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明 胡伟东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41)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周洁明 胡伟东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41)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 2009 年一年中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70 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 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 6mL 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250mL,1 次 /d,静脉滴注;对照组 35 例给予丹参注射液 20mL 分别加入氯化钠 250mL,1 次 /d 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 89.11%,对照组 77.2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疏血通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疗效显著,且有明显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
疏血通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脑梗死是指优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优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状腔狭窄,甚至引发闭塞导致局灶脑更塞,形成脑血栓。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板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性脑梗死称为脑栓塞[1]。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有初年增高趋势,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直接关系到预后,临床治疗上普遍认为溶栓效果受到时间窗的限制,极易引发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影响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使用疏血通注射液用于脑梗死的急性发作,近几年的临床观察证实临床疗效确切,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现将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住院部2009年收治的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疾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卒中诊断标准[2],患者发病后72h内入院,经头颅CT扫描影像可见低密度梗死灶,无出血倾向。临床检查并结合既往病史均无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以及血液病。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5例,患者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9.2±13.6)岁;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5±11.8)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组成、梗死发生部位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卧床休息,给氧,并给予血管扩张剂、溶栓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根据病情以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适当的给予脱水剂、降压药物、降血脂药等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取疏血通注射液6mL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连续给药14d,观察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4d后,观察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糖、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意识、眼球水平凝视功能、肢体肌力、步行能力以及言语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观察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按如下标准[3]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基本痊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低于90%,生活能力评价为0级;显著进步:经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低于45%,且不高于90%,生活能力评价为1~3级;进步:经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低于18%,且不高于45%;无效:经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8%;恶化:经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减少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并记录两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恶化的病例数,所得数据录入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病例数之和计算总有效率,本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发生,且未见死亡病例。治疗组35例中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35例中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28%。经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35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传统中医理论中将“急性脑梗死”化为“中风”范畴。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行淤滞,脑脉痹阻不通乃“中风”之根本所在。现代医学认为的血管壁硬化、血液黏度增高,致使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栓形成并逐渐增大,最终导致血栓脱落闭塞血管引发“急性脑梗死”。二者对疾病的病因分析不谋而合[4]。无论何种诱因引发的急性脑梗死均由颅内局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脑部血流供应不足,导致脑功能代谢难以维持,脑细胞大量死亡。脑梗死最先发生于脑缺血最为严重的区域,并以此为中心逐渐蔓延扩大[3]。病情进展过程中仍有小部分的血流能够灌注于梗死灶周边的半暗区,使得这一区域的突触传递没有被完全抑制,部分细胞保有传导性,神经功能有望恢复[5]。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取决于脑动脉硬化改善的程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中药水蛭、地龙,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水蛭具有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同时还有明显的降降血脂的作用;地龙溶栓抗凝作用显著。疏血通注射液除水蛭素和蚯蚓素这两种主要药效成分外,还含有抗血栓素以及多种蛋白质、氨基酸等,在抗凝、降纤、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同时,还具有营养脑细胞、保护脑组织的作用,活化代谢,减少凋亡[6]。
我院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能力逐渐恢复,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用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副作用,疗效满意。
[1]赵增荣.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197-198.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1):3-4.
[3]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栗秀初.新编神经病学[M].北京:第四军医出版社,2002:292-298.
[5]田沈,李鉴.疏血通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373.
[6]郑虎占.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4880-4882.
R743.3
:B
:1671-8194(2013)04-02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