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培 张勤修 徐亚莉 刘人凤 李敏 禹云芝
丁卡因又名地卡因、本多卡因、潘托卡因、四卡因、阿尼辛等,是耳鼻咽喉科常用的一种局部表面麻醉剂,脂溶性比普鲁卡因高,渗透力强,局麻效能较普鲁卡因高10~16 倍[1],但同时其毒性较普鲁卡因也大10~12倍。故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谨慎对待,则极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症状,重则危及生命。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检查、治疗和诊断某些疾病(如咽喉炎、声带息肉、鼻咽炎、鼻咽部肿瘤活检、咽喉部肿瘤活检)时,通常要进行电子纤维喉镜、电子鼻咽镜等检查或在其帮助下进行治疗。而进行这些检查和治疗时,仪器会对鼻腔黏膜、咽喉部形成较为强的刺激,产生鼻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对检查的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此时,丁卡因作为一种麻醉效果较好的表面麻醉药物,被广泛的应用在耳鼻喉科临床。在进行电子喉镜、电子鼻咽镜检查或治疗之前,取1%~2%丁卡因溶液对鼻腔、咽腔、喉腔喷雾3~4次,0.8~1ml/次,每次间隔3~5min;如行喉部手术、活检,喉咽部再追加2 次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在进行鼻部局麻手术时,丁卡因可作为麻醉药品应用于术中,一般取1%的丁卡因溶液按5∶1加入盐酸肾上腺素配制棉片进行麻醉。
丁卡因作为表面麻醉剂的浓度一般为0.5%~2%,用量一次不应超过60 mg[2]。在临床上,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外,在丁卡因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减慢丁卡因吸收,可减少中毒反应的发生。鼻腔粘膜表面麻醉时,一般用1%溶液,1~3分钟即生效,可维持20~40分钟,应用时每6ml加入0.1%肾上腺素1mg。另外对孕妇、重病、体弱者更需要慎重。临床上强调使用最低有效浓度为宜,一般以1% 的浓度为宜。这样丁卡因吸收量减少,即使发生不良反应,亦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属低耐量,对局部应用丁卡因耐受性低于一般人[3]。此时则更需要谨慎用药。
随着丁卡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在使用过程中引起中毒的报道在国内和国外都经常看到[4]。丁卡因吸收过量中毒的表现主要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中毒反应早期,多有嗜睡、不安、多语及情绪激动等精神症状。如中毒反应继续发展,则出现神志模糊、恶心、呕吐如、头晕、头痛、眼球震颤,血压升高,颜面肌肉抽搐等症状,以后转为抑制型,嗜睡、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心率变慢,处于休克状态。最严重的反应为颜面青紫,呼吸困难,全身惊厥,甚至心跳骤停。
急救措施:如表面麻醉,迅速取出鼻内麻药棉片,将病人平卧,头放低,输入液体,使血液中的药物尽快排泄。中毒时应着重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且因心肌对丁卡因的耐受性较高,中毒时常见呼吸先停止,故宜早采用人工呼吸急救,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有条件及时行麻醉插管,为抢救成功赢得了时间。再针对病情一一处理,如惊厥可用镇静剂,如静脉缓注2.5%硫苯妥钠50~100mg,对休克、肝肾功不良者禁用;对于中毒所致脑部血管痉挛可用血管扩张剂,如亚硝酸异戊酯,烟酸等;呼吸循环紊乱可给予中枢兴奋药,如尼可刹米(可拉明)0.25~0.5g,极量为1.25g/次,洛贝林3~10mg静脉注射,极量为20mg/d;血压下降可升压;同时可适当扩容,用恢复脑细胞功能药及利尿剂,防治脑水肿,同时促进脑功能恢复及加快药物排泄。另外,丁卡因中毒时常伴电解质紊乱,应补充电解质。
丁卡因中毒重点在于预防,临床上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明确用药,注射用麻醉药与表面麻醉药严格分别储备。第二,严格掌握丁卡因的用药剂量,其作为表面麻醉剂的浓度一般为0.5% ~ 2%,使用表麻药时先用小量,观察无过敏,然后用至适量,单次用量不超过60 mg;小儿和老人使用浓度和剂量以不超过1%为宜,对于孕妇、重病和体弱者更需慎重。第三,使用丁卡因时,药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使心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速度,从而减少中毒。第四,用药期间,医务人员不得离开病人,严密观察病人面色、表情、脉搏及呼吸等。第五,有创伤的检查或治疗,两次至少间隔一周以上,待粘膜完全恢复为好[5]。第六,在治疗场所应备有急救相关的各种药品和设备,如地西洋、阿托品、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和硫喷妥钠等药品,麻醉用气管插管、氧气、气管切开包等器械设备,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丁卡因作为耳鼻喉科的常用局麻药物,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毒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是也不乏这方面的报道。一旦发生丁卡因中毒反应,需及时抢救,故要求临床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及用量,仔细操作,避免错误用药,并要熟悉掌握中毒的临床反应,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抢救,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 吴钏琪,周宏灏,许树梧主编.全国医学临床药物学[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59.
[2] 蒋丽萍,龙开和,刘良发.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不良反应及其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1):21-23.
[3] 张小伯,祁永发主编.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主治医生5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
[4] 王 刚.丁卡因对急性分离的豚鼠鼻黏膜纤毛运动的影响[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5] 鲜昆仑,蔡华成,黎志强.丁卡因中毒的急救与预防(附1例病例分析)[J].武警医学学报,2001,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