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红 张 妍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2)
急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病,临床常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治疗。笔者近期以法莫替丁联合中药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共观察68例,系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门诊急性胃炎患者68例,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22~57岁,平均37.21岁;病程均在24 h内;幽门螺杆菌(HP)检测阳性28例。按文献[1]确诊,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辨证,属气滞证21例、火郁证25例、寒凝证22例,依来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程、病情、中医证型等均相近(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山莨菪碱、奥美拉唑,HP阳性者予抗HP三联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给予中药。气滞证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 g,白芍 20 g,川芎 15 g,香附 15 g,陈皮 15 g,枳壳 15 g,郁金 15 g,青皮 10 g,木香 15 g,甘草 6 g;疼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5 g。火郁证予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加味:大黄 10 g(后下),黄芩 15 g,黄连 12 g,全瓜蒌20 g,法半夏 15 g,白芍 15 g,甘草 6 g,山楂 15 g,神曲15 g,白花蛇舌草15 g。寒凝证予良附丸加味:高良姜20 g,香附 15 g,吴茱萸 10 g,党参 15 g,苍术 15 g,乌药15 g,陈皮10 g,干姜10 g,炙甘草5 g。中药均每日1剂,水煎服。两组治疗5 d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方法 根据文献文献[2]的要求,观察治疗前后各证型主症、次症积分的变化。
1.4 疗效标准 根据文献[2]执行。痊愈:治疗5 d,症状、体征消失,相应的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治疗5 d内症状、体征显著改善,相应的理化检查指标改善。有效:治疗5 d,症状、体征减轻,相应的理化检查指标改善不明显。无效:治疗5 d症状、体征和相应的理化检查指标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χ2检验、t检验和 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Ridit分析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急性胃炎患者综合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结果示两组各项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急性胃炎是由物理化学刺激或细菌、毒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可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等,HP感染与急性胃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常规治疗选择解痉剂(山莨菪碱)和制酸剂联合治疗处理。山莨菪碱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本病,是临床常规处理。胃炎导致的疼痛主要是胃黏膜损害、胃痉挛所致。奥美拉唑为胃酸抑制剂,作用强、持续时间长[3];山莨菪碱为M受体拮抗剂,可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缓解胃肠痉挛,从而缓解胃痛症状,因此效果较好。
急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疗总以祛除病因,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虽然谓“通则不痛”,但需要灵活运用,如叶天士所言“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气滞者当行气散滞,属于热者当泄热以通,属于寒者散寒即是通。故随证选方,能收到较好效果。观察表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急性胃炎的效果更明显,提示此方法有较好的可行性,值得临床应用。
本研究将清胃活血汤联合法莫替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兼毒热证急性胃炎患者,并对其做出了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愈率及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更高。
总之,清胃活血汤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气滞血瘀兼毒热证急性胃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一辑)[S].1993:74-78.
[3]王怀良.临床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