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 魏力勇 刘爱霞 陈凤玲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婴儿出生后,由于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中的网膜、小肠等腹腔内容物进入鞘状突,即形成腹股沟疝[1]。若出现疝块嵌顿或绞窄时,会引发肠梗阻、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彩色高频超声为小儿腹股沟疝提供了一个快捷、无创的诊断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广西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彩色高频超声诊断65例小儿腹股沟疝,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科对来院就诊的65例腹股沟疝患儿采用彩色高频超声诊断。其中,男58例,女7例;年龄2 d~5岁,平均月龄(6.2±1.9)月,2岁以下患儿53例;左侧12例,右侧47例,双侧6例。临床表现:腹股沟区或阴囊部触诊有肿块,部分患儿有胀痛及压痛感。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0MHz。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股沟区和外阴部,高频探头置于腹股沟区行多切面扫查。必要时结合站立位扫查作对照,通过使患儿咳嗽、哭喊、屏气等动作以增加腹内压,观察疝内容物的大小、形态、位置变化及内部回声,并结合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观察肿块的血供情况。术后,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本组超声诊断为腹股沟疝的65例患儿中,腹股沟斜疝63例,直疝2例。诊断均与术后结果相符,诊断准确率为100%。疝内容物:肠管15例,网膜45例,卵巢3例,肾脏2例;其中,合并鞘膜积液5例,隐睾1例。肿块大小5 mm×8 mm~31 mm×57 mm。
腹股沟疝(inguinal hemia)是最常见的一种疝,占腹外疝的90%,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经过腹股沟区的腹壁薄弱处或空隙时向体表突出形成。腹股沟疝分为斜疝与直疝两种。斜疝指疝囊及其内容物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穿越腹股沟管可进入阴囊,占腹股沟疝的85% ~95%;直疝是指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由后向前突出,不进入阴囊[2]。疝是由疝门、疝囊、疝内容物以及疝被盖四部分组成。
小儿腹股沟疝可能会于出生后数日、数月或数年后出现。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由内向外的腹膜鞘状突,鞘状突可以辅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固定子宫圆韧带[3]。正常情况下,出生前鞘状突会由内向外闭合。有些婴儿出生后,腹膜鞘状突的闭合不完全或迟缓,鞘突管会处于开放或部分开放状态并与腹腔相通。小儿因咳嗽、哭闹以及便秘等情况导致腹内压增高时,小肠、网膜等腹腔中的脏器可能会被挤入未闭合的鞘状突,形成疝。男孩发生率远远高于女孩,比例约为10∶1。本组患儿男女比为11∶1。
临床上,小儿腹股沟疝的传统诊断是依据医生经验触诊,容易造成误诊。彩色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股沟区疝囊结构,疝内容物性质、形态、腹壁的结构以及呼吸运动变化情况等。疝内容物以小肠为主,其次为小网膜。各种疝内容物的超声声像图[4]:①内容物为肠管时,其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可见肠管的迂曲管道状回声并伴有液体回声,并可见肠蠕动,CDFI可以探测到短条状或星点状的血流信号。部分患儿可见肠内容物的杂乱回声和气体回声。患儿仰卧位时,疝内容物会滑入腹腔,包块消失或缩小。站立位时腹股沟区又可见杂乱回声团。②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声像图特征为团状或筛网状比周围脂肪更强的高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大多探测不到血流信号。③内容物为肾脏时,声像图可见肾脏组织回声,并可见肾内积液。根据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或外侧来鉴别斜疝和直疝。疝口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沿腹壁下动脉前方通过即为斜疝。反之,疝口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通过即为直疝。本组只有2例诊断为直疝,其余均为斜疝。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疝囊结构,疝内容物特征与血流信号,诊断符合率高,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高频超声具有无创、方便等优点,儿童易于接受,可作为小儿腹股沟疝诊断的首选。
[1]佘亚雄.小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4-189.
[2]武国良,李建华.彩色多普勒是鉴别腹股沟斜疝及直疝的简要方法.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8):611.
[3]谢凡,曾金华,刘雪梅.小儿腹股沟斜疝高频超声的诊断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3):96-97.
[4]车兆静,严志娟,陈霞.彩色高频超声在腹股沟疝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内蒙古中医药,2013,2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