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红 刘凯 刘萍 杨佳宾 张劲梅
颈椎病是为常见病,男性居多,好发部位依次为C5~6、C4~5、C6~7。颈椎病手术是将对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造成压迫的椎间盘、骨赘、钙化的韧带切除,对不稳的颈椎进行融合固定,纠正颈椎异常的生理弯曲,扩大狭窄的椎管和神经根管从而达到减压、矫正、稳定的目的[1]。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颈椎病患者36例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本组采取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6例,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52岁。经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者,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影响工作或生活者。上下肢和躯干存在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颈脊髓受压症状进行性加重;脊髓受压症状明显者。脊髓型颈椎病24例,其他型12例。
2.1 术前护理 对将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要教会其进行推移气管的训练,以适应术中牵拉气管操作。对后路手术者,术前指导其进行俯卧位训练,以适应手术体位的状态。术前2~3 d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指导前路手术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便秘及尿潴留的发生;指导其在术前练习向前方推移气管,以免因术中反复牵拉气管导致气管黏膜水肿,影响呼吸[2]。后路手术的患者,因手术中俯卧位时间较长,易引起呼吸受阻,术前应指导患者俯卧位训练。以适应术中体位,做好术前常规准备。需植骨者,备皮时注意供骨部位的皮肤准备。准备好术中用品,如X线片等。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向患者讲解手术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颈椎手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1~2周。应注意颈部的固定制动,搬动患者时应采用轴线翻身,保持头部与躯干长轴一致,防止头部旋转,同时预防压疮。离床活动时应带好颈托,限制颈部的活动,保持手术后颈部的绝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后,在搬运患者回病房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颈部固定,一般用挡圈固定,必须有人陪同;颈部和肩部和颈部放置沙袋极限偏差的两侧,指导患者咳嗽,打喷嚏时能保护颈部;一致性改变姿势,保持躯干,防止颈部扭曲。
2.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病情变化,特别要注意观察其呼吸状态:前路手术术中反复牵拉气管,气管黏膜的损伤可导致水肿,术后常规吸入,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更有效率。呼吸困难是颈椎前路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1~3 d。观察颈部是否有肿胀,伤口敷料的非侵入性的渗出液的量、颜色和字符等[3]。患者伤口出血,颈部肿胀,增厚,呼吸困难,烦躁和紫绀等症状,要警惕局部出血或血肿,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拆除颈部缝,迅速清除血肿。
2.2.3 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渗液及引流情况等。颈椎前路手术伤口出血往往由于骨面出血或术中止血不彻底。当出血量过大,排血不畅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当伤口敷料潮湿时应及时更换,保持引流条通畅,一般在2~3 d拔除。观察颈部有无肿胀,如果有颈部肿胀患者,以及有呼吸困难、烦躁、紫绀等症状,应向医生报告,协助开放创面,缝合伤口,清除血肿;如果呼吸后血肿不完善,应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手术。
2.2.4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采取适当的体位,多为仰卧位,前路手术患者保持颈部稍屈曲位。采取轴式翻身,避免颈部扭伤,防止移植骨脱落。颈椎前路手术时制动:所有植骨固定植骨融合,这类患者,应使用颈部,胸部,头部和颈部的石膏、枕颌带或颅骨牵引和固定;也可在颈部和肩部的两侧,制动脖子与颈部,颈部的胸部和石膏固定,松紧要适当,确保可靠的固定。轻轻地咳嗽,在前面的颈柄打喷嚏。观察和感受患者的身体和四肢的活动,确认有没有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的现象。颈部固定2~3个月。指导患者做手捏皮球或毛巾运动,手指按按钮或其他日常训练,进行肢体关节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颈椎病的恢复过程是长期的、慢性的,并有可能在恢复过程中反复,要做好心理准备,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保证其正常的生理颈部和脊柱弯曲,避免长期空置,颈部屈曲或伸展,经常更换体位。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伸直脖子,定时改变姿势,学会休息,避免长期颈部屈曲或伸直。进行颈部和上肢的活动或体操,使颈部和肩部的肌肉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 金芳.骨科临床实用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30-339.
[2] 李春青,王振青.颈椎前后路手术38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2):50.
[3] 南玲.颈椎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