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彦
颈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研究表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破裂、出血及不稳定栓子的脱落是引起脑缺血短暂发作及急性脑血管事件的最主要的原因。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药物,长期小剂量应用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阿托伐他汀是经典的降血脂的药物此外它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1]并延缓动脉硬化。我院就肠溶性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影化及脑血管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选择58例进行研究,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20人、高血脂者18人、2型糖尿病患者15人。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2.3岁;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14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7岁。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患者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形成;②患者无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不全;③患者无脑梗死疾病史;④患者无精神疾病,行为正常,能遵医嘱按时服药;⑤患者无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的过敏史;⑥患者能配合治疗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肠溶性阿司匹林100 mg,每日晨口服一次;干预组给予肠溶性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的用法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 mg于睡前口服,1次/d,6个月为一个疗程。分别于第一个疗程和第二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大小、稳定性及急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斑块大小为两侧颈动脉中最大斑块纵切面面积之和;稳定性斑块为强回声斑块,不稳定性斑块为低回声或者不均质回声的斑块[2],其中稳定斑块率=稳定斑块数/斑块总数×100%。
1.3 统计分析 数据利用SPSS 15.0专业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做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①一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大小为(25.11±1.13)mm2,稳定斑块率为29.3%,有1名患者出现脑出血,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患者的斑块大小为(25.76±1.08)mm2,稳定斑块率为9.84%,有1名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1名出现脑出血,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90%。两组患者的斑块稳定率有明显的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斑块大小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大小为19.31±2.65 mm2,稳定斑块率为40.92%,有1名患者出现脑出血,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患者的斑块大小为(22.21±2.45)mm2,有1名脑出血患者和3名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3.80%,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斑块大小、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都有明显的改善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生主要与动脉管壁的炎症反应有关,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急性脑血管事件发作的独立危险因子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阿司匹林以价格低廉、抗血小板积聚作用好而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但是近些年有些患者在规律服药的情况下仍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即出现了阿司匹林抵抗。阿托伐他汀的降脂作用主要应用于高血脂的治疗,目前其抑制血管内内皮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功能[3]也被广泛的关注并应用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和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预防当中。通过本次研究也表明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的稳定和缩小斑块并降低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危险性。
[1] 沈彬.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学进展,2004,25(1):66.
[2] 李馨,司良毅,高云华.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原中层厚度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评价动脉粥样硬化.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42-44.
[3] 宋军,吴爱峰,王德帅,等.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