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大学组织目标探讨

2013-01-22 04:27魏钢焰诸葛剑平尚晓燕
关键词:服务型办学大学

魏钢焰 诸葛剑平 尚晓燕

(浙江树人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办学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来,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研究不断见诸于学术界,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存在意义等方面,其他领域的研究还很少涉及,这不利于该领域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目标进行探讨,有利于拓展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从理论上帮助一些地方性高校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或重新设计,以适应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职能定位。

一、大学的组织目标及其特性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是提供教学与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①《大学》,http://baike.baidu.com/view/4410.htm。是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组织。与一般的组织目标的定义类似,大学的组织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时期,大学所希望达成的目的和成果,是大学愿景、使命的高度概括,是大学职能、任务与目的的具体反映形式。大学组织目标也是成员统一行动的标准,是大学一切活动的依据,是大学组织计划与控制的基础,是考核大学组织办学成果和水平的标准。

大学的组织目标有什么特性,是否具备一般组织目标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组织目标的最大特性是具有模糊性,即与一般的组织目标相比,大学组织目标的目的性和系统性不明显。

导致模糊性的原因,一是与大学组织的学科多样性、知识复杂性和组织结构松散性的特性有密切关系。松散结合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独特性质。伯顿·克拉克在论述教育系统有序和无序的矛盾时,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底层结构,即以学科为主的层次朝着分化和松散型结构变化,并且随着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日益专业化,其聚集形式越来越松散,因而它所遵循的是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化无序状态的逻辑。②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1 页。正如马奇所说的,它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统一的目标,技术线路明晰,程序规范,每一个问题与答案间都存在唯一的适切联系。①转引自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 页。二是与大学组织目标难以量化有关。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管理学家罗伯特·伯恩鲍姆(Robert Brinbaum)对此有深刻阐述。他通过对企业组织使命的分析后指出,企业组织的目标是明确的,管理是统一的。衡量企业的标准是金钱,企业的目标就是“赚取利润”,而高等教育组织却没有类似的标准和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难以取得一致;另一方面是与人们成就相关的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目标的活动都不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记入“资产负债表”。尤其是一些规模大、错综复杂的学校组织已经证明,实现目标的确定性和统一性几乎是不可能的。②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别敦荣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版,第11-15 页。

笔者认为,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组织目标是组织使命或其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具体化,组织目标的性质则是对组织目标的内涵和本质的描述和刻画。因此,组织目标仍然具有一般组织目标的特性,即目的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一)大学组织目标的目的性

大学组织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由于其涉及的专业教育门类的广泛性和探索知识的学科领域的无限性,导致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众多的组织目标,但其总体目标是明确的,大学组织的愿景、使命决定了大学的总体目标。

对现代大学的使命和职能的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先后出现了三种使命观:第一种是以传授知识为理念的教学型大学,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第二种是以探索高深学问为理念的研究型大学,以19世纪初创办的德国柏林大学为首创;第三种则是以面向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为理念的服务型大学,以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为原型。显而易见,秉承不同理念和使命的大学,具有不同的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其组织目标的性质也各不相同。

对于某一特定大学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在上述职能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使命,并以这些使命作为办学依据,为社会作贡献,为组织谋发展。然而在具体的目标上,由于知识创造及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目标确实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具有较少的、量化的、明确的组织目标。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学整体目标的目的性。

(二)大学组织目标的系统性

大学组织目标的系统性缘于大学组织结构的形式和所从事活动的特殊性。大学组织具有组织结构上的多层性和学科专业上的广泛性,这使得大学组织目标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网络。正如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指出的,无论在哪里,高等教育工作都按学科(Discipline)和院校(Institution)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各学科穿越地方院校的界限,各院校又反过来收拾各学科的亚群体在地方集合起来。③转引自万力维:《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 页。

大学组织目标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大学目标在纵向上的层次性。如在时间上表现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中期目标的纲,中期目标又是短期目标的纲,而短期目标是中期目标的保障,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支撑。又如在重要性方面表现为战略目标、战术目标和行动目标。战略目标是事关大学长远发展的目标,具有纲领性、全局性;战术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实施目标,具有策略性和工具性;执行目标是战术目标的分解目标,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其次,大学目标也具有横向的联系性,表现为各层次在完成各自任务的过程中,需要部门之间、院系之间、研究所之间、教研室之间、教师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相对大学组织目标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更加频繁和复杂,其原因正如迟景明所言:“大学组织的纵向差异和空间分布差异较小,但横向差异却很大,横向复杂化程度高,这是由不同学科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④迟景明:《现代大学的组织特性与管理创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 期,第43-47 页。

(三)大学组织目标的动态性

大学组织目标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目标的阶段性和发展性。任何大学的组织目标都有一个演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是从目标模糊到目标清晰,从低层次目标到高层次目标。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办学条件的改善,组织目标从一个阶梯迈向另一个阶梯。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由来及内涵

所谓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将大学的使命和主要职能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从事应用型研究服务社会”的一类大学。从大学职能定位的演化历史看,大学的职能从最初的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到19世纪初洪堡在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再到1862年林肯签署《莫雷尔法案》后,美国的查尔斯·范海斯将社会服务作为威斯康辛大学的主要职能,进行大力推广,并受到广泛认可。至此,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

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桎梏和影响,大学一直以“学术型”发展模式为尊,崇尚“纯知识”的传播和发现,使绝大多数大学将自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此彰显大学组织的学术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各类大学“同质化”现象明显,办学模式趋同,缺乏特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范围、层次和类型也因此受到制约。这不利于大学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不利于大学三大职能有机平衡发展。

对此,一些专家建议改变大学办学模式的不平衡问题。刘献君指出: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每种职能都有各自明确的内涵,不能相互取代。在高等学校分类和定位中,每所大学都应力争体现三大职能,但各自应有所侧重,不同的侧重,构成了不同的类型。在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分类中,有的侧重体现教学,有的侧重体现科学研究,有的侧重体现教学、科学研究并重,但缺少侧重体现社会服务的类型。因此,在现有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分类中,应增加教学服务型大学,列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之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努力建设一批教学服务型大学。①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教育研究》2007年第7 期,第31-35 页。

刘献君的建议不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高校更好地对接社会、服务社会、彰显办学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将自己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这对改变当前办学模式的单一性、趋同性,丰富我国高等院校的类型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也推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相关理论研究。

对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因学术界的研究才起步,探讨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教学、服务并重。通过强化服务功能,构建起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服务型办学体系;通过服务的途径,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与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②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4 期,第14-15 页。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借鉴教育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科学原理,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贯彻服务教学、师生和社会的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凸显服务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的现代大学。③郑吉昌:《教学服务型大学:背景、内涵及战略举措——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6期,第1-6 页。

三、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使命和任务的具体反映,是组织在一定时期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组织彰显其职能定位的重要标志。所以,要建设一所名副其实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必须制订出内涵丰富、贴切,具有指导意义的组织目标。为此,笔者根据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使命和任务,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应确立以下目标。

(一)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总目标

以服务社会的理念统揽全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抓手,以社会服务为根本目标,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为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并不只是强调教学和社会服务,其涵盖了教学、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它把服务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工作当中,所强调的“服务”含义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运用“教育服务”的理念和“服务科学”的方法,吸取“服务”精华,以“服务”对象的需求配置学校资源,布局学科专业,重视教学质量,彰显培养特色,创新管理流程,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跨越发展。①徐绪卿、周朝成:《教学服务型大学:民办高校发展的新定位》,《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0 期,第59-62 页。教学服务型大学区别于具有服务职能的大学的关键,在于它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和科研都以公众和社会的需要为标的,将顾客利益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强调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大学机构整体及其成员全面融入社会。②张立娟:《服务型大学理念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成人高教学刊》2010年第1 期,第55-58 页。

(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分目标

在上述总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组织目标应该分解为以下三个分目标。

1.教学及学生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以服务学生为理念,以人为本,通过全面服务提升办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培养大批服务于地方各项事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贡献。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地方性,这是其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服务型大学必须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和根本任务。应用型人才是与知识理论型人才相区别的一种人才,他们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相对于知识理论型人才,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能够解决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地方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主要是为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两个不适应”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受计划经济、行政化影响过深,没有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由此产生“两个不适应”。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就是要遵循“两大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两种需求来构建办学体系,创新办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二是解决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能力,突出办学特色的问题。作为地方高校,其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区域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提供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在于此。三是解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如果不能有效地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那么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中就必然会被边缘化和淘汰。③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4 期,第14-15 页。所以,教学服务型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适应生产力前进的方向,紧贴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体现适应性和前瞻性,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态,不断调整相关专业,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2.学术及科研目标。以科研服务教学和地方经济为理念,大力开展以应用性为特色的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作贡献。科学研究是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基础和手段。科研对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意义正如徐绪卿指出的那样,“作为教学服务型大学,主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同时必须加强科研水平,拓展服务空间,增强服务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好基础。缺乏科研的大学是缺乏真正内涵的大学。从办学实践来看,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科研工作应该加强而不应该削弱。一方面,这些学校过弱的科研,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增强学校的服务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的合作,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丰富产学结合的内容和从社会获得一定的办学经费,支持教学条件改善,扩大学校服务的联系和影响,更好地搞好人才培养工作。”④徐绪卿:《跳出“象牙塔”高度 聚焦地方院校的新定位》,《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7日第13 版。

当然,教学服务型大学由于自身在科研方面的弱势以及区位特点,应该把科研的重担放在应用型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把科研的立脚点植根于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沃土中,把科研服务的对象锁定为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基层组织。

3.社会服务目标。以现代服务理念为指导,以服务科学的原理为手段,以地方各项事业为舞台,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贡献。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因此,以现代服务理念为指导,以服务科学的原理为手段,以地方各项事业为舞台,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终极使命,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价值所在。为此,首先必须创新观念,在思想上牢牢树立服务意识,让服务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工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其次,实施流程再造工程,改造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适应育人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组织架构,制订科学、规范的服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第三,创新服务机制,建立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组织合作机制,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进行制度创新。①郑吉昌:《找准新定位:创建教学服务型大学》,《教育信息报》2011年5月5日第1 版。另外,教学服务型大学还应该加强与完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拓展社会服务能力。即:一方面要嫁接与改造传统专业,使之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要增设一些宽口径的工科专业,增强服务功能。

最后,在上述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基础上,教学服务型大学还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和区位环境特点,进一步对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制订出更具操作性的执行目标,如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研方向与发展目标以及产学研合作目标等,形成一个层层落实、层层保障的目标体系,使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发展具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猜你喜欢
服务型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