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引领路径初探

2013-01-22 03:45:42张承安曹外成
关键词:宗教观信教宗教信仰

张承安,曹外成,张 莉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引领路径初探

张承安,曹外成,张 莉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近年来,宗教信仰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现象,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领路径,注重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要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科学认识,分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正确对待,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人为本,寻找大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平台;拓宽渠道,加强大学生宗教心理疏导;加强管理,引领大学生网络宗教信仰。

大学生;宗教信仰;引领路径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面对看似神秘的宗教,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吸引。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积极探索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领路径是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科学认识,厘清宗教产生的根源及本质

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大学生,对宗教会有着探索的欲望。纵观当代大学校园,对于宗教课程的开设和有关宗教的讲座是少之又少的。大学生对于宗教没有一个系统且清晰的了解,只是偶然在网上或是书本触及一些宗教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他们对宗教的了解甚浅,很少有学生是通过学校来了解宗教知识的。很显然,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和理性。因此,很多的大学生都对宗教充满了好奇,觉得它是神圣的。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来普及宗教知识,给大学生对其有个科学的认识。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宗教课程。虽然这些课程只是作为一些选修课,但是多多少少还是可以给大学生传授一些系统的宗教方面的知识,帮助其了解宗教的起源、本质、发展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提高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兴趣。让其明白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复杂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另一方面,在校园开设宗教知识讲座。这种大型的讲座,里面的主讲人或许知名度较高,可以吸引大学生前来聆听。在无形中帮助大学生在对宗教的正确认识下消除其幻想的阴霾,对宗教有个理性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的信教,从而消除大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大学生只有在认清了宗教的本质后,对宗教才会持有“脱敏”的态度,不盲目的信教,同时能对自己的信仰作出理智的选择。

对宗教的科学认识,可以解除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存在的困惑,厘清宗教的根源及本质,对自己的信仰有个清晰的认识。

二、正确对待,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教师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里的重要思想传授给学生。对信教和不信教的同学一视同仁,对待宗教信仰者,要包容,要脱敏。一方面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大家和平相处,不信教者不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任何一个信教的同学。信教者与不信教者可以相互学习,成为好朋友。相互帮助,成为好同学,相亲相爱。另一方面是信仰不同宗教的同学之间,一样和平共处。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规定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信教,也不得强迫他人信教。另外,要教育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使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信仰。

在教学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简单化,使其大众化,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与说服力。毛泽东说过:“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正不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回应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问题,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关于宗教的起源,本质,历史发展和规律等知识。

在教育方式上,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宗教信仰进行理性思索。教师可采取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看到那些练法轮功走火入魔后引火自焚的视频,让大学生正确区分迷信和宗教,以及信邪教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观看后再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了解各自的想法,在思想上取长补短,最终达成共识。此外,教师还可采取实践教学法,实践教育对人的思想形成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育效果显著。

三、以人为本,寻找大学生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平台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其自尊心特别强。他们排斥别人干预自己的自由,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展现自我的平台,如学生会,社团等。从而消除其对教会的依赖和神灵的崇拜。[3]

一方面,高校对待大学生信教要注重人文关怀。应该充分尊重其个人的信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寻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信教者并不罕见,高校对其不能对其有偏见,应一视同仁。我们要明白,信教的大学生也完全可能成长为各种专业人才,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也绝大部分是爱国者,因此绝对不能强迫他们放弃宗教信仰。纵观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科学家,如牛顿,他也是信教徒,但是不也成了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吗?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认为信教的人就会危害社会,会一事无成,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天地,高校要做的是对信教的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来搭建实现自我平台。建立和完善各种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远离宗教的重要途径。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建设各种学生组织,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实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还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交往需要。社团组织的建设还需要学校、学院、班级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大学生的需要来科学合理的布局各种组织建设。学校里的一些组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大型的学术讲座,邀请一些知名度高的专家来充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学院里的组织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知识竞赛、学习经验交流会,读书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班级里的组织应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会等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正确对待宗教,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4]

四、拓宽渠道,强化大学生宗教心理疏导

精神迷茫无所依托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基础、而心理困扰无处疏泄则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信教问题,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来施行大学生的宗教心理教育,让学生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宗教心理意识,改变其盲目信教的从众心理,从而扭转错误的宗教观念。[5]

首先,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体系,创造和谐的心理咨询氛围。心理健康咨询作为一种面对面、一对一的讨论形式,能有针对性、有效的解决问题,并且能和大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可以通过发放一些心理调查问卷,经过SPSS质性分析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让他们的心灵有所依托,不是一味的通过宗教信仰来寻求心灵安慰。

其次,要加强心理教育的队伍建设。建立多级辅导体系,如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其走出困境,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甚至情感上的困难,而不让大学生对现实世界失望,从而把希望转寄于宗教。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纽带作用,通过班干部来了解信教大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反映给相关老师,以便老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积极引导。[6]

五、加强管理,引领大学生网络宗教信仰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大学生获取宗教知识提供方便,也可能让别有用心者打着宗教旗号乘虚而入,造成极大的危害。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负面影响,重视敌对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来利用互联网的渗透和破坏,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要及时的去解决网络传播中的一些宗教问题。

首先,高校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网上信教动态,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要及时过滤,对敏感词语的要过滤,对一些分裂主义的歪理邪说要进行反驳,对那些利用各种打着宗教活动旗子的非法行动要做出积极的科学的回应。其次,高校应积极建设“红色”校园网站,红色网站的不仅要增加数量,更要提高质量,要加大网上政治教育信息的开发、利用与交流的力度。通过红色网站,发布各类信息,及时传播政治、经济、科学、法律、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国际时事等知识和消息,吸引学生关注网上信息,通过正面引导,解开学生思想深处的矛盾、困惑,增强自身“免疫力”,而不是借助宗教来解决自身问题。建立其网络信息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构建网络运用预警机制,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力,使其能够自主筛选信息,不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而误入歧途,给大学生建立起一道保护,约束的“防火墙”,让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免受邪教的毒害和他人的蛊惑。[7]另外,进一步强化制度与管理,严格执行网络宗教活动准入制度,依法规范网上传播秩序。建立健全网络宗教监管机构,完善联系会议制度,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处理网络出现的宗教问题。要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网络宗教管理部门的职责,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严禁各种邪教在网上活动,从而净化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环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进行正确的引导,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力争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性外在环境。

总之,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高校应该慎重对待,以免处理不当带来负面效应。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厘清宗教的根源和本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进行宗教心理疏导,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以确保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66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3] 左 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论教育,2006,(17):42-45.

[4] 陈东英.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对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J].学术论坛,2008,(8):191-194.

[5] 刘晓玲,梁 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求索,2007,(12):102-105.

[6] 杨显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J].前沿,2007,(3):78-81.

[7] 戚甫娟.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J].科学与无神论,2006,(5):47.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Leading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Beliefs

ZHANG Cheng-an, CAO Wai-cheng, ZHANG Li

(College of Marxism,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14, Hunan, China)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beliefs present a rising trend in this special group. Facing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leading path, reply carefully, guide actively and strengthen managem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fully respecting the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 i c cognition, students can be conducted to distinguish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religious clearly; treating correctly, students can be conducted to set up the view of Marxism religion; people-oriented, students can be conducted to look for the feeling of belonging and platform to achieve value for themselves;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students can be conducted to strengthen religiou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students can be conducted to handle religious beliefs on the internet properly.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beliefs; leading path

G641

A

1673-9272(2013)01-0138-03

2012-09-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研究”(编号:10YJA71008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研究”)编号:11YJA710013);201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实证研究”(编号:11YBA002);2012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研究—以湖南为例”(编号:XJK012BDY011)。

张承安(1966-),男,湖南常德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宗教与道德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宗教观信教宗教信仰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丝路艺术(2018年6期)2018-04-01 19:34:34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环球时报(2015-12-10)2015-12-10 10:36:27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创意与设计(2015年6期)2015-02-27 07:55:58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