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汉 王晓翠
(1.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中医医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病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澼”范畴,其病位在肠,与脾肾密切相关。目前认为治疗难点是复发率高,合并症多,有恶变倾向。笔者近年接诊百余例UC患者,常用中西医结合之法进行治疗,多数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现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和体会简单阐述UC的治疗思路。
古贤早已认识到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及情志紊乱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中有相关记载,如《素问·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玉版》云“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提及“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论述了病后脾胃气弱却勉强进食而致饮食不化的。而有关情志致病的论述更多,《黄帝内经》言“喜怒不节则伤脏”;“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这些条文说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会损伤脏腑、影响气机,引起阴阳失调。《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说明情志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类证治裁》言“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明确阐述了“肝郁生飧泄”的病机。
因此,调摄饮食起居及情志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应酬多,日夜生活颠倒,脾气大,“火气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笔者曾针对缓解期患者病情急性发作的诱因做过统计,大约85%是因为“吃的不合适”,约10%是由于情绪控制不好,易怒,还有约5%归咎于天气变化。在临床上发现,有的患者本来病情稳定,但是因为容易生气,靠暴饮暴食或者嗜食高粱厚味、甚至饮酒来一扫心中郁愤,导致疾病复发或者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UC是一种病情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的疾病,治疗过程也很漫长,需要患者有信心、耐心及恒心,笔者之所以用大段篇幅来论述饮食及情志致病的机理,只想强调合理饮食搭配及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治疗本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治疗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是治疗轻、中度UC患者常用的药物,但需坚持长期服药,维持缓解期用药可达3年以上。该药除有过敏、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外,价格昂贵也是影响患者无法坚持用药的原因。患者常常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但是用药需遵医嘱,不可直接停药。很多患者治病心切或是当地医疗环境及自身经济状况较差,容易擅自用药,不考虑剂量及服药时间,笔者甚至见过1位患者每日口服5 mg地塞米松片达一年之久。这样做不但不能治病,甚至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加快病情进展。因此,规律、遵医嘱用药也是治疗UC不可忽视的环节。但在这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2.1 注意抗生素的使用 第7版《内科学》中《溃疡性结肠炎》篇指出“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病例并无指征。但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应积极抗菌治疗,给予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合用甲硝唑对厌氧菌感染有效”。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UC患者都应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部分急性发作期患者,虽然血象不高,粪便常规见红细胞无脓细胞,培养也未见致病菌,但给予喹诺酮类抗生素确有疗效,甚至有的患者仅需口服也能明显减轻腹泻、腹痛症状。这说明急性发作期可以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但需依患者病情而定。
2.2 注意肠道菌群调节 肠道中存在大量细菌,主要是类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氏菌、乳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梭菌等,尤其不能忽视双歧杆菌,它不仅能够维持肠道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在肠道内合成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与健康者比较,无论处于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UC患者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数目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目减少。这说明UC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的联系,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肠道防御及免疫功能等均降低,肠道内的毒素侵袭、损害肠黏膜,引起或加重本病。因此,UC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饮用纯酸奶或口服含有双歧杆菌的生物制剂,能够调整肠道菌群失衡状态,增强其免疫屏障功能。
中医认为UC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湿邪阻于肠道,气机阻滞,瘀血内生,或郁而化热,湿热蕴结,酿脓成毒,延绵日久,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因此其中医治疗除口服中药汤剂外,常需配合中药灌肠。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将UC分为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及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等6个证型[1]。口服中药汤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并在此基础上酌加宣肺、解毒之品,力求达到调理脾胃功能及平衡全身气血阴阳的功效。常用的灌肠中药有白及、苦参、黄柏、三七、黄连、木香、血竭、白芍、白头翁等。急性发作期在灌肠液中加入激素能够迅速缓解症状,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联用抗生素。肛管插入长度一般为15 cm左右,灌肠液温度适宜,灌肠后至少保留0.5~1 h。灌肠液需要反复过滤,否则药渣会刺激肠道,使肠蠕动加快,药液保留时间过短,影响疗效。笔者在外院进修时曾见过有的医院将中药加工制成膜剂或栓剂,通过肠镜将其放置在肠道深处,优点是能够持久而缓慢发挥药效,缺点是需要借助肠镜才能将药物放置在病变部位,不方便患者自行操作。笔者所在医院将中药煎至100 mL,经过反复过滤后将药液装在玻璃瓶内,消毒后可直接连接输液器使用,患者也可自行在家操作,方便易行。
在常用的灌肠中药中,笔者认为木香、龙血竭这两味药起到了关键作用,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三焦经,善理脾胃大肠之气滞而有止痛之功;龙血竭有活血散瘀、止血生肌、止痛的作用,能够促进黏膜溃疡面愈合。这两味药作用全面,针对UC病机有的放矢,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病方法灵活多样,除中药内服及灌肠等常规治疗外,配合针灸(温针)、脐疗等也能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有文献报道中药内服、灌肠联合耳穴压豆治疗 UC 有疗效[2]。
UC病情反复,进展,容易急性发作。治疗上使用能直接作用于局部,改善局部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促进局部组织修复、降低病理改变程度的药物,这应该是治疗本病急性期的最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目前中医认为本病的关键是热毒瘀阻肠络,血败肉腐败化为脓血,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灌肠治疗。《诸病源候论》云“大便脓血,似赤白下利而实非者,是肠痈也”。结肠镜可见肠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并附脓苔,病理示隐窝脓肿,微观辨证也符合中医“疮疡”的特征。治疗上不仅要清热解毒,更要注重活血化瘀。此外也吸取外科治疗痈疡经验,配合生肌敛疡及托毒排脓。而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方中葛根升阳生津,解肌透邪;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解毒。《伤寒贯珠集》分析葛根芩连汤的解热作用 “葛根解肌于表,芩连解热于里,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苦寒也”。采用保留灌肠方法使药直达病所,从而缓解UC急性发作患者的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主要临床症状。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能活血化瘀,散结止痛。配伍三七、白及止血化瘀,乳香、没药去瘀生新。更兼随症配伍,以断发病之源,综合全方,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祛腐生肌,推陈出新。用保留灌肠疗法,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迅速、持久,且不受胃酶的干扰和破坏,易于渗透、吸收,无任何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治疗本病急症,收到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UC疗效肯定,但需长期、坚持、规律用药,配合饮食、情志调理,勿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一般UC患者生活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1.
[2]孟雪燕.耳穴压豆配合盒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28(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