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攀 左伟 张延松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脊椎创伤[1], 其治疗包括恢复椎体的高度与脊柱生理弯曲, 重建脊柱稳定性, 以解除其对脊髓神经的压迫。传统的保守治疗适应范围小, 治疗后疗效不理想。本文回顾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伤椎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情况, 现整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5例, 男34例, 女21例, 年龄21~60岁, 中位年龄(35.8±12.1)岁。受伤机制:车祸38例,高坠伤12例, 重物砸伤5例。骨折部位:T11 13例、T12 10例、L1 9例、L2 14例、L4 5例、L5 4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标准评定[2]:C级7例、D级29例、E级19例。所有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3~20 d, 平均(8.3±5.5)d。
1.2 手术方法 运用C臂X光机透视确定伤椎, 采用Weinstein定位法确定进钉点, 置入椎弓根螺钉。采用在伤椎和相邻的上下椎置入椎弓根螺钉。上下撬动伤椎内的椎弓根螺钉使压缩或爆裂的椎体恢复高度。再安放预弯的连接棒, 将伤椎的椎弓根螺钉锁固在连接棒上, 一般不需要撑开。对于有骨折脱位或屈曲牵张性骨折的患者, 先于上下端椎弓根螺钉之间适当撑开, 避免过度撑开损伤韧带结构, 锁固上下端椎弓根螺钉, 再以伤椎椎弓根螺钉为支点, 于近端和伤椎的椎弓根螺钉之间纵向撑开, 锁固近端椎弓根螺钉, 使伤椎复位、恢复高度及纠正后凸。对有神经损伤者行椎管减压治疗。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以甘露醇、地塞米松、甲钴胺治疗。48 h内拔除引流管, 术后3~5 d病情稳定后复查脊椎X线片,术后2周拆线, 开始腰背肌康复锻练。术后6~8周佩戴胸腰支具逐步恢复下床。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切口Ⅰ期愈合, 未发生定位错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24个月, 平均(15.5±3.7)个月, 55例患者均获随访, 无螺钉断裂, 折弯松动。术后伤椎高度基本恢复, Cobb角由治疗前16~33°平均(22.5±4.7)°到治疗后 0~12°平均 (5.8±2.4)°。55 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 随访期间无后凸畸形发生。
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 首先是要解除骨折椎管的占位和对脊髓的压迫, 其次是要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脊髓神经恢复和棘旁肌平衡创造最有利的条件[3]。经伤椎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复位特点:①体位复位。患者腰背部处于伸展位, 伤椎及其上下椎间盘在向下重力和前后纵韧带等结构张力牵引下达到间接复位。后凸明显者在顶点给予适当外力有利于复位, 恢复脊柱生理弧度。②椎弓根钉不进入骨折线, 选用短螺钉。通过沿伤椎椎弓根向椎体下终板进钉,且尽量选用短螺钉, 避免因椎弓根螺钉的存在, 影响爆裂椎体的骨折块聚集及骨折复位。③根据脊柱矢状面生理弧度预弯连接棒, 按顺序适度撑开, 避免过度撑开。
六钉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术对伤椎具有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4]。陈科明[1]将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伤情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四钉内固定技术治疗, 治疗组采取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技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术后1周治疗组Cobb's角与伤椎后凸角矫正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经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矫正伤椎椎体前后缘的高度。并可更稳定地维持矫正效果。本组资料中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后凸畸形发生。说明经伤椎复位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其与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术相比可以更好地维持伤椎高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陈科明, 白龙, 陈亮清, 等.应用伤椎置钉复位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6):46-47.
[2]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11.
[3]朱炜, 宁锋, 夏勇.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08,11(1):44-46.
[4]葛云林, 卢一生, 潘兵, 等.伤椎单侧与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临床观察.颈腰痛杂志, 2010, 31(3):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