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补肝汤方证及应用探讨

2013-01-22 22:07袁仁智李盛华吕有强扈小健
中医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干姜主治五味子

袁仁智,潘 文,李盛华,吕有强,扈小健

(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是敦煌藏经洞医药文献中最为重要的典籍,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1918 年河北威县张偓南偶获此书,世袭至孙张大昌时原卷不幸被毁。1988 年马继兴先生《敦煌古医籍考释》首次将王雪苔整理的张大昌追记本收录,从此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度成为经方研究的热点。

《辅行诀》理宗《内经》,药本《神农》,方尊《汤液》,以五行格局经纬五脏用药,使之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为五脏辩证用药另辟蹊径。陶氏云检录《汤液》方60 首,其中22 首亦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收录[1]。行文上一如《伤寒论》古朴简约的风格,同时又贯以浓厚的体用哲学思辨色彩。皇甫谧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辅行诀》陶氏亦云:“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两者既然都本自《汤液》,方证上自有相通之处。试结合仲景方证思维探讨《辅行诀》之补肝汤用药法机,权当管窥之见。

1 《辅行诀》补肝汤方证

为行文方便,暂以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2]所录王雪苔校注本为底本,参考钱超尘先生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所录诸本试论之。

《辅行诀》补肝汤包括小补肝汤和大补肝汤。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辅行诀》据《素问》五脏之苦欲补泻,将药物性味分属五行五脏。同时引入哲学上的体用范畴,邪气盛者为体病,为实证,用泻法,正气衰者为用病,为虚证,用补法[3]。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辛补之”。即肝用虚则以辛味药补之,肝体实则以酸味药泻之。又五行五味互文云:“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故补肝汤属桂枝类方,桂枝为君药。观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大枣,可视为桂枝汤去芍药、甘草加五味子,以干姜代生姜。桂枝汤乃“仲景群方之首”,日本人汤本求真引《类聚方广义》云:“仲景之方,凡二百余首,其用桂枝者,殆六十方,其中以桂枝为主药者,垂三十方,可见是方亦比其它诸方变化为最多也。”桂枝,《本经》谓:“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日本人吉益东洞认为桂枝的药证为:冲逆,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4]。桂枝所主冲逆之气可从少腹上冲至腹部、胸、咽喉、头面乃至头顶,患者的感觉有悸动、气窒、气窜、胀痛、喘促、咳逆、冷汗、烦躁、晕厥、惊恐、恶梦等。黄煌认为,桂枝主治气上冲,大多相当于现代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比较严重的病变[5]。显然,补肝汤的主要证治都体现了桂枝主治冲逆的用药指证。

《尚书·洪范》云:“木曰曲直。”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故肝气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之性。叶天士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故肝用不足,则肝阳温煦失司,容易导致升发不及,阴逆上干的病变。芍药味苦微寒,《本经疏证》谓:“能开下焦肝、脾、肾之结,不能开上焦心、肺之结也。”“能治血分之阴气结,不能治雾露水谷之阴气结,故湿痹、水气虽为阴结,非芍药所能开也”。与甘草配伍为芍药甘草汤,主治腹痛、脚挛急。补肝汤证之“恐疑”“心悸”“干呕”“呃声”“气上冲咽”都体现于上焦,且多与心肺(心,古代一般都涉及胃)有关,又无拘急之证,故去芍药而代以五味子。五味子,《本经》谓:“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据陶氏五味五行互文,五味子、芍药味酸皆属金,然芍药寒,五味子温,故以五味子代芍药,以去芍药阴寒伤阳之弊。且五味子与干姜是治咳逆喘促的常用组合,吉益东洞认为:“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泽泻治眩而冒者。”发前人之所未发。干姜,《本经》云:“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长沙药解》认为干姜可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可见干姜辛热,既能温肺散寒以化饮,又可温运脾阳以除湿,与五味子同用,一散一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是仲景温肺化饮的常用配伍。关于生姜与干姜的异同,吉益东洞认为干姜和生姜的主治大同小异,干姜主治水毒结滞,主张呕者加生姜[4]。《本草疏证》主张:“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呕者多用生姜,咳则必用干姜。”补肝汤以“气冲”为主证,且干姜温中散寒之力胜,故以干姜代生姜,呕则加生姜。

据《本经》大枣主“身中不足,大惊”及《伤寒论》“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证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苓桂甘草大枣汤,皆因误下、误汗致虚而惊悸。再如《千金》风虚惊悸23 方,用枣仅11 方。可见大枣之治惊,但限于实中之虚,虚中之虚。他如虚中有实,实中有实者,当作别论。《辅行诀》补肝汤因肝气不足而导致“恐疑不安”等神志症状,故用大枣。又,别本以薯蓣易大枣,薯蓣味甘温,《名医别录》谓主头面游风、眼眩、下气。仲景大薯蓣丸以治“风气百疾”,《药性论》云补五劳七伤,去冷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补肝汤用以治头目眩晕可谓契合经旨。

小补肝汤中,桂枝、干姜、五味子皆气温之药,桂枝升散其治在肝,五味敛降其治在肺,干姜守中其治在脾,大枣性温而柔,补血养营,与姜同用则和营卫,营卫和则汗不越。《本经》云大枣可治“大惊”,故宜于肝虚之恐疑不安。

《辅行诀》大补肝汤证较小补肝汤证,症状明显加重,“气自少腹上冲咽”、“干呕不能食”为胃气上逆之证,可视为肝病及心。在小补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小补心汤的旋覆花、代赭石、竹叶。旋覆花,《本经》谓:“味咸温,主结气,胸下满,惊悸,除水。”诚通气行血,治肝痹胸痹之良方。代赭石,《别录》谓其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又参《辅行诀》小补心汤加减:咽中介介塞,加旋覆花至四两半。怔忡不安者,加代赭石四两半。补肺汤加减:痰出不利者,加旋覆花一两。故仲景旋覆代赭石汤主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乃肝气上逆于心,心病为噫所致。代赭石,《本经》谓其“杀精物、恶鬼”,故可除“恐惧不安”。肝气不虚,魂归其舍,恐疑自去,精物、恶鬼不生。别本以牡丹皮易代赭石,《本经》谓牡丹皮:“味辛寒,主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考仲景温经汤治月经不调,桂枝茯苓丸治漏下,大黄牡丹汤治脓血,都与少腹血证有关。且与桂枝配伍,一寒一热,桂枝性热,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皮气寒,所通者血脉中热结。与旋覆花同用,符合《辅行诀》“咸辛除滞”之法则。竹叶,《本经》谓:“味苦平,主咳逆上气。”与五味子同为监臣,以防温升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软坚消结、散瘀行滞之效。别本(范志良第二次抄本)大补肝汤证之“治夙曾跌仆,内有淤血,或缘久劳,精血内虚,神疲肢缓,身时浮肿”,亦可为证。

2 加减配伍与临床应用

原方小补肝汤后即附加减。如心中悸者加桂一两半,取仲景桂枝加桂汤意;冲气盛者,则加重五味子之酸敛以固冲。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吉益东洞认为术主利水,故苦头眩者,则加白术以崇土制水。干呕则加生姜降气和胃。大枣甘缓有壅滞之弊,故中满则去之,然其可“补少气少津液”,故心中饥者还用之。细辛,《本经》谓主咳逆,头痛脑动。吉益东洞认为主治宿饮停水。与干姜、五味配伍主治咳逆上气痰多清稀,与桂枝、干姜配伍可治厥冷疼痛。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则与仲景桂枝加附子汤意合。腹中寒者,加干姜三两;胁下坚急者,去枣,加牡蛎四两,取柴胡桂枝干姜汤意。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故头面四肢浮肿者,去大枣之壅滞,加黄芪三两,取黄芪桂枝五物汤意。

张大昌云补肝汤治癫怪病极效,认为该病属寒饮,君以干姜,臣以桂枝,佐以五味,具一开一合之理,而使以山药,缓其急耳。它如葶苈之祛水饮,大黄之除肠滞,总为肺经一脏一腑然。其处方正范将补肝汤列正气虚者之补剂中,谓可祛弱,益精气[6]。

有关《辅行诀》的临床验案仅见于衣之镖先生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临证心得录》。其中补肝汤医案13 则,涉及昏厥、中风肢麻、眩晕、下肢痿软、项强复视、脑震荡、失眠惊悸等。除了补肝汤证外,适应指征还有眩晕、头鸣、畏寒、肢麻、健忘、舌淡体大、齿痕、苔白腻、脉沉无力等。同时在遵循原方加减原则的基础上又有新的体会,如汗甚者,以山茱萸易五味子;晕旋甚者重用山药,加泽泻、茯苓;血瘀者重用牡丹皮,加川芎、大黄;健忘者加桃仁;四肢麻木者加水蛭、地鳖虫、红花;兼有热象者,桂枝、干姜减量,或以菊花代桂枝,稍加大黄;肢冷畏寒、汗出心悸者重用桂枝,加附子;下元虚损髓海空虚者重用山药、五味子;痰涎内阻者,以葶苈子代旋覆花等。衣氏还认为大补肝汤是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方剂[6]101-123,其所举验案都有明显的眩晕症状,可以说眩晕是大补肝汤最重要的适应指证之一。应当指出,大补肝汤之眩与肝阳上亢之眩不同,该证为阳虚之证,临床上以畏寒、舌淡体大、苔白、脉沉无力等为辨证要点,治当温补肝气,化饮祛瘀。而肝阳上亢之眩晕为实证,以烦热、舌红苔黄或无苔,脉弦数或细数为辨证要点,治当平肝熄风,滋阴养血。又《景岳全书》暖肝煎也有“畏寒、舌淡、苔白、脉沉”之症,但暖肝煎证主要体现为痛症,如睾丸冷痛、小腹疼痛,乃肝肾不足,寒滞肝脉所致,治当温补肝肾,行气止痛。当予以鉴别。

[1]钱超尘.辅行诀引用仲景方剂考[J].西部中医药,2012,25(11):49-50.

[2]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7-118.

[3]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09.

[4]吉益东洞.类聚方药征及药征续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86.

[5]黄煌.张仲景50 味药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

[6]张大昌.张大昌医论医案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14.

猜你喜欢
干姜主治五味子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热性作用的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五味子醇甲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北五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浅析涌泉穴
HPLC法同时测定五酯胶囊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主治医的中国梦
五味子浆果酚类成分提取与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