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35例CT表现分析

2013-01-23 17:57邓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1期
关键词:基底节高密度脑室

邓海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好发于老年人,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颅脑CT检查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其可准确诊断出出血的具体部位、出血量、血肿严重程度等[1]。本文主要分析35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图像特征,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35例均为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因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偏瘫、失语而到本院就治,入院时间均为发病30~60 min内。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5~86岁,平均(61.3±4.8)岁。收缩压140~220 mm Hg,平均(175±25)mm Hg;舒张压90 ~160 mm Hg,平均(124±24)mm Hg,35例均有高血压病史。

1.2 诊断方法 35例均采用Activion-16螺旋CT(日本东芝公司生产)诊断。扫描方式为轴位横断扫描;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向上至头顶;层厚5 mm,层距5 mm,局部可设置1~3 mm的层厚、层距减薄扫描;对扫描数据进行标准算法重建,部分行三位立体重建或者多平面重建。

2 结果

2.1 脑出血部位 CT扫描发现,35例患者中有21例为基底节区出血,占60.00%,其中有3例是双侧出血;5例为脑室出血,占14.29%;4例为大脑皮层下出血,占11.43%;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57%;2例为脑干出血,占5.71%。

2.2 CT表现 35例患者CT测量值为50~85HU,平均(57±10)HU;主要表现为梭形、类圆形的均匀高密度阴影,病程越长者血肿边缘密度越淡,并逐渐发展成为等密度阴影,22例病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环绕,10例伴有头痛患者提示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7例伴脑肿胀患者表现为患侧脑沟变浅。

3 讨论

高血压的长期侵袭会导致脑动脉硬化、动脉壁变薄,当血压骤然升高时,患者脑小动脉容易破裂而出血。文献报道,60%~80%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脑室、脑叶及脑干各占10%左右[2]。本组CT诊断基底节区出血占60.00%,其次为脑室占14.29%,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这主要与豆纹动脉的外侧支和丘脑膝状体动脉易破裂有关。基底节区伪影较多,而脑干等主要位于颅底,这些部位出血容易漏诊。CT扫描可通过调整参数、改变扫描部位实现大范围、长距离的扫描,一次性扫描就能发现颅脑中的各个出血部位,随后将扫描数据处理或者重建图像,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同时适当减薄扫描,可将隐匿、微小的出血部位清洗显现,减少漏诊及误诊。

在脑出血急性期,新鲜血肿CT图像主要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晰的高密度阴影,此时的CT测量70~85HU之间,主要是因为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能力较脑组织强,当血液溢出血管时,其将局部脑组织覆盖而呈现出高密度显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溢的血液逐渐向中心凝成血块,此时中心局部的显影密度会更高,而血肿周围的密度则变淡,会出现低密度的血肿带环绕,CT测量值也会相应降低。本组CT测量值为50~85HU,平均(57±10)HU,35例主要表现为梭形、类圆形的均匀高密度阴影,22例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血肿带环绕。脑水肿使脑室受压会出现头痛表现,脑室受压在CT图像中主要表现为占位性边边,本组10例伴头痛患者CT图像可见中线结构移位。在脑出血急性期一般不需要增强扫描,可有效缩短扫描时间。

综上所述,CT扫描能准确判断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以及脑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是一种无创、简便、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信息。

[1] 陈炽贤,高元贵.中华影像医学总论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05.

[2] 杨淑玲.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及CT特征与预后关系分析.临床医学工程,2011,18(3):336-338.

猜你喜欢
基底节高密度脑室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基底节钙化影像学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孤立性第四脑室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