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晶 齐向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脉诊是中医诊断技术的精髓,亦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医文化。脉诊以其无法替代和比拟的诸多功能,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千百年来,脉诊被医者代代传承与发展,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多家流派脉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广阔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现将脉诊多元化功能与现代脉法发展状况梳理总结如下。
1.1 指导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根据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证据对疾病发生、发展、预后、转归进行概括判断,并论证其治则、治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通过对疾病过程流的洄溯,以发现病因、病机,制定最佳治疗措施。脉象以其客观性可以提供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每一个环节及其内在的机理,从而指导临床的辨证治疗、判断预后转归和指导预防调护。(1)辨阴阳。阴阳作为中医学诊疾辨证的总纲,是病理状态下最基本的变化,可以概括各种疾病和证候的阴阳属性,也是制订治疗方案的最基本指南。从人体大的方面来讲,有体质的阴阳、心理属性的阴阳、所感邪气的阴阳、证候的阴阳等,都可以以脉象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人类所感知,从而为临床辨证和治疗方案的选取提供客观而准确的依据。(2)辨体质与个性。体质是人类正常的秉质,而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是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中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们常常不被人们所体察。而脉象中体现出的固定和特定的特征,决定了其成为辨识人体体质和个性的重要指征。(3)辨心理经历及状态。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应答,长期或巨大的心理应激,会对其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并在心灵深处记录下来,在脉象上遗留曾经事件的痕迹。心理脉象诊断不需要医者事先的臆测,根据患者脉象痕迹所显示的心理改变,就能够找出患者的根本症结。并能依据脉搏谐振波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差异性分辨出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4)辨症状与病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首先导致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紊乱,然后在一定部位突出显现。局部或微观部位出现的脉象特征往往与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通过对脉象的把握,医者能够对疾病迅速作出定位、定性的判断,并能准确对应到机体脏腑组织的相关位置。(5)辨病因病机。病因脉象是指与中医病因学具有特定对应关系的脉象系统,通过识别这些脉象系统的特征,可以对致病因素迅速作出判断。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脉象变化不是某一种或几种特征,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病因脉象系统。综合所出现的各种脉象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就能够将患者感受邪气后整体和局部的状态反映出来。病机辨证是通过临床辨识,求得维持疾病发展、演变的主要机制,此时致病因素已经不是主要矛盾,而病机成为主要矛盾。一个完整的病机系统是疾病的始动、维持、扩展和演变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概括,呈现出一个“过程流”的时间梯次表现。脉象对机体信息的表征具有整体性、时序性、客观性和脉病相应的特点,通过对所获得的脉象特征的性质、表征、时序、因果等,依据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形成一个连续性的客观“证据链”,这样就使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过程和环节呈现出来,使治疗措施的运用更加合理、准确,从而获得最佳疗效。(6)辨疗效与预后。人体疾病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系统、脉象要素偏离了“中和之态”的极性表现,任何治疗措施实施后,脉象由“极性状态”是否向着“中和之态”发展就能显示出治疗效果的好坏。不仅如此,中医学认为影响疾病预后转归的机理在于邪正盛衰的变化,而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临床上只要从错综复杂的脉象特征中,综合判断出邪气的盛衰和正气的盈亏,就能够判断出疾病的预后转归。(7)辨脉施护。脉诊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医临床活动中,除辨证施治外,脉象也可以对临床护理起到指导作用。脉象能够体现患者所处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全部,如饮食的合理性,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状况,从而能够指导及时、合理的护理措施。(8)辨易患疾病。脉象具有评定体质和个性的功能,不同的体质和个性具有不同的躯体和心理疾患的倾向性和对某些刺激的易感性、耐受性。因此,在未病之先通过脉象进行易患疾病的预测,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9)辨西医疾病。通过脉象诊断西医疾病是中医脉诊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种理论基于中医诊断学的理论,通过自身的发展,逐步成为附翼于中医的诊断体系。通过脉象而诊断西医疾病的脉法,当前的代表脉法有“金氏脉学”、“许跃远脉法”等。这些脉法对诊断西医疾病有全面、简便、快捷、廉价和相对准确等特点。
1.2 指导养生调摄 (1)指导养生。依据脉象特征所表现出机体的体质和个性特点选用适合于个体的养生保健方式,是客观判断的一个良好的方法。如脉象“枯”、“涩”而“细”、“数”者属阴虚内热体质,宜进食黏稠润泽的食物,而忌干燥、硬涩之品;脉“下”、“缓”者,思维缓慢,心理懒惰,宜适当张扬兴奋,以令机体气机上升。所以脉象特征可以指导个体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模式。(2)指导未病先防。未病虽然没有表现出患病状态时的症状与体征,但是机体仍然有许多的征象可以预示疾病的将要发生。脉象具有评定疾病前期机体内环境紊乱的功能,能够及早发现一些疾病发病的基础因素,可以此为根据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疾病的发生过程,防止疾病的发生。(3)指导社会活动。脉象以其对人体反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如通过脉象判定人的体质和心理类型,以此为依据,指导其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和承担的社会角色,就能够帮助实现一个人的价值,这将会对个人和整个社会大有裨益[1]。
2.1 当代传统脉法的继承与发展 解放后天津赵恩俭对传统脉学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澄清了许多脉象概念。河北李士懋强调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总结为:以脉诊为纲,平脉辨证,以脉解症,以脉解舌,以脉定证。江西姚梅龄总结了家传的脉诊经验,对临床所见的特殊病脉转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弹指脉”。云南黄传贵继承和发展祖传的 “千步脉法”,注重不同脉象特征、组合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脉诊中判断个体生命的和存、离杀、相称、转归的现状,并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2 微观脉象的发现 (1)图像诊脉法。图像诊脉法的发明者是安徽周华青。著有《图像诊脉法》一书。其在总结古代脉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发现了约140多种与西医疾病相对应的脉象特征,并经过X光、超声波、心电图、化验等反复验证,临床相符率较高。(2)金氏脉学。金氏脉学是山东金伟以现代的血液流变学、信息学和数学为基础创立的一种诊脉方法。他将每次脉搏确 定为 A1、A2、A3、B1、B2、B3、C1、C28 个动点,而每个动点又可分为前、后两个点位。并进行上下分层,区分为浅层脉动、中层脉动、深层脉动和底层脉动,其中的浅层、中层、深层脉动又分为浅层面和深层面两个层面,底层因为贴近桡骨,不易区分浅深层面。脉搏上的动组和动点是脉搏本身固有的,某个脏器发生病理改变时脉搏上对应该脏器的动点会发生性状变异。(3)许氏全息脉法。安微许跃远根据血液流变学和神经支配的理论创立了“许氏脉法”。发现了对西医疾病具有诊断价值的脉象特征,如 “脉晕”、“边脉”、“浊脉”和“风脉”等。发现寸口脉的寸关尺与人体内脏血液供应和植物神经的节段性分区相对应,认为左右手三部脉合成一个完整的“脉人”;发现对西医疾病具有诊断价值的脉象特征,如“脉晕”、“边脉”、“浊脉”和“风脉”等。
2.3 中医心理脉象研究 北京寿小云将脉诊引入到心理学领域,发现了脉搏的谐振波可以反映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论,并对各种心理状态的脉象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人类多种心理状态的脉象特征,开心理脉象研究之先河,为脉象信息多源化作出贡献。
2.4 系统辨证脉学的创立 山东齐向华融合古今脉象研究的理论核心,结合自身脉象研究成果,将系统科学和心理认知科学引入到脉学研究当中,形成了“系统辨证脉学”。他强调分化和运用手指单因素感觉通道,相对应地提取脉象中各种物理信息。将复杂的脉象系统分化为各种单一物理因素——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和辨证性两大特点。将物理性质不同的各种脉象要素密切联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子系统,表征出体质个性、病因病机和西医疾病的整体“疾病过程流”。以此为基础形成脉-证-方(针)相应的临床辨证辨病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中医脉诊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脉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脉象中蕴含的多元信息进行提取和挖掘,充分彰显出中医脉诊在指导人类基本活动和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的巨大功能。
[1]齐向华.辨证脉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