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本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日程表上最重要的事情。今年“两会”不仅确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也为上届政府工作划上圆满句点。十年“两会”,十年发展。作为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窗口,从多角度回溯十年“两会”不仅仅是对国家政治民主进程的记录,更是透过这一窗口呈现出十年经济发展、改革变迁。
读社论,回眸十年人大。通过摘编十年来《人民日报》写在人大会议闭幕后的社论中部分关键语句,读出人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也意在对十年发展进程作一宏观回顾和把握。
2003年 《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和开局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大会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今后五年以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年《团结稳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努力奋斗》
摘要: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进行修改,在宪法中确立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进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展顺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2005年《团结奋斗 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摘要: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审议并一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
2006年《谱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摘要:
“这次会议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其他重要报告。”
“实现‘十一五’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年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
“今年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这次会议取得的两项重要成果,是顺利通过了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
“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008年《在新征程上团结奋进》
摘要:
“这次大会的议程十分重要,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大会审议和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大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机构新一届领导成员。”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009年 《发挥制度优势 推动科学发展》
摘要:
“这次大会,是在全国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
“大会认真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重要报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 周年,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重大挑战、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
2010年 《团结奋发进取 不负人民重托》
摘要: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向全面小康社会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
2011年 《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摘要: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的形势下召开的。”
“审查并批准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2012年《乘势而上再谱发展新篇章》摘要:
“特殊重要年份召开的大会。”
“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聚焦“一号提案”,回眸十年政协。每年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都备受瞩目。“一号提案”不一定是按提交时间确定,而是政协提案委根据当前改革方向、社会热点等因素综合确定。盘点十年来的“一号提案”,不仅反映出政协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路径,亦可看出十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轨迹。
2003年 民进中央 关注“环保产业”
主要观点:引进市场机制,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合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2004年 九三学社中央 关注 “失地农民”
主要观点:完善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合力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2005年 致公党中央 关注“农村信息服务”
主要观点: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减少农民生产盲目性,促进农民增收。
2006年 民建中央 关注“企业所得税”
主要观点: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实行法人所得税制,法人实体与非法人实体均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2007年 民革中央 关注“保障房建设”
主要观点:呼吁政府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关注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
2008年 民建中央 关注“资本市场”
主要观点:建立多层次、多环节、协调征管、体现公平的资本市场税制。
2009年 致公党中央 关注“就业”
主要观点:化解就业压力,着力解决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2010年 九三学社中央 关注 “低碳发展”
主要观点:发展低碳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11年 农工党中央 关注“城乡社保”
主要观点:完善适应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基层社保机构,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新农保制度的突出问题。
2012年 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和全国工商联 关注“实体经济”
主要观点:更加重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的拓展,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建议征“暴利税”。
每年“两会”,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焦点。这份报告既是成绩单,又是计划表;既有宏伟愿景目标,亦有具体路径部署。解读报告十年“微”改变,一窥经济社会大发展。
GDP 增长目标调整契合经济发展转型大局:GDP 增长目标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受关注和热议的数字之一。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2003年至今每年的GDP 预期增长目标都超额完成,创造了举世瞩目的GDP 神 话。2005年 到2011年 的 七年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该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8%,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 增长预期定在7.5%,打破了延续七年的“保八”思路,意在“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注重把握宏观调控平衡术: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特点,宏观调控目标、政策也有所不同。2003年针对我国经济局部过热、经济运行偏紧等问题,提出全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2005年结束了实施七年的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且延续至2007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围绕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将“双稳健”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9年宏观调控目标为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配合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至今,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政策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十年来,宏观调控针对经济形势变化、目标转换不断调整、把握平衡。
“民生”分量日益提升:十年来,“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分量与地位逐年提升。2004年和2005年的报告中民生议题主要以“改善人民生活”形式出现,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该年工作开始明确提出 “统筹兼顾,关注民生”;2007年更进一步提出 “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2008年民生问题首次单独成章,政府该年工作九大任务中的第六项即为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收入、住房等问题全部被归到民生议题之下,自此“民生”问题连续以重点内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并逐渐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全面开花与重点攻坚并举的 “改革”之路:有媒体统计,“改革”一词在过去十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次最多,纵观十年政府工作报告,改革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2010年,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2012年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重点领域改革范畴,“攻坚战”期待打响。
从数字看发展无疑最具说服力。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 多美元提高到5432 美元,对外贸易总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外汇储备超过3 万亿美元……各项数据背后,离不开每年“两会”作出的正确决策部署,亦离不开十年财政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保驾护航。
六万亿:从2003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三农”支出约六万亿元。
70 亿元/28 个省/2600 多年:2004年农业税率降低使农民减轻负担70 亿元;2005年28 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 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
“九”连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九连涨,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 元到目前每月1721 元,2013年继续提高10%。
92%:国家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 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比2009年大幅提高92%。
13 亿人:全民基本医疗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 亿人。
12.5%:建立健全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2012年底达到12.5%。
4%: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经费支出超过两万亿元。
1.6 亿学生: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 亿学生。
30%: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至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
21.5 辆: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 辆,比2007年增加15.5辆。
一亿多人:2012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比2003年增加超过一亿人。
近7 成:自2008年以来取消调整近7 成国务院行政审批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