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冬兰, 张 伟, 邵 燕
负压闭合技术(vacuum-assistend closure,VAC),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和智能化控制的负压吸引装置及密闭性敷料使伤口形成密闭环境,间隙或持续的在伤口处产生负压,以达到增加组织血流,减轻组织水肿,促进伤口修复和愈合的目的[1-2]。我科根据VAC治疗原理,自行设计一种简易负压封闭吸引装置,用于治疗开胸术后的难愈切口,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发生开胸术后难愈切口13例。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9岁。临床诊断:食管癌9例,贲门癌1例,肺癌1例,胸壁肿瘤1例,巨大胸骨肿瘤1例。合并糖尿病6例,营养不良2例,低蛋白血症2例,切口感染3例。难愈切口创面最小3 cm×6 cm×3 cm,最大5 cm×30 cm×6 cm。伴有红、肿、热、痛及部分坏死组织,3例切口下有潜行间隙。采用自溶联合器械清创后,所有切口行负压封闭吸引治疗7~18 d。
告知患者及家属负压封闭吸引治疗的目的、方法、时间及配合注意事项,消除家属疑虑,取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根据患者的创面情况、耐受性,由经专业培训获得资质认定的专科护士在无菌操作下,生理盐水清洗伤口,采用自溶联合保守性锐器清创相结合的方法,清除坏死组织。原则是“有限清创、减少损伤”,以不引起疼痛和出血为目标。经过3~5 d的清创处理后,即可采用负压封闭吸引治疗。
2.2.1 用物准备 (1)负压源:利用病房现有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准备好负压表、连接管、带刻度的贮液瓶,连接好后检查整个装置是否密封完好并调试好负压。(2)多侧孔引流管:准备质地适中的透明无菌胃管1根,用无菌剪将胃管头端剪出多个侧孔,每孔间距2~2.5 cm,两侧交替进行,将无菌纱布裁剪成长条状,螺旋状包裹在多侧孔引流管外。若切口宽度≥20 cm,准备2~3根多侧孔引流管。体外用三通管连接,或在引流管远端开口,将另一根引流管头端修剪成楔状插入,用贴膜以“包饺子”式包裹链接[3]。(3)粘贴膜10 cm×15 cm的3 M贴膜数张。
2.2.2 切口处理 切口周围皮肤用聚维酮碘消毒,切口用生理盐水清洗。慎用或禁用抗菌剂或消毒剂清洗伤口。
2.2.3 放置管道及封闭切口 将已准备好的引流管放入切口内,引流管放置的方向依照负压递减的原理,创面情况越差离负压源越近。引流管的头端需触及创面或潜行顶端。如有肋骨暴露需用银离子敷料予以保护,引流管上面平铺松紧适宜的纱布填充切口,高度约平切口平面。置管成功后用3 M贴膜封闭切口,贴膜方法采用无张力贴法,注意贴膜周边部分与皮肤完全粘贴平整。引流管出口处用“系膜法”封闭,尾端与负压源连接。
2.2.4 调节负压 负压值设置为-150~-125 mmHg。根据创面渗液、颜色、量及患者耐受度调节负压。本组9例渗液较多患者初始负压值控制在-150 mmHg,待渗液减少、创面清洁、有肉芽生长时,将负压值控制在-125 mmHg。余4例渗液较少患者初始负压值即为-125 mmHg。均采取持续负压吸引模式。
2.2.5 负压吸引效能观察 有效吸引指征为接上负压数秒内贴膜及纱布即凹陷,触之变硬,且见引流管管型。观察到有漏气或阻塞情况时及时处理,若为管道或贴膜漏气随时修补。若为管道阻塞,排除管道扭曲折叠的情况下予以生理盐水抽吸冲洗,冲洗无效更换引流管。引流管每2~3 d更换1次,引流液量多时每天更换。每天更换引流瓶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更换引流瓶时应先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关闭负压源,然后更换引流瓶,调试好负压后松开血管钳,防止漏气。患者取半卧位,避免引流液逆流污染创面。一旦引流液为鲜红色,应立即停止吸引,通知医生止血处理。
经治疗患者创面均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呈粉红色颗粒,触之有弹性,易出血,创面渐渐收缩变浅。4例切口用银离子敷料换药7~12 d愈合,9例较大切口予缝合,8~15 d愈合。
开胸手术创伤大、切口长,加之合并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术后发生难愈切口的机会较多。传统方法为应用无菌干纱布换药,愈合时间漫长,疗效不佳。负压吸引技术的原理:负压通过引流管均匀分布到纱布表面,有利于创面局部微循环的改善和组织水肿消退,并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同时通过负压增强引流效果,减少细菌定植,提供一个洁净的伤口床,利于组织生长和防止感染[4]。目前我科无专用VAC治疗仪,根据VAC治疗原理,我们利用病区现有条件设计了一套简易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成功治愈13例开胸术后难愈切口患者。这一方法积极有效,简单易学,有效减少了换药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另外,护士在做好局部切口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营养支持、血糖监测等护理工作,只有全面兼顾,才会加速切口愈合。
[1] 蒋琪霞,李晓华,刘云,等.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8):29-31.
[2] 朱礼霞,蒋琪霞.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6):658-660.
[3] 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4.
[4] Venturi ML,Attinger CE,Mesbahi AN,et al.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Device:a review[J].Am J Clin Dermatol,2005,6(3):18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