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脉络:从新经济地理到新新经济地理

2013-01-22 17:49颜银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效用函数运输成本异质性

颜银根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475001)

一、新经济地理学:融入空间维度的经济学

20世纪90年代初,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政治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上发表了《规模报酬和经济地理》一文,由此开辟了新经济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的研究[1]。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NEG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9年Fujita等人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2001年Brakman等人出版了《经济地理导论:贸易、区位与增长》、2003年Baldwin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这三部著作的出现标志着NEG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长期以来,经济学和地理学两大独立的阵营之间缺乏交流。在地理学家看来,经济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发生在针尖上,没有任何空间维度,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要么被等同看待,要么被忽略[2](P26);而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的分析和评论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一些描述性的概念[3](P7)。主流经济学中缺乏空间维度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中,只是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而已。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曾有两次尝试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中,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Von Thunen在研究工业时期农作物区位时做出了第一次重大的尝试[4](P23),但该研究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直至Alonso将之发展并形成城市经济学[5](P12)。Hotelling空间竞争模型是经济学中融入空间的另一尝试,但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者们只是将之看作解释市场失灵的双寡头垄断模型[6]。两次尝试的失败与当时的建模技术直接相关,主要是由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范式。按照新古典的思维,经济活动规模报酬不变,那么任意细小的生产单元都将相似,自给自足是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能够解释活动的空间集聚,但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探讨这些问题并不容易,直到Dixit和Stiglitz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7]。借助于冰山运输成本、垄断竞争以及规模报酬递增,克鲁格曼构建了NEG的基本框架[1]。

不同于国内外现有的NEG综述[8][9][10],本文从NEG的理论基础开始,通过逐步放松相关假设来梳理NEG的理论脉络,以展示NEG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基础“冰山运输成本、垄断竞争以及规模报酬递增”的内容和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从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以下简称C-P模型)的基础假设开始,通过逐步放松假设来梳理NEG理论发展脉络;第四部分重点介绍融入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new'new economic geography,NNEG);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

二、NEG的理论基础

(一)冰山运输成本

在NEG的理论研究中,“冰山运输成本”(iceberg transport cost)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Samuelson将冰山运输成本模型化,指出产品在贸易过程中会有部分被“融化”掉,只有部分商品最终能够抵达运输目的地[1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冰山运输成本的建模技术大大简化了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这种冰山运输成本完全可以看作是关税成本,从而为贸易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本质上而言,Samuelson冰山运输成本并没有将空间因素纳入到经济学理论中,他只是假定运输成本是外生的。该运输成本没有考虑真实的运输距离,更没有考虑到运输距离变化后运输成本可能并非是线性的事实。尽管在新贸易理论中冰山运输成本和Dixit-Stiglitz模型(以下简称D-S框架)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但冰山运输成本并非是地理距离的连续方程,因此其仍然不属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范畴[12]。

在NEG模型如C-P模型中,运输成本是距离的连续方程,产品在其他地区的售价是本地售价的e-τD倍[1]。其中τ是“融化”掉的部分,D是产品销售地区和生产地区之间的距离。取对数之后我们发现,产品售价和运输距离之间的弹性系数为-τ,即冰山距离衰减率是固定不变的。Duranton和Storper、Behrens等在研究运输距离对贸易敏感性、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和消费福利的影响时都内生化了运输成本,相关研究结论与以往的NEG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13][14]。可以预期,冰山运输成本的内生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垄断竞争

长期以来垄断竞争得到众多的关注。1933年,Chamberlin和Robinson夫人分别研究垄断竞争,引起了广泛关注。但Kaldor对Robinson夫人提出的垄断竞争进行了评判,认为假设与研究结论是相分离的,并指出只有当不同厂商的消费者偏好分异时,单个厂商的价格变化才不会引起消费者对其他厂商产品的需求[15]。Triffin通过外部依存关系的研究指出Chamberlin和Robinson夫人研究的问题本质相同[16](P28)。事实上,无论是Chamberlin对垄断竞争的分析还是Hotelling对空间竞争的分析,产品差异化是不完全竞争分析的关键所在[6]。在一些空间竞争模型中,产品差异化和产品的价格竞争仍然是厂商区位选择的替代。

垄断竞争的模型化并不容易,经过Spence、Dixit和Stiglitz等人的发展,垄断竞争逐渐变得简化且易于处理[7][17]。其中以D-S框架所使用的不变替代弹性(CES)使用最为广泛,几乎成了NEG模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假设。但该框架下所研究的模型通常难以处理,多数研究没有显性解。为此,Ottaviano等提出了NEG的线性模型,由此开辟了NEG研究的另一路径[18]。由于CES的假设过于严格,Behrens和Murata在NEG的框架下采用了其他形式的垄断竞争框架[19]。但由于该框架相对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三)规模报酬递增

如果只是像“后院资本主义”那样,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规模报酬不变生产销售商品,并没有任何动力去增加产出,经济空间变成无限可分割的空间,厂商无需聚集在部分地区,区域间也不会出现收入差距。但在现实世界中,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等原因,厂商的生产经常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可以分为递减、不变或递增,规模经济则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其中内部规模经济指厂商单位投入的减少,外部规模经济则包括从投入和基础设施共享中获得的本地化生产(即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以及通过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城市化生产(即Jacobs外部性)。在NEG的建模中主要采用内部规模经济,即单位产出的投入减少的方法。

可以说,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紧密相连。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垄断竞争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真正将之运用到极致还是在与规模报酬递增相结合之后。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规模报酬递增与垄断竞争的框架推动了一些全新学科的出现。规模报酬递增首先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中取得进展,Henderson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20],但是相关研究只是研究城市以及城市体系中的外部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发展经历了四波革命,其中产业组织理论为第一波[21]。经过Spence、Dixit和Stiglitz等人的发展,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得以模型化,成为后三波革命的基础[7][17]。克鲁格曼、Lancaster以及Ethier等人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为这场革命的第二波,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了新贸易理论[22][23][24]。Romer、Lucas引起了这场革命的第三波,进一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研究了内生增长,形成了新增长理论[25][26]。无论是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空间因素始终没有能够纳入主流经济学中,直到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中加入“冰山交易成本”。经过克鲁格曼、Thisse、Venables、Baldwin等人的发展,NEG理论逐步形成,成为这场革命的第四波。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是理解经济地理活动的基础,由于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的同源性,这几个分支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交叉之处,如下文提到的企业异质性。

三、NEG的理论发展脉络

NEG模型有着很强的基本假设,由于假设条件的不同,很多模型的研究结论并不相同,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为此,我们首先从NEG最核心的理论模型C-P模型的基本假设着手,随后逐步放松模型假设来理清NEG发展脉络。

(一)“C-P模型”的基本假设

作为NEG的开山之作,C-P模型有丰富的研究结论,如市场放大效应、突发性集聚、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内生的非对称以及驼峰状聚集租金等。然而,一些研究如Martin和Rogers的研究则发现这些结论并不具有普遍性,这与模型的基本假设有直接的关联[27]。那么,除了经济学中常用的“理性人”假设之外,C-P模型中还有哪些基本的假设呢?

假设1(模型结构):模型为一个2×2×2模型,考察了两个地区、两个部门以及两种生产要素。C-P模型中两个地区分别为南部和北部地区,两个部门分别为农业和制造业部门,农业部门生产中仅使用农民作为唯一投入要素,而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仅使用工人。

假设2(规模报酬):农业部门为规模报酬不变部门,制造业部门为规模报酬递增部门。在生产中,农业部门使用农民作为唯一的可变投入,没有其他固定投入或可变投入;而制造业部门使用工人作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

假设3(贸易成本):所有产品在区域内贸易不存在运输成本;农产品在区域间贸易不存在运输成本,制造品在区域间贸易存在“冰山运输成本”。农产品和制造品可以在区域间或者区域内贸易,但是5两者在运输成本方面存在差异。

假设4(生产技术与要素禀赋):地区的初始要素禀赋相同,不存在绝对优势和H-O要素禀赋;地区企业的生产技术相同,不存在比较优势。模型中两地区初始要素禀赋(农民和工人)各占整个经济系统要素的一半,从而绝对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不再适用。此外,模型中假定两地区企业始终具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也不适用。

假设5(特定要素与要素流动):企业生产的要素为特定要素,不存在部门之间要素竞争使用的情形;农民不可以跨区域流动,但工人可以在不同地区的制造业部门间流动。农业部门仅使用农民、制造业部门仅使用工人,因此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要素竞争使用的情形,农民和工人都属于特定要素。此外,模型假设农民不可以在区域之间流动,而工人可以在区域之间流动。

假设6(无中间品投入):在厂商的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中间品的投入。农民或者工人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唯一要素,因此生产中不存在中间品的投入问题。正是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中间品投入,不同企业之间仅存在替代产品的竞争。

假设7(两层消费者效用函数):消费者效用函数为两层效用函数,上层效用函数为Cobb-Douglas效用函数,下层效用函数为CES效用函数。在C-P模型中,制造品对消费者而言具有不变替代弹性,农产品和制造品组合对消费者而言则具有Cobb-Douglas效用。

假设8(收入与支出):劳动收入是消费者的唯一收入来源,消费者将所有的收入用于消费,没有储蓄或者借贷行为。模型中假设消费者将所有的收入用于消费,这就表明消费者不存在储蓄或者借贷行为,整个经济系统没有储蓄漏出。消费者也没有任何初始收入,即不存在代际之间的财产转让或负债继承等问题。劳动收入是消费者唯一的收入来源,消费者不存在任何财产性收入。

假设9(同质性微观主体):所有消费者有着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企业生产技术相同、所有企业和居民的迁移选择完全相同。即所有消费的偏好是完全相同的,不存在消费的异质性;厂商生产投入完全相同,不存在生产的异质性;居民和厂商不存在迁移的异质性。也就是说,同类微观主体的决策行为是完全一致的。

假设10(对称的贸易自由度):地区之间不存在非对等贸易条件,即两地区的贸易自由度对称。模型中假设地区的贸易自由度相同,即不同地区对外开放是对等的、相互的,两地区具有相同的对外开放度。

假设11(劳动力充分就业):工人和农民不存在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不存在摩擦,也不存在外部性。模型中假定要素的总量不变,无论是工人或者农民都能充分就业,整个经济系统中不存在失业。

假设12(不存在迁移与市场进入成本):工人迁移和企业迁移都没有成本,同时企业进入市场也不存在市场进入成本。在模型中,要素的流动以及产业的迁移不存在任何成本,厂商产品进入新的市场销售也不存在任何额外的市场进入成本。

假设13(不存在区域政策):无政府社会,无需考察税收、转移支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模型限定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处于无政府状态。无论是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政府都不存在。因此,模型没有考察诸如贸易壁垒、税收、转移支付以及劳动力就业等一系列的政策行为。

假设14(价格歧视):不存在价格歧视行为。厂商不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产品的销售不存在价格歧视行为。

(二)模型假设的放松

C-P模型的多数假设是可以放松的,部分假设如假设2(规模报酬递增)是NEG的立根之本,因此无法放松。NEG主要理论模型对C-P模型假设的放松主要包括:

假设1(模型基本结构)的放松:多国、多部门或者多要素。克鲁格曼在1992年最早放松了两地区模型的假设,采用环形区位竞争研究了多区域情况,研究发现初始的优势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这与两地区模型中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多地区模型发现相连的地区由于“集聚阴影”的存在而成为边缘区等一系列新的特征[28]。除了对两地区放松之外,部分模型对两部门也进行了放松。在一些内生6增长模型中,如Martin和Ottaviano以及Baldwin等在全域溢出(gross spillover,GS)和局部溢出(local spillover,LS)模型中讨论了资本创造部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三部门模型,每个部门有着不同的生产成本[29][30]。与两部门模型相比,加入资本部门可以让我们考察内生增长问题,从而将NEG与新增长理论成功结合。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资本以及中间投入品对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只考察两种生产要素(农民和工人)难以满足研究的需要。自由资本模型(footloose capital,FC)以及自由企业家模型(footloose enterprise,FE)中使用了资本以及劳动力两种要素作为生产的投入[27][31][32]。FC模型以及FE模型相对更容易处理,资本的加入也便于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研究。但是一些NEG的核心结论如突发性集聚、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以及路径依赖不复存在。

假设3(运输成本)的放松:农业部门存在运输成本。Fujita等考察了农业部门存在运输成本的情形,研究了制造业部门集聚与制造品运输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制造品运输成本的降低,制造业部门可能先出现C-P结构,随后该结构被打破而重新返回到对称均衡结构,从而出现了“钟形曲线”[33](P110-113)。Picard和Zeng则假设不同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也是不同的,亚洲生产谷物、而欧洲生产土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运输成本以及制造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会导致城市化不足或者过度城市化[34]。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文中,农业部门运输成本只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加入到产品的价格中,这就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没有将空间因素纳入到经济学中去”。

假设4(生产技术与要素禀赋)的放松: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论。在多数NEG的模型中并没有考察地区生产效率的差异,但是Antonio Ricci构建了一个两国三地区模型中包含了比较优势和经济地理,研究发现经济一体化可能会导致产业集聚的减弱甚至出现逆产业集聚[35]。此外,Puga和Venables以及Amiti等也对产业集聚与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36][37]。在NEG的研究中通常都假定地区之间的初始禀赋呈对称分布,因此我们无需考察要素禀赋论。部分研究如Baldwin等拓展了要素的非对称分布,主要研究结论与C-P模型基本相似[38]。

假设5(特定要素与要素流动)的放松:多要素流动、要素具有多种用途。C-P模型中要素有着特定的用途,工人生产制造品、农民只能生产农产品,这就如同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特定要素。后续的研究逐步放松这一假设,如Pflüger的FE模型中假定劳动力可以在同一地区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流动,劳动力可以同时用于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32]。此外,在最初的模型中只有一种要素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之间流动。但是,在随后的一些研究中通常假定一种要素可以在地区之间流动,而另外一种要素只能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如Baldwin和Forslid等[39]。而对于多重要素同时流动的一般均衡分析一直是比较缺乏的,Russek采用异质迁移研究了非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40]。多重要素的流动模型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假设6(无中间投入品)的放松:厂商使用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很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在某些特定的区位,但在NEG的多数模型中并没有探讨中间产品的投入问题。Venables、克鲁格曼和Venables所建立的垂直联系模型(vertical linkage,VL)在NEG的框架下研究了中间品使用的问题,由于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这一模型中依然存在。在他们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区域一体化可能会导致产业呈现“对称—C-P结构—对称”分布[41][42]。

假设7(消费者效用函数)的放松:D-S模型的变形与替代。几乎所有的NEG模型中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是两层的。其中,上层效用函数多数为Cobb-Douglas效用函数,下层效用函数为CES效用函数。但部分研究为了便于处理,也采用了Cobb-Douglas效用函数的变形。例如,Baldwin、Martin和Ottaviano采用了消费者跨期消费[29][43]。再如,为便于模型的处理以及能够得到显性解,Pflüge将消费者的上层效用函数设定为拟线性效用函数(quasi-linear utility)[32]。在这些假设中仍然有两层效用函数,而且下层效用函数始终是CES效用函数。然而,CES效用函数并不能有效地分析产品的价格弹性对企业区位的影响。为此,Ottaviano等放弃了Cobb-Douglas假设CES的框架以及冰山运输成本,取而代之的是“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quasi-linear utility with a quadratic subuitility,简称为OTT模型)[18]。与使用D-S框架的NEG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显性解而无需借助于数值模7拟。值得一提的是,OTT模型中消费者对制造品的需求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并不相关,即不具有收入效用;但该模型中厂商之间存在策略性定价行为,从而具有竞争促进效用(pro-competitive effect)。目前,OTT模型虽然已经有众多的应用,如Tabuchi和Thisse以及Behrens等[44][45]。但是与C-P模型相比,这一模型的使用率仍然相对较低。

假设9(微观主体同质性)的放松:异质性的研究。在中观和宏观的研究中,通常假定消费者是“代表性”消费者、厂商是“代表性”的厂商。这种简化为经济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消费者有着很大的差异,消费者的偏好是不同的。Murata使用了消费者偏好异质性的设定,研究了异质偏好与生产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在消费者偏好异质性较弱时,厂商选择大规模的生产;而当消费者偏好异质性较强时,厂商会选择小规模生产[46]。Amiti和Pissarides的研究设定不同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47]。消费者除了存在消费的异质偏好外,在作为劳动力迁移时同样会存在异质偏好,Russek在分析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同时流动时就是用了异质移民的假设[40]。除了消费者的异质偏好和异质移民之外,厂商的异质行为近来也引起了NEG的关注。在后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NNEG范畴的“企业异质性”的研究。

假设10(对称开放度)的放松:单边贸易政策。标准的NEG模型通常假定两地区相互之间的贸易成本是对等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地区或者国家之间的对外开放度通常是不同的。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就业等,通常会采取贸易壁垒或者非贸易壁垒措施。Puga和Venables在研究中对冰山交易成本进行了非对称处理,研究发现单边贸易政策或者双边贸易政策在实行贸易自由化时都可以成功地吸引产业集聚,但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非对称运输成本的存在会引起地区之间的差异[48]。

假设11(充分就业)的放松:劳动力市场摩擦。在多数NEG的研究中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充分就业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失业无处不在。欧盟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达两位数,失业对产业集聚同样会产生影响。Epifani和Gancia在NEG的框架下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理论,研究发现一些要素引起产业的集聚,该研究指出,由于核心地区企业存在着聚集租金,地区生产率较高,从而失业率较低[49]。Egger和Seidel则研究了不完全劳动力市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平工资扭曲了市场出清时要素的价格,产业集聚与C-P模型也不相同[50]。

假设12(迁移成本)的放松:企业存在介入成本和迁移成本。在NEG的模型中,很少有模型考察企业的迁移成本。然而,在重新选择区位时,多数时候企业首先需要考察自身的迁移成本。Baldwin和Okubo在研究NNEG时假定企业存在一定的迁移成本,设定企业的迁移成本为迁移企业数的函数[51]。

假设13(区域政策)的放松:税收、转移支付与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的NEG模型并没有考察区域政策,比如税收、转移支付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Ludema和Wooton较早地在NEG的框架下研究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劳动力流动性增强或者是运输成本降低的一体化都会导致税收竞争的强度减小,均衡的税率较高[52]。Kind等则在NEG的框架中考察了地方政府对国外资本和本地劳动力征税的效应,研究表明:如果集聚出现在一个国家,该国设定资本税收后仍然能够获得收益,本国的居民福利得到提高[53]。由于聚集租金的存在,区域间税收的竞争是“竞争至顶”(race to top)而不是“竞争至底”(race to bottom)的[54]。此外,Andersson和Forslid等在NEG的框架下对税收竞争的最优税率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5]。在补贴研究方面,Dupont和Martin较早在NEG的框架下研究了政府补贴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由于发达地区有着大量的企业,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补贴实质上是对所有地区企业进行补贴[56]。Borck等进一步研究了区域补贴竞争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区域中工人和资本家的比重均衡时,核心地区会设定相对较低的补贴;但是,当区域内工人的比重相对较大时,核心地区的补贴将会较高,以避免企业重新选择区位而流失[57]。在基础设施研究方面,Martin和Rogers对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分布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区域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内的企业重新选择区位,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会不断地向发达地区转移,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27]。但是,Gruber和Marattin在NEG的研究框架中却发现,由于税收的扭曲,区域性的政策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导致边缘地区制造品的价格指数降低,从而有利于边缘地区[58]。在研究欧盟的税收与基础设施建设时,Becker和Fuest指出,对欧盟整体而言,成员国各自的税收政策和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是次优的,但为促进欧盟成员国与外部其他国家联系更加方便而建设的基础设施,需要使用统一的税收和基础设施投资政策,这样对欧盟才能更加有利[59]。

在NEG体系形成过程中,相关研究逐步放松了C-P模型14条假设中的数条假设。总体而言,NEG的一些主要结论并没有发生变化,诸如本地市场效应、工资方程等已经逐步得到实证检验。但是,由于模型假设不同,很多模型得到了全新的结论。在NEG现有的研究中部分假设条件几乎没有得到放松,比如厂商进入条件的非对称、居民储蓄以及价格歧视等。如果能够将这些问题与新经济地理学基础模型相结合,可能会得到更多富有新意的结论。

四、企业异质性:NNEG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新贸易理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后国际贸易领域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一僵局在21世纪初被打破。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经营国际业务,只有那些有着较高生产率的企业才会出口产品。Melitz在垄断竞争的框架下将企业异质性加入到动态产业模型中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从而解释了这一问题[60]。NEG与新贸易理论有着相同的渊源,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正期待NEG能够与企业异质性有着更好的结合,从而形成NNEG。当然,按照Ottaviano等的理解,NNEG应该包括企业异质性、消费者偏好异质性以及移民异质性等多个方面[61]。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有关移民异质性以及消费者偏好异质性的研究,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企业异质性的相关研究。

Baldwin以及Okubo对NNEG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Baldwin较早对企业异质性进行了研究,但这篇文章仍然属于新新贸易理论的范畴[62]。由于文章侧重于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为NNEG的发展做出了铺垫。Baldwin和Okubo在FE模型中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研究发现NEG中提到的本地市场效应仍然存在,但是由于“选择效应”的存在,一些高效率的企业倾向于集中在同一地区[51]。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之前对产业集聚的测度将是有偏的。从而一些区域性政策将失效,高效率的企业将聚集到核心地区,而低效率的企业将集中在边缘地区。

Baldwin和Okubo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税收问题,研究不同生产效率的企业对税收的反应,地区差异化的税率会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区位,研究指出:规模最大的企业,同时也是效率最高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在高税率的地区生产;如果对企业的不同规模征收不同的税率,那么可以在不改变企业区位的情况下增加税收收入[63]。除此之外,Okubo在NEG的VL模型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以及企业出口成本,以此来研究运输成本的降低对企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前后向关联被弱化,企业异质性以及出口成本的存在损害了完全集聚;即使区域完全一体化也不能消除地区之间的差异;与NEG中所指出的“突发性集聚”不同,该模型中集聚是渐进的,从而与NEG的研究结论不同[64]。Okubo还发现不同类别的企业对集聚的偏好程度不同,相比较而言,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更加喜欢集聚,这主要是因为集聚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重新集聚之后,高效率的企业在本地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虽然与完全对称的区位分布相比,“排序”均衡产生了更高的社会福利,但是由于集聚过度,这种福利仍然是次优的[65]。贸易自由化导致小国家最有效率的企业迁移至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大国获得了“额外”的帮助,小国遭受损失,贸易自由化导致最有效率的企业迁至国外,由此导致两地区生产效率差异更大,从而小国并没有从允许企业迁移中获得好处[66]。此外,Okubo在NNEG的框架下对补贴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补贴导致最有效率的企业迁移至边缘地区,因此补贴能够增加边缘地区消费者的福利[67]。

五、结语

本文从NEG的基本假设着手,通过对克鲁格曼的“C-P”模型假设的逐步放松,介绍了NEG理论发展脉络。近年的NEG理论研究,主要是对C-P模型的一个局部进行拓展,因此近年NEG理论研9究的边际贡献并不是很大。相反,经过Head、Redding以及Mayer等人近年的研究,NEG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NEG实证研究快速发展的同时,理论研究需要继续推进。NEG是一门可以融入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目前NEG与区域科学、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经济学、财政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有着广泛的关联,不同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纳入企业异质性无论在国际贸易领域还是金融等领域都是一个大的趋势,对于NEG而言,企业异质性的纳入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毫无疑问,NNEG模型将是未来NEG发展的重要方向。

克鲁格曼对NEG的研究将空间问题引入到主流经济学中。NEG的一些研究结论能够有效地说明社会经济问题,从而为我们提供不同寻常的政策建议。中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NEG的很多理论能够说明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些经济问题。当前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使用NEG理论对中国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部分研究发现NEG理论在中国是成立的,如金煜等研究发现NEG是中国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68]。但一些研究也指出NEG的理论在中国并没有得到验证,比如钱学锋等指出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对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征税[69]。在与比利时鲁汶大学Thisse教授以及法国巴黎第一大学Marin教授交流过程中,他们多次表示NEG比较适合处理中国以及欧洲等大国或者区域的一些经济问题,我们可以预期NEG在未来的数年中将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但是,在本文结束之前我们必须指出,NEG模型和NNEG模型都有着很强的假设。假设条件改变,研究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在Baldwin以及Okubo的研究中通常对迁移成本以及企业重新选择区位有很强的假设,甚至在一些模型中只使用了高效率和低效率两种极端的企业类型来研究问题。事实上,这种框架下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代表性,采用连续形式的函数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是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1]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2]Combes P P,Mayer T,Thisse J.Economic Geography: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s and Nation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8.

[3]Jovanovic M N.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Loc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European Union[M].New York:Routledge,2009.

[4]Von Thünen J H.Der Isolierte Staat in Beziehung auf Landwirtschaft und Nationalökonomie[M].Hamburg:Perthes,1826.

[5]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6]Hotelling H.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29,39(153):41—57.

[7]Dixit A K,Stiglitz J 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297—308.

[8]Ottaviano G I P,Puga D.Agglomer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A Survey of the'New Economic Geography'[J].World Economy,1998,21(6):707—731.

[9]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2005,(3):1067—1086.

[10]钱学锋,梁琦.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J].经济学(季刊),2007,(3):969—990.

[11]Samuelson P A.The Transfer Problem and Transport Costs:The Terms of Trade When Impediments Are Absent[J].The Economic Journal,1952,62(246):278—304.

[12]Mccann P.Transport Costs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5,5(3):305—318.

[13]Duranton G,Storper M.Rising Trade Costs?Agglomeration and Trade with Endogenous Transaction Cost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41(1):292—319.

[14]Behrens K,GaignéC,Thisse J.Industry Location and Welfare When Transport Costs Are Endogenou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9,65(2):195—208.

[15]Kaldor N.Mrs.Robinson’s'Economic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J].Economica,1934,1(3):335—341.

[16]Triffin R.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1.

[17]Spence M.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Welfar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2):407—414.

[18]Ottaviano G,Tabuchi T,Thisse J.Agglomeration and Trade Revisited[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2,43(2):409—435.

[19]Behrens K,Murata Y.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 New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7,136(1):776—787.

[20]Henderson J V.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4):640—656.

[21]Krugman P.Space:The Final Frontier[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12(2):161—174.

[22]Krugman 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950—959.

[23]Lancaster K.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0,10(2):151—175.

[24]Ethier W 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72(3):389—405.

[25]Romer P M.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2):56—62.

[26]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27]Martin P,Rogers C A.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3):335—351.

[28]Krugman P.A Dynamic Spatial Model[Z].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2.

[29]Martin P,Ottaviano G I P.Growing Locations: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281—302.

[30]Baldwin R E,Martin P,Ottaviano G I P.Global Income Divergence,Trade,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6(1):5—37.

[31]Forslid R,Ottaviano G I P.An Analytically A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3):229—240.

[32]Pflüger M.A Simple,Analytically Aolvable,Chamberlinian Agglomeration Model[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4,34(5):565—573.

[33]Fujita M,Krugman P,Venables A J.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9.

[34]Picard P M,Zeng D.Agricultural Sector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7(1):75—106.

[35]Antonio Ricci L.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Agglomeration versus Specializ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357—377.

[36]Puga D,Venables A J.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mport Substitution vs.Trade Liberalis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9,109(455):292—311.

[37]Amiti M.Location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Agglomeration versus Comparative Advantag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4):809—832.

[38]Baldwin R E,Venables A J.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C]//Grossman G M,Rogoff K.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volume 3:1597—1644.

[39]Baldwin R E,Forslid R.The Core-Periphery Model and Endogenous Growth:Stabilizing and Destabilizing Integration[J].Economica,2000,67(267):307—324.

[40]Russek S.Differential Labour Mobility and Agglomeration[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0,89(3):587—606.

[41]Venables A J.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2):341—359.

[42]Krugman P,Venables A J.Integration,Specialization,and Adjust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3—5):959—967.

[43]Baldwin R E.Agglomerate and Endogenous Capita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253—280.

[44]Tabuchi T,Thisse J.Taste Heterogeneity,Labor Mobility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9(1):155—177.

[45]Behrens K.How Endogenous Asymmetries in Interregional Market Access Trigger Regional Divergence[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5):471—492.

[46]Murata Y.Product Diversity,Taste Heterogeneity,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Market vs.Non-market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1):126—144.

[47]Amiti M,Pissarides C A.Trade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with Heterogeneous Lab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2):392—412.

[48]Puga D,Venables A J.Trading Arrangement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8,12(2):221—249.

[49]Epifani P,Gancia G A.Trade,Migration and Regional Unemployment[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6):625—644.

[50]Egger P,Seidel T.Agglomeration and Fair Wag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41(1):271—291.

[51]Baldwin R E,Okubo T.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3):323—346.

[52]Ludema R D,Wooton I.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Fiscal Effect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2(2):331—357.

[53]Kind H J,Knarvik K H M,Schjelderup G.Competing for Capital in a'Lumpy'World[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78(3):253—274.

[54]Baldwin R E,Krugman P.Agglomeration,Integration and Tax Harmonis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48(1):1—23.

[55]Andersson F,Forslid R.Tax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3,5(2):279—303.

[56]Dupont V,Martin P.Subsidies to Poor Regions and Inequalities:Some Unpleasant Arithmetic[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2):223—240.

[57]Borck R,Pflüger M.Agglomeration and Tax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50(3):647—668.

[58]Gruber S,Marattin L.Taxation,Infrastructure and Endogenous Trade Costs in New Economic Geography[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0,89(1):203—222.

[59]Becker J,Fuest C.EU Regional Policy and Tax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0,54(1):150—161.

[60]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61]Ottaviano G I P.'New'New Economic Geography:Firm Heterogeneity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11(2):231—240.

[62]Baldwin R E.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Z].SSRN Elibrary,2005.

[63]Baldwin R,Okubo T.Tax Reform,Delocation,and Heterogeneous Firms[J].Scand.J.of Economics,2009,111(4):741—764.

[64]Okubo T.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Agglomeration with Firm Heterogeneity: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9,39(5):530—541.

[65]Okubo T.Firm Heterogeneous and Location Choise[Z].RIEB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10.

[66]Forslid R,Toshihiro O.Are Capital Intensive Firms the Biggest Exporters?[Z].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RIETI),2011.

[67]Okubo T.Anti-agglomeration Subsidie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Z].Research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Kobe University,2011.

[68]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4):79—89.

[69]钱学锋,黄玖立,黄云湖.地方政府对集聚租征税了吗?——基于中国地级市企业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2,(2):19—29.

猜你喜欢
效用函数运输成本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至少节省40%运输成本!这家动保企业跨界做物流,华南首家专注于水产行业的物流企业诞生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采购与运输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基础
基于降低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物流优化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