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的发展与现代临床研究

2013-01-23 03:20班东林
中医药信息 2013年3期
关键词:手法针灸针刺

班东林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辽宁 兴城 125105)

进针后为了取得针感或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手法是针刺的重要环节,称为针刺手法[1],也称为行针。针刺手法由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组成。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针灸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辨证正确、取穴准确的一个疾病,但是由于运用手法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针刺手法不可被疏忽,但由于其运用需考虑呼吸、频率、次数、深浅、刺激量、角度、方向等而使临床医生敬而远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前进的步伐。同样由于其神秘性也备受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关注,最近10年在针灸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临床试验、基础实验、现代技术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总结如下。

1 渊源与发展

1.1 渊源

针刺手法的产生是和针刺术产生的时间是一致的[2],针刺术最早是在《黄帝内经》中记录的,而被大家公认的记录针刺手法最早书籍是《灵枢·管针》。所载的26种刺法最具有代表性,它概述了针灸配穴的准则、针刺部位的深浅、针刺的方向及针刺次数的原则。并且分别介绍了点刺放血、排脓及火针等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都是古人根据病人的病情而设立的。其中对九针、十二刺、五刺的内容加以详细的概述。《灵枢·管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由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组成。《灵枢·管针》[3]:“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它分别是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刺、赞刺。《灵枢·管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由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这五个刺法构成。《灵枢·外揣》篇也云:“日月之明,不失其影,以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者,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在《素问》中更加详细描述了针刺手法,不仅仅是在说怎样针刺、其针刺前准备、针刺工具都很有讲究,《素问·离和真邪论》说:“必先打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待出,各在起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人气留止,故命曰补。”《难经》又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它不但继承了《内经》的思想而且发展了针刺手法,《难经》则强调左右手在针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难经七十八难》日: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按压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此外《难经》中还非常强调调和营卫,认为运用补泻之法必须明确营气和卫气的循行路线及分布范围,然后知其顺逆而施行针术,同时也奠定了迎随补泻的理论基础,如《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难经》还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以“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等。同时《内经》中也认为,针刺应结合气血与时令变化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2.2 发展

自两晋之后针灸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皇普谧代表的《针灸甲乙经》,但是针对刺法的研究均已亡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了许多针刺法的理论,其载有锋针、毫针、、火针、自针、人针、蟠针、温针等多种针具,并对针具的操作技术做了详细的阐述。

金元时期,何若愚著有《流注指微论》该著作提倡“子午流注开穴法”,[4]开创了按时开学的先河,在针刺方法上,何氏注重通过针刺的深浅程度以补虚泻实的手法来调节阴阳平衡,将呼吸与气血的流注结合起来进行针刺以“接气通经”。他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迎随逆顺,须绕气血升沉”,进一步解释了在施行补泻手法时,针刺的深浅度必须根据经脉中气血的盛衰和深浅而定。窦汉卿著有《针经指南》首创《标幽赋》,其载《流注通玄指要狱》以及流注八穴,手指补泻,叶垫宫图等。手指补泻是指动、退、搓、进、盘、摇、弹、搬、循、扣、摄、按、爪、切法而言。《针灸大全·金针赋》[5]中载“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揣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血,肚腹盘旋;扣为闭穴,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

明代之后徐凤《针灸大全》丰富了金·何若愚的子午流注开穴法,在临床上又总结出来“五虎建元日时歌、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等作为实际应用的方法。为临床医生在应用时提供方便。《金针赋》原名《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它是一篇专论针刺手法的著作,载于明代针灸大家徐风《针灸大成》一书。《金针赋》首先提出了调气的针刺手法,如:“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进针之后,“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这一调气法被后人称之为“行气法”调气法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1)“近气勿失,远气乃来。”也就是进针之前沉着稳定,进针之后则停针以待气。2)“捻以使气”即左捻或右捻从而加强刺激,使针感更强烈。3)“倒针朝病”即控制针芒的方向来调节经气。4)“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即左手在针刺部位的指压法。5)在针刺穴位所属经脉上实施循、按、爪、切等辅助手法。

近代也出现了诸多著名的针灸大家,主要代表有陆瘦燕、朱汝功、鲁之俊、石学敏等。在此主要简单介绍鲁之俊和石学敏的针刺手法,鲁之俊指出:手法得气与留针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的刺激量会产生不同的电流,不同的电流,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所谓“电流”,是指针感传导而言。认为施针应“观察反应”[6],只有出现“神经冲动才算达到目的”。石学敏教授采用“醒脑开窍”[7]法取得了神奇的临床效果,并且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是践行针刺手法的关键。而同时期也出现了其他一些针刺手法如:置针术、烧山火、透天凉、透学刺法、运动针刺法等。极大的丰富了临床针刺手法。

2 现代研究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它具有调节阴阳、运行气血、抵御病邪、传到感应等作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医针灸在现代发展的大环境下努力的提升自己,谱写出一篇又一篇辉煌的篇章,其发展成就如下:1)红外热像图用于针刺原理和经络现象的研究[8],通过此技术能够充分的使针灸针感效应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使针灸手法不同而产生的红外效应也不同,也为后人发现新的针刺手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超声针灸的研究[9],其主要是通过超声能量作用于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表明,超声对肥大细胞产生效应有密切的关系。3)针刺手法的量化研究[10],此研究是针对不同的针刺手法存在不同的临床效应,如果此研究得到推广会极大方便临床医生及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对提高针灸技术的可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4)利用MoorFLPI激光扫描仪[11]实时扫描提插及捻转手法对受试者血压、心率及其他生理指标的观察。此研究发现,提插手法与捻转手法都对局部皮肤微血管灌注量有影响,同时也发觉提插手法产生的针感程度明显强于捻转手法。5)运用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12]可以形象的把针刺手法用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针灸手法的效应机制研究更上一个台阶。6)席强[13]等关于针刺手法参数的研究,就像电针一样其参数的掌握可以通过手针来反复的练习来实现。

3 讨论

针灸技术是中医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针刺手法更是重中之重,针刺手法的地位不容忽视[14]。目前,对针刺手法研究不仅仅是从从古籍资料的研究,同样也运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量化研究,但是现实的问题也存在很多。1)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研究出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没有表现出共性。2)不能忽视经典,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3)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充分在研习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中医针刺手法。

总之,针刺手法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做为临床医生应加以重视。

[1]张吉.针灸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6-437.

[2]郭世余.中国针灸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5.

[3]谢华.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481-485.

[4]孔最.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2(3):35.

[5]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8:10.

[6]魏稼.鲁之俊的针灸学说[J].中医药通报,2007,6(5):31 -33.

[7]张曦,王世娟,王恩龙.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4):28 -29.

[8]张栋,高惠合,温宝珠,等.红外热像图用于针刺原理和经络现象的研究[J].针刺研究,1990,15(4):319.

[9]杨玉华,张迪,萨喆燕,等.超声针灸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J].针刺研究,2012,37(4):79 -83.

[10]李祖光,吴萌萌,刘存志.针刺手法及其量化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0,35(1):78 -81.

[11]黄涛,张维波,贾术永,等.利用MoorFLPI激光血流成像仪等观察不同针刺手法的效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1252-1254.

[12]刘延祥,邵水金,严振国.数字化虚拟人体为针刺手法研究提供新的平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26 -28.

[13]席强,郭义,郭永明,等.针刺手法参数的研究现状和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50 -151.

[14]杜学杰,刘立安.毫针刺法学习述要[J].中医药学报,2010,38(5):83-84.

猜你喜欢
手法针灸针刺
清明的雨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层递手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