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殷丹为
加快S 市检测机构发展和检测高地建设对实现“十二五”确定的“三大目标”意义重大。按照当地财政局《关于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监督局组成评价组对S 市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检测平台)项目的建设及实施情况开展了绩效评价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技术检测能力作为国家和城市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服务发展、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检查要素已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检测平台是由S 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质检院)、计量测试院(以下简称计量院)和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特检院)等3 家单位共同组建,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检测服务的基地。计划建设的电子及电器、金属材料及机械、能源及化工、家具及环境、非金属材料及橡胶塑料、消防技防及水泵等6 大专业试验室群将成为S 市乃至全省的重要产品质量检测平台。
本次评价主要是针对检测平台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使用及项目实施的绩效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组织管理水平。
检测平台位于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项目建设周期为五年,总投资共4.6 亿元。其中,用于土建2.26 亿元,用于购置检测仪器设备等2.13 万元,用于其他方面资金0.21 亿元。在4.6 亿元的总投资中,国家、省投资0.141 亿元,市财政投资1.2528 亿元,其他投资3.2062亿元。
质检院利用检测平台开展食品、加工机械产品质量的检测。目前正在筹建的机床、抵押防爆电器、家具、车用橡胶等4个检验、检测中心将成为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重要支撑。
计量院利用检测平台开展流量检测、化学分析及几何量、大电流高电压、液化石油气加气机计量标准、3m 法电磁兼容、消声等项目的检测和实验。该实验室的检测条件及保障能力达到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新建的声级计、特斯拉计等36 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年检测计量器具台件数将达到35 万以上,部分项目检测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特检院利用检测平台开展对本地区以及跨区域使用长管拖车情况的定期检验工作。
根据《实施办法》规定的绩效评价原则,结合本次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评价组确定了评价对象、评价时限和评价使用的各项指标。
评价对象:检测平台项目建设的资金使用、管理及项目实施后的效果。
评价时限:2007年9月-2012年9月。
评价指标的设定:根据《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为通用评价指标和专用评价指标。其中,通用评价指标所占权重为50%,专用评价指标所占权重为50%。本次绩效评价共运用2个通用评价指标来衡量资金的安全性,运用绩效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组织管理水平等4个专用评价指标来衡量资金使用效益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指标具体设置情况见下页表1。
根据《实施办法》规定,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以百分制量化:非常成功为90 分以上,成功为75-89分,部分成功为60-74 分,不成功为59 分以下。
第一,项目资金到位率(基准分25 分,实际得分20 分): 分值=基准分×项目资金到位率=基准分×实际到位资金额÷应到位资金额×100%。检测平台项目的资金来源以地方政府支持为主,以争取国家和省里有关部门支持为辅等。该项目总投资4.6 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63 亿元。实际得分为:25×3.63÷4.6×100%=20 分。
第二,项目资金支出合规率(基准分25 分,实际得分25 分):分值=基准分×项目支出合规率=基准分×合规支出金额÷实际支出金额×100%。根据对检测平台项目资金支出情况的检查,实际到位资金3.63 亿元。其中,建设资金2.26 亿元,仪器设备购置资金1.37 亿元。该项目的实际支出符合各项要求,实际得分=25×3.63÷3.63×100%=25 分。
1、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基准分10分,实际得分10 分)。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该项指标基准分5 分,实际得分5 分)。S 市检测平台中质检院实验室面积为2 万平方米,在建实验室面积3 万平方米;计量院已建成25个专业实验室,共0.8 万平方米,地下恒温室面积为0.2 万平方米; 特检院占地面积20 亩,建筑面积为0.7 万平方米,现有厂房2个,即长管拖车检验厂房和气瓶检验厂房。从总体上看,检测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预计目标。
第二,先进设备引进目标(基准分5 分,实际得分5 分)。先进的仪器设备是检测平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目前,质监院现有检测仪器2135台(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6000 万元;计量院引进高准确度先进仪器设备78 套;特检院引进设备35 台。
2、经济效益实现情况(基准分20分,实际得分11 分)。第一,收入结构(基准分5 分,实际得分2 分)。收入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该项目在运行过程中能否保证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目前,检测平台收入主要来自政府委托的强制性收费,而来自社会委托的社会化服务业务收费较少,这对于该项目的进一步运行起到了制约作用。
第二,盈利程度(基准分5 分,实际得分2 分)。2011年度,扣除人工费用、设备折旧等管理费用,检测平台已实现盈利共计15507 万元。
第三,委托业务市场化程度(基准分5 分,实际得分2 分)。检测业务的结构是检测的社会化程度高低的客观反映。从检测业务委托方性质看,目前外地检测机构受理的业务中,政府委托业务与社会委托业务的结构比为2∶8,而该检测平台受理的业务中,这一比例约为8∶2。
第四,委托业务区域来源构成比例(基准分5 分,实际得分2 分)。检测业务结构不仅体现在业务委托方的性质上,也体现在业务委托方的区域来源上。从这个角度看,检测平台受理的业务主要来源于S 地区的委托,而来自外地的委托业务少之又少。可见,该项目的检测辐射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
3、社会效益实现情况(基准分5分,实际得分5 分)。避免重复建设(基准分5 分,实际得分5 分)。检测平台共为企业节约投资4000 余万元。其中,计量院由于避免了重复建设,为企事业单位节约成本大约1000万元左右; 质监院通过为企业提供“零距离”的产品质量检测服务,避免了企业重复建设实验室的支出,为多家企业节省实验室重复投资共计3000 余万元。
4、组织管理水平(基准分15 分,实际得分12 分)。第一,项目投资主体构成是否合理(基准分4 分,实际得分1 分)。检测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市质检系统和争取国家及省里有关部门投入为辅,几乎没有得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关行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项目投资结构相对单一。
第二,绩效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基准分4 分,实际得4 分)。评价组根据评价项目的实际建设及运行情况,认为该项目绩效目标的设定明确、合理、可行,如果衡量绩效的量化指标能够更加具体,将会更完善。
第三,管理的有效性(基准分3分,实际得3 分)。检测平台的建设以质检院、计量院和特检院为基础,所建“平台”部门类别齐全,主要包括职能部门和专业检验部门两类。其中,职能部门能够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转,专业部门负责具体的检测检验。该项目的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分工明确,两类部门之间能够做到有效协调、无限沟通,完成“平台”的科学管理。
上述通用指标和专用指标的计算过程和汇总情况见表2。
检测平台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得分83 分,根据《实施办法》规定,应评定为成功。
表1 检测平台建设项目指标设定表
表2 检测平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结果表
从对检测平台建设项目的整体评价结果来看,该项目从建设、实施直至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评价过程中,仍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检测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以争取国家及省里有关部门投入为辅,几乎没有得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关行业在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使该项目的市场配置程度较低。而我国其他地区如上海、成都等城市在建设类似项目时,非常注重整合相关行业的力量,积极发挥除政府以外有关部门的力量,在有效运用政府政策的同时,努力挖掘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合理的委托业务结构是该项目能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衡量指标。从该项目目前所承接的业务结构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合理:
1、地区结构不合理。目前,该检测平台主要从事对S 地区相关行业产品的检测,而对其他地区业务的受理明显不足,这与该项目的目标定位(即服务环渤海、辐射东北亚)尚有一定差距。
2、委托方结构不合理。“政府委托为主,社会委托为辅”是该项目受理委托业务的一个特征。该检测平台主要从事政府委托的强制性检测业务,而社会委托的服务性业务明显不足。
提供检测、诊断、改进于一体的“解决方案”是当前国际综合检测机构通行的服务模式,而该检测平台的服务模式较为传统,目前仍停留在以产品质量和计量器具等基础性、强制性检测服务为主的模式,缺乏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集群化发展的要求。这就造成了该项目的业务受理结构不合理,以本地区的政府委托业务为主,较少涉及社会委托和其他地区的委托,从而导致该项目的收入结构不均衡。总体来讲,该项目运行过程中受理业务的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有限,其面向市场获得的收入不足。
针对该项目目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S 市要以质检院、计量院和特检院为重点,以检测平台为依托,按照面向市场、放开搞活的思路,从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引导,推动检测平台走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发挥“政府实验室” 的公共检测平台作用,全面提升服务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先进检测支撑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实现“东北领先、国内一流、辐射东北亚”的发展目标。
1、完善服务体系。国内外有诸多发展成熟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其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综合运用网络营销、电话营销等方式,完善市场服务网络,建立现代营销服务体系。
2、培育服务市场。由政府委托向社会委托转变,在努力开发S 市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其他区域的市场,尤其努力挖掘东北地区的市场潜力;不仅对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更要面向产业链和重点行业服务,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大客户,与工商、建设等部门建立稳定的业务协作关系,拓展服务业务,培育潜在市场。
3、打造服务品牌。加强检测方法研发,完善检测流程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市场影响力,依托国家中心与重点服务区域合作,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不同行业的专业试验室,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经营。
通过科技等专项资金加大对标准研发的支持,完善标准信息服务和制定修订功能,加强对先进标准的跟踪、消化、吸收。以S 市“十二五”确定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5个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依托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产学研测标准联盟,开展标准研发攻关,设立“专利池”,为企业占领产业技术制高点提供支撑,带动产业标准水平整体提升。
1、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共建。通过
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检测平台的建设,整合机电、电子、仪表、化工、轻工等行业,联合大型企业(集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检测机构合作共建实验室,充分发挥多方力量的资本及技术资源,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
2、加快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检测
平台要根据自身的服务方向定位,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开放型实验室,使其向综合服务型发展;强化和拓展服务功能,面向社会开展质量分析、预警与信息、科研、咨询和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把检测平台建成产品试验基地和检测科研基地。
制定质量强市工作意见,把质量强市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创新政府采购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公共检测平台运营维护;鼓励项目建设投入,主要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加大对S 市公共检测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的投入;整合社会检测资源,通过制定专项政策,鼓励通过兼并、资产划拨、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方式,整合在S 市的行业国家中心等社会检测资源,使其融入S 市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体系;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立规范S 市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经营活动的考核制度,完善该平台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