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2013-11-27 07:35张从发王华莹邓有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老龄

张从发 王华莹 邓有成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刑事司法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2.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 武汉43007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湖北省经济已连续9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态势[1](P1)。截至目前,湖北省不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湖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口的老龄化会影响到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从而最终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那么,湖北省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征,未来十年其人口年龄结构又会有怎样的变化?面对目前和未来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湖北省的经济如果仍想保持前期高速增长的态势,现行的产业结构能否与之匹配,是否需要调整,如何进行调整,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特征

1.少儿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下降态势。按2010年11月1日零时统计,湖北省常住人口有57 237 740人。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有7 963 523人,占总人口的13.9%;15~64岁的人口为44 070 111人,占总人口的77%;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5 204 106人,占总人口的9.1%(见表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表1的数据是根据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资料计算所得,表2的数据是根据湖北省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所得。

表1 湖北省、全国“六普”各年龄段人口占比(%)

表2 湖北省人口年龄构成及负担系数变化

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可知,湖北省“六普”各年龄段人口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均有差异,而差异最大的年龄段人口为0~14岁人口所占比重,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占比湖北省要低于全国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湖北省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差幅度不大,与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由表2可知,湖北省“六普”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4岁及以下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9个百分点,中间段人口(15~64岁)的比重上升了6.2个百分点,高龄段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上升了2.7个百分点,纵向变动幅度最大的仍属0~14岁年龄段人口。

当前湖北人口年龄构成呈现的“少儿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具有下降态势”特征说明湖北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在减弱,老年化趋势在增强,人口发展现已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总人口负担明显减轻。2010年湖北总抚养比仅为29.9%,比2000年下降1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100位15~64岁成年人需要负担的少儿和老人的人数由2000年的41.3人下降到2010年的29.9人,抚养负担明显减轻。这主要是因为少儿抚养比为18.1%,比2000年下降14.1个百分点,从而导致湖北总抚养比下降。其实,2010年湖北省老年抚养比为11.8%,与2000年的9.1%相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说明湖北省老年化的进程有加快的趋势。2010年湖北省除了老年抚养比与全国的11.9%基本同步之外,少儿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的少儿抚养比为22.3%,总抚养比为34.2%)。

3.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目前,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老龄社会界定标准有两个:一是1956年联合国制定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二是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制定的标准,即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即为“老年型”人口。鉴于我国大部分省份“六普”主要数据公报中,对年龄构成均按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进行分类统计,因此本文采用1956年联合国制定的标准。划分标准及湖北省2010年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2](P388-393)。对比划分标准和湖北省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少儿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四个指标都属于“老年型”社会标准,因此,可以判定湖北省人口类型属于老年型。

表3 人口类型的划分标准及湖北省相关数据

4.人口年龄金字塔呈纺锤形。人口金字塔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人口年龄状况的特征、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过去各时期出生、死亡和迁移对人口构成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老年型:塔顶宽,塔底窄。图1是根据2010年湖北省“六普”各年龄段人口统计数据,以5岁为组距而编制的人口金字塔图形,根据该图形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人口金字塔图形整体上下窄中间宽,呈典型的纺锤形。同时从塔形也可看出,40~44岁和45~49岁是湖北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15~19岁和20~24岁是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而且根据两个高峰的宽度来看,第一个高峰的人口总量明显多于第二个高峰。这一方面说明湖北省人口总规模在逐渐缩小,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湖北的劳动力正处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短暂的“人口红利期”[3]。

图1 2010年湖北省人口5岁组距人口金字塔图

二、未来十年湖北省不同年龄段人口变动趋势

CPPS人口预测系统软件是由原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研究开发的,提供了分要素进行人口预测的模块[4]。为了简明,本文对湖北省未来十年不同年龄段人口变动趋势只运用了CPPS软件中的单区域人口预测模型。CPPS软件中的单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基于两个特定的假设条件:一是未来人口的死亡模式保持不变,二是所研究的人口为封闭人口(即不考虑省际人口流动状况)。预测所用数据均来于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并把2010年作为基期,预测未来十年的湖北省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CPPS单区域人口预测模型的主要参数包括总和生育率①、出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出生性别比和生育模式②,这些参数的默认值均以2010年的普查数据计算所得为准,预测的结果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由CPPS计算的2010年湖北省总和生育率为1.36,若未来十年保持现有1.36的总和生育率,由图2可知,湖北省0~14岁的少年儿童将在2019年达到峰值,并在2020年有所下降。

由图3可以看出,湖北省15~64岁人口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是在2011~2015年下降相对比较缓慢,2015年后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由于15~64岁人口是劳动力人口,所以,湖北省劳动人口将逐步减少,因此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着必要性和迫切性。

图2 湖北省2011~2020年的0~14岁人口预测走势图

图3 湖北省2011~2020年的15~64岁人口预测走势图

图4 湖北省2011~2020年的65岁以上人口预测走势图

由图4可知,未来十年,湖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呈现上升趋势,湖北省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用两类指标来衡量:价值指标和就业指标。其分类法有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等,本文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对湖北省统计资料的整理可知,湖北产业结构具有三大特点。

1.价值指标显示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态势。从价值指标角度来看,根据表4反映出来的信息可知,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的轨道。2012年与2000年相比,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为: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变动不太明显,但三大产业增加值总量均是稳步上升,并且“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态势基本形成。

2.就业指标显示从业人员配置的结构转换速度过慢。由表5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可知,2012年与2000年相比,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比由31.24%提高到34.35%,增加了3.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由48.01%下降到44.45%,下降了3.56个百分点,但两者的变动并没引起第二产业大的变动。也就是说,在此期间湖北的从业人员配置的结构转换十分缓慢,从而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多,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相对偏低。

3.从业人员三次产业中的构成偏离常态。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三次产业生产比重逐步向第三产业集中,相应地,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就业结构类型从第一产业为主的正三角形,经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膨胀型,再向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现代化类型转变,这是人口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普遍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等人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创立了“标准就业结构”模式[2](P86-91)。现根据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与钱纳里的“标准就业结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见表6。

表4 2000~2012年 湖北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构成[1](P33)

表5 2000~2012年湖北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及占比 (单位:万人)

表6 钱纳里“标准就业结构”与湖北省就业结构的比较

从表6显示的情况来看,对照标准结构,湖北省从业人员构成偏差较大。表现为:湖北省2000年的就业结构为48.01∶20.75∶31.24,只相当于标准结构中人均GDP为“300美元”水平状态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与人均GDP为“800美元”水平的就业结构相差较远,而此时湖北的人均GDP已达761美元,接近800美元水平;同样,湖北省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为“3 000美元”水平的就业结构相差更大,说明湖北省就业结构的转型明显的偏离常态,就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于价值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湖北省“老龄社会”初步形成。无论从老龄人口数量,还是老龄人口占比来看,都可以明显观察到湖北省“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湖北在1990年“四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5%,2000年“五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2010年“六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前一个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增幅只有0.9个百分点,而后一个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增幅却达到了2.7个百分点。众所周知,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流动往往是很大的,这才足以保证地区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而老龄化程度的提升,老年人口流动和迁移较慢的特性会使得这些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湖北省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2.湖北省产业结构从价值指标和就业指标两个角度衡量的状态不一。价值指标显示湖北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态势,即第二产业创造的生产总值最大,第一产业最少;但就业指标显示湖北产业结构为“一、三、二”态势,即第一产业聚集的劳动力最多,第二产业最少。湖北省就业结构在1990~2010年间的变动比例不超过5%,因此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现代型产业结构的标准相差甚远。在现代型产业结构中,与之相适应的人口产业结构是从第一、二产业逐步将经济活动人口转移到第三产业,一般会达到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15%以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3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50%这样一个标准,而反观湖北省现今的人口产业结构,就业人数在第一产业占到44.45%,第二产业21.20%,第三产业仅有34.35%,这与现代型产业结构的标准差之甚远,这种就业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对称的状态会影响湖北省产业结构迈向现代型产业结构的步伐。

(二)对策建议

湖北省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但是从2000年和2010年15~64岁人口的比重来看,十年间是呈增长趋势的,也就是说湖北省的劳动力资源在短期内是稳定而充裕的,那么,当务之急则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来契合湖北省产业结构向现代型产业结构的方向去调整[5]。

1.尽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湖北是农业大省,2010年农业人口占比达52.13%,15~59岁农村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比重达81.47%③,农业人口总规模比较庞大,近五年内可利用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湖北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村仍属弱势地区,农民弱势群体地位难以改变,“三农”问题仍然制约着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湖北“三农”问题,应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入手。其中,降低农业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应注意发挥劳动力价格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工养农,以工促农,增加农民就业,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把乡镇工业纳入到城市经济体系之中,从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最终必定趋于缩小,抚养系数提高,社会负担加重。湖北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人口结构还未达到高龄化层次,这正是人口经济学家所称的“人口机会窗开启时期”。湖北必须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积累养老保险基金,以应对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

2.借助短暂的“人口红利”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注重其规模效益。湖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目前已形成以汽车、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电力、食品、轻纺、电子信息、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但是按照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模式,湖北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产业从两个指标的角度来考察都明显滞后。这说明湖北的第二产业没有做大做强,没能形成规模效益。湖北的第二产业是以制造业为核心,近几年湖北还有短暂的“人口红利”优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总人口负担较轻,应该采取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举的措施,加大制造业发展力度,特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这些目前市场占有率很高的行业,以及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但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因为这些行业对湖北来说具有资源优势,而且扩大这些行业的生产规模,也有利于湖北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向第二产业转移,同时也能推进湖北省城市化发展进程,应对人口老年化的需要,及时提供适合老人特征的产品。

3.第三产业需要拓展新的空间领域、增强实力[6][7]。首先在人口老年化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背景下,家庭照料老人的功能趋弱,社会照料老人的功能增强,其次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对医疗及其他相应的社会服务需求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不仅使综合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同时,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养老机构、老龄护理等服务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指导扶持,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健和家政服务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老龄人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步改变。他们退休后会主动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充分享受退休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好,经济条件稍好的低龄老人不只满足于吃、穿、住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会有运动娱乐、健身强体、上老年大学、读书求知、外出旅游等方面的需求,这就需要湖北的第三产业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发展教育、娱乐、信息和旅游等相关行业时要关注老龄群体,多开发适合健康老龄化需求的项目、产品和服务,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研究的局限

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完善之处:

一是未考虑流动人口,仅限于全省常住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和地区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紧密相连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往往在大中型城市会有较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出现,他们也是城市GDP的贡献者,也是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流动人口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而此次研究未涵盖流动人口的范畴。

二是纵向对比分析不多,限于“六普”截面数据的分析。此次研究的人口以及人口结构、比例等数据,皆来自于“六普”的调查数据,因此在数据的分析上,多采取的是静态分析,而没有将“五普”等以前各次人口普查的信息进行动态比较,对于以往和未来的走势没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说明。

三是“老龄型”人口界定标准有两个,但本次研究只采取了一个标准,未能将两个标准同时使用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老龄型”人口的界定不同,会得到不一样的人口比例分布图像与数据,可能在人口“老龄化”对于湖北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程度上会有所不同。

注释:

①总和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本文选用由CPPS依据基础数据计算所得的2010年湖北省总和生育率1.36,并假定未来十年总和生育率保持不变进行预测。

②生育模式即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数量在全部生育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本文人口预测采用湖北省2010年的生育模式。

③ 根据湖北省“六普”人口统计资料计算所得。

[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杨中新.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徐映梅,瞿凌云.湖北省在人口红利期的经济增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3):118—121.

[4]李菲,石培基.CPPS软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09,(1):80—83.

[5]佟香宁,杨钢桥,王绍艳.湖北省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政策[J].资源与产业,2007,9(4):12—15.

[6]陈茗.日本老龄产业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J].人口学刊,2002,(6):7—11.

[7]白洁.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证据[J].江汉论坛,2013,(7):89—93.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老龄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