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分析:2005—2011

2013-12-12 06:32汤建民
关键词:论文文化研究

周 岩 汤建民

(1.浙江大学 传播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2.浙江树人大学 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分析:2005—2011

周 岩 汤建民

(1.浙江大学 传播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2.浙江树人大学 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选择2005年~2011年C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194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文,综合运用词频统计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文献研究方法,对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期刊、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高频关键词及研究主题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文献计量;词频统计法;知识图谱法;内容分析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顺应了文化经济化的历史潮流,还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国家“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与灵魂,是以文化内容创作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征的产业。*②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第159-164页。近十余年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创意”为核心发展文化产业获得巨大成功,并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②这些国外实绩引起了我国文化产业业界与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后,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一支不断增长的研究队伍,也可以发现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等特点,对这些研究状况的分析与评价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基于这些考虑,笔者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词频统计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文献研究方法,对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现状,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期刊、主要研究机构和作者、高频关键词及研究主题结构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利于今后研究的深化。

一、研究数据的收集

笔者要对近期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状况做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中选择数据。其具体的收集方法是:选择1998年~2011年CSSCI来源数据库,在“题名”和“关键词”栏中输入“文化创意产业”,“检索逻辑关系”选择“或”,然后将检索得到的数据下载并进行格式转换,内容包括论文的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发表期刊、发表时间、基金和参考文献等信息,最后建立起194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文的Excel数据表(数据检索日期为2012年3月10日)。

二、论文产出结构分析

根据科学计量法的一般分析步骤,将检索到的194篇论文进行数量分布、发表期刊分布、机构分布和作者分布等四个方面的量化分析,力图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文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以期对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整体的把握。

(一)论文数量分布

194篇论文的年度分布统计结果见图1(2011年的论文数量为24篇,由于该年的数据未齐,所以没有进入图1),最早的相关论文出现在2005年,共3篇:上海社会科学院厉无畏和于雪梅发表在《上海经济研究》的《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第48-53页。,同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张文洁发表在《云南社会科学》的《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张文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85-87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发表在《人文杂志》的《经营文化,大竞争时代的都市博弈》*金元浦:《经营文化,大竞争时代的都市博弈》,《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第58-61页。。

图1 2005—2010论文发表篇数

由图1可见,自2005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相关论文的数量一直呈逐年增长态势,而且从趋势看还远远未达到饱和,由此也可看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尚处于初期的扩展阶段。

(二)发表期刊分布

经统计,194篇论文发表在107种期刊中,这说明论文的发表载体是非常分散的。其中,发表论文最多的3种期刊是《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4篇)、《北京社会科学》(10篇)和《新视野》(6篇)。发表论文在3篇及以上的只有18种期刊(见表1),而且这18种期刊本身所属的学科也极其多样和分散,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本身可能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了文化学、经济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以及法学等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表1 发表论文在3篇及以上的前18家期刊

(三)机构分布

对论文第一作者的机构进行统计,发现共有101个机构。表2列出了前19个发表论文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名单。

表2 发表论文在3篇及以上的前19家机构

由表2可以看出,国内发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文最多的前三甲单位是: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表论文较多的机构主要来自于两类单位,一类是高校系统,另一类是社会科学院系统。但从整体看,高产的研究机构还不多。

(四)作者分布

按文章的第一作者统计,发现共有第一作者160位,其中只发表1篇的有144位,发表2篇的有11位,3篇及以上的只有5位,分别是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办公室的孔建华(10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金元浦(7篇),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预测研究所的王琳(5篇),济南大学管理学院的张振鹏以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各3篇)。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确实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稳定而高产的作者极少。

三、研究论文的主题及内容分析

知识图谱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将大量论文的研究主题与内容进行可视化量化,从而易于观察和分析相关研究主题的倾向性与研究内容之间的潜在关系。以下基于194篇论文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主题、涉及内容、主要观点等进行基于知识图谱的量化分析,并通过对论文摘要与全文的细读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以求更深入地掌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全貌,并尝试进行评价与预测。

(一)研究论文的主题分析

按关键词统计,发现194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缺关键词)中共出现433个不同的关键词,总的使用频次为721个次。表3列出了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前20个关键词。

表3 频次在3次及以上的前20个关键词

由表3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主要有“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经济”等,从总体看,关键词的使用还比较多样和分散,除“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外,其他高频关键词并不多见,这说明,目前的研究态势主要是围绕“文化创意产业”这个中心的发散型或者是辐射型研究。

为深入反映各个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以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这些主要关键词的共现情况进一步绘制知识图谱,以便大致反映该领域研究主题的结构,即主要的学术方向、学术兴趣和学术领域。具体做法:先选择频次不少于2次的关键词,然后计算它们中任意两个关键词在所有论文中同时出现的次数,并将共现计算得到的数据用社会网络分析中常用的Netdraw软件将其可视化(见图2)。图2中的每个顶点代表一个关键词,顶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这2个词有同时出现在一篇论文中的情况,线条的粗细说明它们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多,反之则少。

图2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主题结构(关键词频次≥2,共现频次≥1)

观察图2,可以很明显地得知以下信息。

1.研究的整体状态明显呈现出中心辐射型。所谓中心辐射型即“太阳系式”图形,而不是紧密的蜘蛛网型。仅此一点就足以表明,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还处于初期扩展的研究阶段。

2.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联合体。文创产业获得多学科共同关注,研究领域涉及众多的相关主题,如“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经济”“知识产权”“版权保护”“集聚区”“全球化”以及“经济转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出版改革”“动漫产业”等。从学科看,涉及了文化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以及法学等多个学科。

3.文创产业研究主题已经开始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如对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经济以及创意产业等的研究。其中,“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文化经济”+“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等,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三角形”连接结构;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题,虽然目前的数量不多,但是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如网络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等,预计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领域不可小觑。

4.“英国创意产业”比较特殊,值得特别关注。英国作为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在发展模式、政策方面等都比较成熟,因此加强对英国等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背景、措施、成效和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借鉴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也将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课题。

(二)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

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国内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状况,但更详细准确的分析显然还需要通过阅读论文的摘要和正文来获取。经过阅读发现,这些论文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研究。这方面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介绍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知识,厘清概念,推动研究。其中,最早的一篇是金元浦于2006年发表的《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文章从文化创意概念的历史角度加以阐释,认为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第5-10页。,强调“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李世忠在《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中肯定了创意的重要意义,但其定义更强调个人在创意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兰州学刊》2008年第8期,第162-164页。。2009年,金元浦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概念辨析》一文中又再次谈了概念问题,他从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概念演变视角审视和分析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和文化的“两翼齐飞”,并形成跨行业的新兴产业集群。*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概念辨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47-48页。同年,李蕾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误区与研究趋势》继续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话题,在梳理和纠正概念理解的同时,又提出应当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园区当成是由艺术家和创意阶层、文化艺术公司、项目生产、社会关系网络、创意环境、知识、信息和创新机制以及消费者融合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李蕾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误区与研究趋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66-67页。。概念的理解反映着实践的状况与偏向,在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一个实践先于理论的领域,关于概念的共识形成,显然还有待于产业界进一步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2.作为产业成熟标志的产业集群研究。作为一种大规模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活动,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以集群化的形式来适应文化全球化和日益加剧的文化市场竞争。城市是经济和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各类经济、文化活动配套最完善的场所,因此城市是文化产业集群的主产地。产业集群首先兴起于大城市,由笔者统计得出的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论文共有37篇可见一斑。在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刚刚起步,相关论文着重于产业集群意义探讨,如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升软实力,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可以促进中国对外传统的国际化战略。2007年和2008年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论文开始侧重具体建构,如建设艺术聚集区,发展体育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智慧资本、表征资本、产业资本”等创意产业关键要素,体现出了研究的深入和以实务为导向的理论建构。2008年的研究开始转向呼应奥运,如北京奥运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后奥运时代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等,并开始对北京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进行总结和思考,研究论文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是实践和理论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

此外,研究上海文创产业发展的7篇论文*参见文献[1-7]。注重集聚区内产业业态、创意思维交流频度、辐射功能等,建议加强体制、基金、人才、市场等几个方面来设计发展战略,*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76-83页。并以世博会为着眼点展示城市空间生产与产业的互动,*兰洁:《空间生产:上海世博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5期,第64-66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3.当前文创产业的突破口思考。高科技和新创意的结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特征,好创意往往集中在新技术的发展点上。李天铎、卓珊(2008)认为,动画电影在由上而下主导推动下,似乎投注再多的硬设备也无法产出内容创意,呼喊再多的政策口号产业价值链始终不全。*李天铎、卓珊:《“功夫熊猫”踢翻两岸三地文化创意产业梦》,《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第55-58页。2010年,胡智锋和李继东认为,当前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存在着“创意不足、文化不强、产业不大”三大问题*胡智锋、李继东:《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62-64页。,体现了中国影视产业出于生存考虑的问题意识变迁。李淑芳*李淑芳:《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第74-76页。则转向对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模式的中观分析,体现出对外国经验引进的研究开始逐渐具体、深入。此外,吴绍阶*吴绍阶:《从韩国经验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2008年第2期,第100-102页。、王晖*王晖:《北京市与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32-37页。分别通过对韩国和美国纽约的文创产业研究走出一条将外国经验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四、进一步的讨论

通过对194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文的文献分析,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从论文数量看,呈逐年增长态势;从发表这些论文的期刊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和《新视野》发文相对较多;从研究机构的分布看,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发文量排名前三甲,但从整体看,高产研究机构还不多;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究单位发文量占了总数的一半,这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重视。从作者发文数量来看,在160位第一作者中,144位作者只发过1篇相关文章,孔建华(10篇)、金元浦(7篇)、王琳(5篇)是该研究领域相对高产的作者。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论文主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研究、地区个案的研究、对动漫和影视等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对港澳台及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介绍与研究。通过研读这些论文发现,目前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某些概念还存有差异,对学术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概念理解的差异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断探讨内涵,逐步形成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概念核心,是一个需要继续的方向。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科边界尚不分明,逐步形成以“创意”为核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应当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策略。

2.研究内容有待深入。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研究主题上看,研究大多集中在总论和引介上面,主题之间相对独立,相关性不够丰富。研究内容呈现出:重经验,轻理论;重评论,轻数据;重宏观展望,轻微观分析。研究思路上囿于经验总结,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浮于表面,一旦谈及可行性建议时则泛泛而谈或浅尝辄止。因此,在拓展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应注重研究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

3.学科体系有待完善。从学科制度的高度来看,学科发展可以分为学科理智发展和学科制度发展两个层面:学科理智包括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逻辑;学科制度包括学术标准、准则和学科建制,强调外在形构。*李泽彧、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3期,第33-36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显然是在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研究领域,其内部的学科核心和知识体系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的构建初期。所以,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最大的特征是:外在推动力强大,内在学术理论支撑力远远不够。而学科发展需要学科理智和学科制度的互动共进,不可偏废。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各个研究领域理论基础均有限的情况下,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图景一时难以形成,学科发展的全貌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总之,在继续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同时,需要注重理论分析、加强理论构建,以提供足够的学科理智支撑力,这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路径选择。

[1] 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2] 王如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0).

[3] 杨剑龙.全球化背景中上海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8(7).

[4] 徐进,梁鸿.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的公共政策绩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

[5] 金元浦.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J].探索与争鸣,2009(4).

[6] 兰洁.空间生产:上海世博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探究与争鸣,2010(5).

[7] 孔翔,钱俊杰.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J].人文地理,2011(3).

[8] 王书昆,王树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北京软实力[J].新视野,2006(2).

[9] 王树林.现代服务业:北京经济发展第一支柱产业[J].新视野,2006(4).

[10]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6).

[11] 孔建华.北京市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的发展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12]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北京体育创意产业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7(4).

[13] 李建盛.智慧资本、表征资本、产业资本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4] 金元浦.北京奥运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河北学刊,2008(3).

[15] 樊兰萍.后奥运时代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6).

[16] 孔建华.北京文化经济的融合与兴起——基于文化经济规划文本视角的历史考察(1996—2007)[J].新视野,2008(1).

(责任编辑陈汉轮)

OnthePresentResearchinChina’s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2005—2011

ZHOU Yan amp; TANG Jianmin

(1.InstituteofCommunicationStud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8,China;2.ResearchCenterforScientometrics,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5,China)

Choosing the research papers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dexed by CSSCI during2005-2011, this paper use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method, content analysis, etc to provide a compa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present domest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research. The analysis includes the quantity of the published papers, issuing journals, m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authors, high-frequency key words and research theme structures, and main research contents, etc. It also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biometrics; frequency statistics;knowledge mapping method;content analysis

G124

A

1671-2714(2013)03-0042-06

10.3969/j.issn.1671-2714.2013.03.008

2012-12-13;

2013-03-1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JCXW02YB)

作者简介:周岩,男,江苏徐州人,浙江大学2010级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论文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