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靖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人后天之本。早在《黄帝内经》中记载: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胃将水谷精微散布于全身,濡养各脏腑;又有“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胃之气濡养四肢,筋骨肌肉皆得其气,运行功能正常。
《格致余论·人迎气口论》云:“若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胃气的存亡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格致余论·臌胀论》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遂成胀满。”脾阴受损,运化不能则生臌胀。胃强脾弱则致脾约,小便数,大便硬。胃主受纳,“生病起于过用”,饮食无节制则致土德不合,导致瘫痪、蛊胀、癞疾。张锡纯认为脾胃是胸中大气产生之根,大气助血上升以滋养脑髓,脑为精明之府,主宰一身活动,因此,脾胃对人体一身也有密切的联系。
朱丹溪认为阳气由天气化生,阴气由地气化生,天气包含地气,故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疾病中多重视滋阴。血为阴,脾胃为血生化之源,滋阴本于补脾、健脾。《格致余论·慈幼论》云:“肠胃尚脆而窄,若稠粘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朱丹溪认为小儿阴气不足,脾胃生化功能尚若,应注意饮食,避免食难以消化之物。《格致余论·养老论》中认为老人精血损耗,阴精不足,提出“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强调老人补益重在脾。《格致余论·大病不守禁忌论》指出大病之时不能自恃强健能食,绝无忌惮,损伤脾胃导致食积,加重病情,当择饮食以养胃气。朱丹溪对脾胃的顾护体现在了疾病的预防,生病时脾胃的顾护,以及病后恢复期对脾胃的调养方面,足以见其对脾胃的重视。
丹溪顾护脾胃,多用人参配伍白术温补脾气,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他强调养脾胃,“惟与谷肉菜果相宜。盖药石皆是偏胜之气,虽参、芪辈为性亦偏”,主张“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其中用粳米补阴之用最为广泛,《本草备要》载:“粳米,得天地中和之气,和胃补中。”在《格致余论·茹淡论》载:“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属阴而最补者也。惟可与菜同进,经以菜为充者,恐于饥时顿食,或虑过多,因致胃损,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粳米为自然之气所生,适于养阴,并配合天地间的自然冲和之物,如:咸味的大麦与粟;甘味的山药;辛类的葱,薤等共同滋养人体之阴。这一清养脾胃的观点开后世养脾胃之阴的先河。
丹溪认为脾胃属土,土生万物,脾胃为人体生化之源,顾护脾胃是一切疾病防治的根本。因此临床上治疗重症时要注意顾护患者的脾胃,从脾胃的功能对患者的治疗情况作出判断。其次是在养生方面,提醒人们在不同的阶段,人体的阴阳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幼年和老年阴气不足,饮食要有节制,顾护脾胃之阴。最后就是丹溪在临床上顾护脾胃的用药特点,以自然冲和之物清养脾胃,值得大家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