叶氏首倡“久病入络”理论,认为积聚日久,邪必入络,而络脉部位特殊,“散之不解”,“攻之不驱”,“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因此需要虫蚁通络,松透病根。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积聚》亦支持这一观点:“积聚由渐而成,治必由渐而去,故缓攻通络,勿峻用吐下”。“缓攻通络”语也揭示了虫蚁通络之意。按以蜈蚣、全蝎、土鳖虫等为代表的虫类药不止松透病根,攻坚破积,且大都有毒,符合“以毒攻毒”之旨,在肿瘤治疗中,还起着一药而收标本兼治之利。气血凝滞是肿瘤共同的病理特点,故癌性疼痛当急则治标,理气活血镇痛,用药可根据情况选用甘松、苏木、降香、细辛、土鳖虫为基础药,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更甚则加血竭,临床使用疗效甚佳。

4 坚持中医特色内病外治

中药熏洗:将中药的药力结合熏洗局部,通过疏通腠理、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一定程度改善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溻渍:运用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将中药作用于局部,通过红外线照射进行渗透,通过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缓解患者局部麻木、疼痛、肿胀等。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采用外治法治疗各种肿瘤性疾病,凡丸、散、膏、丹俱全,开启了现代临床外治肿瘤的思路,所列众方,所设诸法,颇有特色,值得继承和发展。

肿瘤治疗是较为长期的过程,正规治疗、日常生活护理要相互配合,既要坚持治疗,又要有战胜肿瘤的足够信心。医患双方持之以恒,相互信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医药要继续发挥中医之长,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具体临床治疗基础上采用“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保证放、化疗的顺利进行。

R273

A

1007-8517(2013)06-0050-02

2013.02.02)

猜你喜欢
病根外治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中医外治杂志
·启 事·
一秋三分寒 病根最难缠
22条新规能否给云南旅游去病根
缺乏技术沉淀成病根
病根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