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芳,乔趁峰,常聚普,杨玉巧,郭利民,李洁茹
(濮阳市林业科学院,河南濮阳 457000)
苹果叶枯病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ctonia solani Kühn是近几年河南苹果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主要分布在濮阳市南乐县、清丰县,安阳市内黄县,郑州市中牟县,商丘市虞城县等地,几年来发病日趋严重。2011年调查,严重果园病株率达到90%以上,病枝率达到50%以上。为掌握该病发生规律,我们自2008年开始对该病害进行研究,在确定该病病原的基础上,对该病在豫北苹果上的发病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生产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1 寄主范围的测试 立枯丝核菌菌株采自河南省内黄县中召乡徐寨苹果园叶枯病树,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测试树种有梨、桃、李、杏、山楂、枣、核桃、樱桃、葡萄等。
1.1.1 室内接种 每个树种各采茎粗0.5~1 cm、长20~25 cm的1年生带叶枝段6个,进行无伤接种。即枝段用70%酒精消毒后,把5 mm×5 mm的病原菌饼贴在枝条上,用无菌棉保湿、保鲜膜固定,下部放入盛有清水的三角瓶中,水以上部位套塑料袋,袋内装湿棉球保湿,然后置于28℃恒温培养箱培养。3~7 d观察枝段菌丝生长和发病情况。7 d后取疑似病叶做分离纯化培养,每个树种分离5皿,每皿3点,共15点。24 h后调查感病点,对疑似点纯化,最后确定是否感染丝核菌。
1.1.2 室外接种 在田间每个树种选择6个粗0.5~1 cm 1年生枝条,进行无伤和贴病叶接种。无伤接种方法同上,贴叶接种时用70%酒精消毒被接种叶片,将从田间采回的病叶贴到消毒过的叶片上,用无菌棉保湿、保鲜膜固定,整个枝条套上塑料袋,袋内装湿棉球保湿,每隔1 d加湿1次,3~7 d观察田间菌丝生长和发病情况。7 d后采回田间疑似病叶做分离纯化培养,方法同上,最后确定是否感染丝核菌。
1.2 侵染循环
1.2.1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2010—2012年在早春3月从病树上采回1年、2年和多年生病枝,老粗树皮和病树下土壤。
对从田间采回的病枝分叶芽(叶芽又分带菌核和不带菌核)、花芽(花芽又分表层、中间层、花心)、带芽枝段、不带芽枝段(带菌核的和不带菌核的)、芽鳞痕、枯叶,以及病树主干基部树皮等部位。各供试材料用清水冲洗并消毒后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用无菌药棉保湿,然后置入28℃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湿培养。每个部位3皿,每皿3~5个点。72 h后镜检带菌情况。
采用5点取样法采取病树基部和病枝下部土壤,挑出杂草后分别装袋,实验室风干,过20目筛,放入5℃冰箱保存备用。
称取准备好的土壤样品10 g,加到盛有10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摇床震荡2 h,分别配成10-1,10-2,10-3的悬浮液,充分震荡,静置5 min。吸取不同浓度的悬浮液各1mL放入灭菌培养皿中(每个浓度培养3皿,连续做3次),然后把PDA培养基倒入15~18 mL,并按住培养皿盖轻轻地在台面上划转小圈,顺时针5圈,逆时针5圈,混匀后平放冷却,凝成平板,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 d后,对疑似菌丝分离、纯化,确定是否含有病原菌株。
1.2.2 侵染方式和途径 供试品种为红星和富士苹果。
采用人工接种试验法,2010—2011年对苹果树无病1年生枝进行室内和室外接种试验。室内做有伤、无伤和叶片贴叶接种,以无菌水作对照,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7 d观察枝段菌丝生长和发病情况。室外接种72 h后观察菌丝扩展和枝条、叶的发病情况,连续观察7 d。每个处理10个重复。
1.2.3 田间发病期的观察 2010—2012年每年在安阳市内黄县中召乡徐寨自6月开始选代表性病株5株,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1枝进行定枝观察,每3 d调查1次,记录发病情况,统计菌丝、菌核和病叶出现的始期和盛期。
2.1 寄主范围 室内、外接种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丝核菌室内、外接种感病点
从表1可以看出:丝核菌在枣树、山楂、梨、核桃、桃、李、杏树上接种后,室内外分离纯化后都有感病点。这7个树种在室内和室外的接种试验中均分离到了该菌,说明枣树、山楂、梨、核桃、桃、李、杏树都是该病原菌的寄主。柿树和樱桃室内接种后感病点分别为4/15和13/15,室外为0。这2个树种在室内接种后均分离到了该菌,但室外接种未发现,是否寄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葡萄室内外接种后均未分离到该菌,说明该病原菌不能成功侵染葡萄。
2.2 侵染循环
2.2.1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和形态 1年生病枝上的花芽不论外层、中间层和心层均带有大量的丝核菌,72 h后的带菌点分别为 24/60,16/60,25/60;2年生病枝上的花芽也带有丝核菌,带菌点分别为1/45,3/45,1/45,明显少于1年生的;3年生病枝上的花芽中间层未发现带菌点。病枝上的叶芽外层和内层均带有丝核菌,72 h后的带菌点分别为5/40和3/40。病树的健康枝上、1~3年生病枝上的芽鳞痕均带有该菌,72 h后的带菌点分别为4/15,15/60,1/60,2/60。病枝上残留的叶和叶柄72 h后的带菌点为2/16。病枝上不带菌核的树皮、病枝上部健康树皮、病枝附近健康枝上残留的叶和叶柄、病枝上的皮孔、病树主干基部树皮、病树下草莓和病树下落叶均未发现病原菌。1~3 a的菌核经过保湿培养均能生长。
病树下基部和病枝下土壤培养分离纯化后均未发现丝核菌。分析原因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1年生枝和叶上,在花芽、叶芽和芽鳞痕均能分离到病原菌,跟土壤关系不大,不同于禾本科植物感染丝核菌引起的枯萎病。
2.2.2 侵染方式和途径 不同接种方式丝核菌72 h侵染率见表2。
表2 不同接种方式丝核菌72 h侵染率 %
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有伤、无伤和贴病叶接种病原菌都可以侵染,但有伤侵染速度稍慢,室内接种72 h侵染率为25%,室外为35%;无伤接种室内为90%,室外为65%;贴叶接种室内外均为90%。无伤和贴叶接种没有显著差别。
2.2.3 田间发病期 2010—2012年菌丝、菌核、病叶出现的始期和盛期见表3。
表3 菌丝、菌核、病叶的发生期
连续3 a的系统观察得出:苹果叶枯病丝核菌菌丝的发生期为6月底—7月上旬;菌核的产生期为8月上旬,形成盛期为9月中下旬;病叶产生的初期为7月上旬,盛期为7月中下旬—9月底。8—9月若遇阴雨连绵,则暴发成灾。
苹果叶枯病病原丝核菌寄主范围比较广泛,蔷薇科果树基本上都能感染发病,可通过伤口或直接接触侵入寄主,以菌丝和菌核在病花芽、叶芽、芽鳞痕和树上的病叶上越冬。田间发病期观察和室内保湿培养证明:病原菌6月末—9月末均有侵染能力,7月中下旬—9月下旬为发病盛期。菌丝接触叶片即可引起叶片干枯。菌丝在雨季生长旺盛,遇干旱或天气变冷即停止生长形成菌核或菌丝团。在豫北苹果栽培区,一般7月初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9月底为发病盛期,10月初为末期。
[1] 任飞娟,常聚普,贺伟,等.河南省苹果新病害—丝核菌叶枯病病原鉴定[J].中国果树,2011(4):38-41.
[2] 张永春,方宇澄,黄镇,等.烟草主要土传病害拮抗微生物生物菌株的筛选[J].贵州农业科学,2009(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