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霞
(大连艺术学院 基础部,辽宁 大连 116600)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决定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民办高校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民办高校整体社会声誉并不佳,社会认可度也不高。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是造成当前局面的重要原因。
大学,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圣洁而又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它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机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承担着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四项基本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逐渐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由于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更由于它是一种精神存在。既然大学是一种社会“主体”,那么就必然有自己内在的价值和精神取向。大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校园主体的实践活动,逐渐积蓄和沉淀下来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一所大学最具特色、最显性和最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即今天所谓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需要沉淀,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进而成为该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理念,具体外化为该校的校风、文化传统以及全校师生员工较为普遍的行为及思维方式等。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自我体认和自我激励,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与特征风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大学精神是一种精神财富和心理资源,是无影无形的,但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又是具体可感的,可外化为特定的校风等,在大学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熏陶功能。健全的大学精神一旦形成,便会在大学的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即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再到校领导及职工的行为作风,无不表现出良性循环的态势。
大学精神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包括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精神品质和文化氛围。美国知名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曾经说过:“总的来说,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更有效。”①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348.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永久支柱,它滋养着人的理想与人格,孕育着人的精神与智慧,并从根本上导引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大学成为思想与智慧交锋的阵地,涵纳价值观念与理性思考的中心。②周斌:《回望与反省:中国大学精神再思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 期,第139-141 页。因此,大学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民办高校经过30 多年的长足发展,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天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 308.51 万人,其中,民办高校698 所(含独立学院309 所),在校大学生505.07 万人,包括本科在校生311.82 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 万人,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占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21.88%。③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可以说,我国民办高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在教育质量上也有所突破,正在逐步取得社会的认同,形成了办学结构、层次和特色较为显著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办高校,如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培华学院、江西科技学院(原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广东培正学院、三江学院以及浙江树人大学等。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全社会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和地位还有待拓展;2002年国家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我国民办高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不过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民办高校在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国外名牌私立大学有较大差距,在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也与国内公办高校有不小的差距。这一不容回避的事实,给民办高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说,经过30年的积蓄、发展,很多民办高校在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师资水平、学科结构、科研水平、人才质量以及校园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发展重点也将从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转移到稳定规模、规范管理和提高质量的轨道上来。不过民办高校对核心的大学精神至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认为大学精神与民办高校没多大关系,民办高校的目的就是营利,这才是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
民办高校办学目标具有功利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民办高校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主体,如果功利主义倾向过于严重,不注重坚持自身应有的独特品位和价值追求,视大学精神培养于不顾,就会逐渐失去其作为大学的本来意义,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己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④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 页。
一所大学是否能担负培养人才的使命,是否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办学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有无引导和保证大学健康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大学精神是大学最富典型意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作为一种价值信仰,大学精神应该成为任何一所高校的内在追求,民办高校当然也不例外。任何一所大学都会经历创办、发展、提升、巩固和更新的过程,在这个广义的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优良的大学精神,有利于民办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院校品牌,实现战略转型,增强凝聚力,获取社会资源,吸引优质生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进民办高校自我完善的能力,确保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重点已经从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问题。从文献检索看,对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研究始于2008年前后,发轫于浙江树人大学,江西蓝天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和大连艺术学院等紧随其后,对大学精神之于民办高校的重要意义、民办高校大学精神的内涵以及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途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在民办高校大学精神培育方面,大连艺术学院作了如下有益探索。
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建立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办高校管理工作应力求以现代管理观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理性的思路,刚性的管理,柔情的服务,达到“依法治校,以德立教,按章程办学”的目的。民办高校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应力求在文化的意义上展开,合理、稳定的制度和政策会向师生传导关于情感、理想、信念的积极信息,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通过规章制度,体现并传递自己的办学理念、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大连艺术学院始建于2000年,占地76 万平方米,拥有教职员工500 多人,在校生1 万多人。为确保自身发展,使学院不断朝着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迈进,学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除董事会章程、院长办公会议和党委会会议等一些基础性的制度外,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制度,充满了创新色彩。如“大连艺术学院董事会、院务会、党委会协调沟通制度”“大连艺术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大连艺术学院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有效地协调和规范着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形成了万众一心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学院的有序发展中,孕育着独特的“大艺精神”。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高素质、高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得以发展壮大的人力保障。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有这样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兼职教师较多。很多民办高校为提高知名度,不惜重金聘请一些知名学者、教授,但多数只是“客座教授”,难以形成稳定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进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以退休教师、大批青年教师为主,缺少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缺乏教学经验,尤其是市场实践经验,而老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经验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而且很多青年教师一旦评上职称,又会跳槽走人。因此,民办高校要想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年龄结构合理、以专职教师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不仅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更要待遇留人。余杰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谈到:“大学的前途,其协调传统与革新的职能而言,应多取决于成千上万个别教师的价值观,而很少取决于大学的理事或校长。因为思想与创造不能由行政部门以命令的方式向下推行,只能由个别学者或专家征求领导人许可的意见书的方式,去向上渗透。任何重要机构都无法这样干的,大学却必须这样由下而上地进行工作。”①余杰:《铁屋中的呐喊》,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 页。
稳定的教师队伍会使“校兴我兴、校荣我荣”成为教师的共识与行动,教师才会以职业理想为己任,全情投入。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工作的忘我态度,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将共同构成推动学院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
为引进名师,留住人才,大连艺术学院两次进行工资待遇改革,鼓励教师竞聘上岗。借助大连艺术学院这一平台,教师正在全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教师为职业理想奋斗拼搏的精神,无疑是大连艺术学院大学精神的精彩诠释。
校歌、校训是一所大学的名片,是大学文化中最精华和最悠久的部分,是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也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歌、校训是一所大学合力的支柱与凝聚点,是一所大学对历史的继承和对未来的执守。因此,写进校歌、列入校训的应是能集中体现一所大学价值取向的内容。通过一首动听的歌曲或几个精炼的词语就可以反映大学丰富的精神和传统,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传统,发扬大学精神。
大连艺术学院创作了校歌《大艺交响》,每届新生报到和军训期间,一个必备环节就是学唱校歌。简练而富有内涵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为师生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同时也完成了精神上的感召和激励。同时,把校训提炼为“明德精艺,求实尚美”,释义为修行品德、锤炼技艺、崇尚实在和追求华美。“明德精艺,求实尚美”是指引师生员工追寻梦想的指针,也是“大艺精神”的精华所在。正是通过校歌、校训,大连艺术学院很好地宣扬了“大艺精神”,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了学校。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塑造与发扬应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步进行,这是由于特定的校园文化能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而特定的群体个性又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文化校园体现着一所大学对其特有的教育理念的彰显,对其成员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同时又以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保证着大学的既定发展方向,约束着成员的行为方式。
大连艺术学院育人的基本理念可高度概括为“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院发展”。走进大连艺术学院,沿着文化长廊一路前行,处处彰显着青春的活力,会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体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学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
大学是微型的社会,有着自己的循环系统,但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发展和运行。大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知识,锻炼各种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试金石,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技能,也可以折射出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与大学精神。
大连艺术学院是一所以艺术为主的综合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同时注意对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入校伊始,学校就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艺术理想定位。学院把实践教学正式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行3 个课堂联动①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及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是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等级考试、自主实践及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技术服务、志愿者活动以及生产实习等。大连艺术学院规定,凡是从第一课堂直接延伸到第二、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均可作为必修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必修学分;在第二课堂获得相应学分可作为第二课堂的选修学分,而且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的部分选修学分,这样就做到了以学分为纽带,把三个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校、系两级都有实践教学的专门负责机构,并出台了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考核和学生创新、技能与素质学分的认定办法,一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应运而生。通过注重艺术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知识扎实,技艺非凡,具有了搏击市场的“金刚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影响了师生的价值观念和成才理念,传递了学院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使师生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大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