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实证

2013-11-18 13:26倪蔚颖
关键词:服务业指标体系指标

倪蔚颖

(浙江树人大学 现代服务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在全球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国民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学术界对服务业集聚有理论和实证层面的研究,而服务业集聚程度测度是服务业集聚研究的核心环节。①任英华、邱碧槐、王耀中:《服务业集聚现象测度模型及其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11 期,第1089-1090 页。目前衡量服务业集聚程度最直接的方式是统计指数方法,但由于收集的数据指标有限,统计指数不能全面地衡量服务业集聚程度,因此,建立科学的服务业集聚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梳理了相关文献,尝试构建服务业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各市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评价和横向比较,以期对浙江省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战略和行动具有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有关服务业集聚程度测度的文献中,马风华、刘俊(2006)在计算产业地理集中指数以及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基础上,指出服务业没有出现明显产业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呈增长趋势,且服务业有向制造业集聚的地区集中的趋势。②马风华、刘俊:《我国服务业地区性集聚程度实证研究》,《经济管理》2006年第23 期,第10-13 页。李文秀、谭力文(2008)从行业的区域集聚和行业内企业集聚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③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 期,第59-60 页。胡霞(2009)运用熵指数测算服务业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服务业呈现明显的产业集聚,其强度高于工业,并且集聚大小与行业社会性质相关。④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财贸经济》2008年第6 期,第103-107 页。管驰明(2011)利用空间基尼系数,以省为单位对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①管驰明:《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2 期,第108-113 页。任英华(2011)选取了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测算服务业集聚程度,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和动态规律。②任英达:《服务业集聚现象测度模型及其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第6 期,第1090-1096 页。张涑贤、戴峰(2011)利用区位熵指数的方法对2007年~2009年西安市7 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最近3年西安市7 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都出现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③张涑贤、戴峰:《基于区位熵指数的西安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0 期,第61-64 页。谢兰兰(2012)利用区位熵指数对河北省及各地市第三产业两位数行业部门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其主要优势和劣势产业,进而提出相应的结论。④谢兰兰:《基于区位商指标的河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中国商贸》2012年第25 期,第223-224 页。邓桂枝(2012)运用区位熵法和Theil 指数模型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及差异度,然后运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进一步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适宜性。⑤邓桂枝:《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测度及其适宜性研究》,《经济问题》2012年第7 期,第46-50 页。

综上,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对服务业集聚的测度主要运用相关指数进行测度,主要有产业集中度指数、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Theil 指数等,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对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选取的指标数据有限,尚未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探讨服务业集聚水平。而裴长洪(2009)指出,为了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必要重视以下问题: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指标,全面评价服务业集聚程度,具体分析服务业集聚的地区差异状况,考察其长期变化趋势。⑥裴长洪:《集聚、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财贸经济》2009年第7 期,第5-15 页。因此,为全面考察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科学地选取服务业集聚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服务业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服务业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笔者主要参照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有四大关键要素: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及对抗。鉴于将对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量化研究,并基于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真实性,笔者从服务业集聚区的需求因素指标、供给因素指标和区位优势指标等三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 项指标,构建区域服务业集聚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服务业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反映需求因素指标

配第-克拉克认为,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因为相对于工农业产品而言,服务的需求更富有收入弹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更多向服务转移,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因此,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一直在下降,而对制造品的相对需求开始上升然后下降,而后让位于服务业。这种规律反映到宏观经济上,就会表现出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人们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带来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产业的集聚发展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人均GDP”指标是反映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需求的因素之一。同时,从国内贸易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很好地反映了居民的消费状况,故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

吉昱华等人(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城市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三产业的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显著提高,通过发展大城市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过程。①吉昱华:《中国城市集聚效益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3 期,第67-73 页。这是因为城市相关产业越密集和人口规模越大,服务企业的起点规模越容易达到,消费者的消费服务成本越低,服务需求就会越旺盛,服务企业的效率越高,越容易吸引服务企业集聚。城市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因此,城市化水平是反映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又一个需求因素。城市化因素主要包括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人口构成中“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主要是反映生活服务业需求的指标。现实中,生产性服务业更重要,对服务业和经济的贡献也更大。Porter(1998)认为,特定的历史背景、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一两个创新性企业,是吸引产业集聚的要素。②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rard Bussiness Review,1998(11-12):pp.77-90.也就是说,良好的相关产业状态,再加上特定的生产需求,才能诱发服务业在这样的城市集聚。相关产业发展好的城市容易吸引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使服务业在这样的城市集聚,并进一步影响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而“地方财政收入”很好地反映了地区产业发展的效益,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加入“地方财政收入”指标。

(二)反映供给因素指标

古典经济学家区分出土地、资本和劳动三种主要的生产要素,而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资本都会影响区域服务业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投入到服务业中的资本越多,服务业的产值就会越大,服务业发展状况就会越好。选取“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反映区域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在其他条件不变动的情况下,从事服务业的劳动者越多,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越多,所生产的服务产品也就越多,服务业发展也就越快。为了衡量服务业劳动力的状况,选取“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两个指标分别来反映服务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和服务业在全社会就业中的相对地位。

从服务业集聚规模角度看,选取“服务业总量水平”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发展的总量规模,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

(三)反映区位优势指标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其中,一个地区的城市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伦敦、纽约、东京、中国香港和上海等城市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高效率的交通网络是集聚区高效率运转的基础条件。世界著名城市中央商务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如东京的新宿有9 条地铁线,巴黎的拉·德方斯更是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物流网络里程”这一指标来反映城市交通网络的通达性。“物流网络里程”是对物流网络的量化,指物质实体的通路,目前主要有铁路、公路、内河、民航和管道五种方式。从理论上讲,物流网络里程的度量应该是五种运输方式按实现的价值增加额的加权和,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笔者只考虑物流网络里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公路,因此,选取“境内公路里程”这一指标来反映。交通运输状况指标选取“客运量”和“人均货运量”两个指标分别反映客运和货运的交通状况。

传统服务业之所以产生于城市中心区,主要原因是中心区拥有最为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最高的可达性,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此集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然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区域,在这样的区域内,除了高效率的交通外,便利的通讯、网络设施也是集聚区高效率运转的基础条件。因此,主要采用“电信业务收入”“移动电话用户数”和“万人因特网用户数”三个指标来反映地区使用电信、移动电话和因特网的状况。

三、浙江省服务业集聚程度评价

2011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4 180.23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居全国第四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29 658 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列各省区首位。服务业占GDP 比重为43.9%,比上年提高0.4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八位。①数据来源于《2012 中国统计年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1年末,浙江服务业就业规模达到1 270.01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4.57%。浙江省服务业与城市经济互为促进,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势头明显。杭州、宁波、温州三市服务业增加值之和稳居全省半壁江山,2011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49.27%,连续三年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率先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②数据来源于《2012 浙江统计年鉴》。

为评价浙江省服务业集聚水平,根据表1,本文分别对需求因素的4 个指标,供给因素的5 个指标和区位优势的6 个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由此得到反映这三方面大部分信息的指标值,分别用F1,F2,F3(F4)来表示,然后对F1,F2,F3(F4)和再做一次主成分,用w1,w2,w3(w4)代表使用主成分方法生成的各指标值的权重,可由下面的公式给出服务业集聚程度指标:

笔者收集2011年浙江省各市相关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2012年浙江省统计年鉴》,用统计软件SPSS19.0 进行分析。为消除数据量纲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对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区位优势三方面的详细统计分析过程如下。

1.需求因素指标。对于第一类需求因素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第一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8%,故取第一主成分,该主成分记为F1,F1的线性表达式为:

其中,x1,x2,x3,x4是X1,X2,X3,X4标准化后的值。

2.供给因素指标。同理,对于第二类供给因素指标,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第一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95%,取第一主成分,该主成分记为F2,F2计算公式为:

其中x5,x6,x7,x8,x9是X5,X6,X7,X8,X9标准化后的值。

3.区位优势指标。第三类区位优势指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91.26%,将F3记为第一主成分,F4为第二主成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

表2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由表3 可看出,第一主因子F3主要由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电信业务收入、移动电话用户数3 个指标决定,这3 个指标在主因子F3上的载荷均在95%以上,它代表邮电通信状况。第二主因子F4主要由境内公里里程数、客运量、人均货运量决定,代表物流运载能力。F3、F4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10,x11,x12,x13,x14,x15是X10,X11,X12,X13,X14,X15标准化后的值。

为得到一个反映服务业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标,在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多指标综合加权模型公式(1),对各主成分进行加权求和,建立一个衡量服务业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标,具体表达式为:

根据计算公式,得到浙江省各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具体见表3。

表3 浙江省各市服务业集聚程度评价及结果

从最终的评价结果来看,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杭州市,宁波市和温州市分列第二、第三位。杭州市得益于服务业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邮电通信状况好于其他城市,而舟山市在物流运载能力这一项上表现最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该市的港口经济,集装箱吞吐量很大,在这一指标上,宁波市同样由于港口的吞吐量大位列第二。温州市在服务业集聚供给因素上远高于除杭州以外的其他地区,温州是全国金融改革试点,该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横向比较较为突出。而像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一些。

本文首先从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区位优势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 项指标,构建服务业集聚水平指标体系,主要用主成分分析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以浙江省服务业集聚程度为例,对浙江省各市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评价,其实证结果说明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服务业集聚水平,结果对制定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本文对浙江省服务业集聚程度提出的评价方法,横向比较分析了浙江省内各市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只是在现有的资料情况下的一种初步尝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区域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主成分回归,为服务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发展研究作铺垫。

猜你喜欢
服务业指标体系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