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柏林 ,李文琴
(1.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工作处,湖南 岳阳 414006;2.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伦理支撑
——《劳动伦理研究》简评
彭柏林1,2,李文琴2
(1.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工作处,湖南 岳阳 414006;2.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固然需要加强有关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但更离不开劳动伦理的支撑。只有为劳动关系提供合理有效的伦理支撑,才能使和谐劳动关系得以形成和建立。正是从这一时代与现实需要出发,上海财经大学夏明月博士对劳动伦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撰写了《劳动伦理研究——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劳动伦理研究——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一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学术领域的开拓性和学术理论的创造性。加强劳动伦理的研究,既是对劳动问题研究视域的拓宽,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现实需要,但是我国传统伦理学研究很少涉足劳动领域。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因而劳动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劳动问题对进行经济学和社会学思考的同时,也开始从伦理学的视角去关注劳动问题。就研究的关注点来说,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劳动伦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劳动伦理的内涵和特征、劳动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起点、劳动者职业道德、劳动关系伦理和劳动正义等方面。尽管如此,目前学界关于劳动伦理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不足。不仅理论上缺乏对劳动伦理的整体性思考和系统研究,而且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为现实劳动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化解提供有效指导。正是从弥补学界关于劳动伦理研究之不足和构建当代中国劳动伦理之目的出发,夏明月博士对劳动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劳动伦理研究——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一书中,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了劳动伦理研究的框架,提出了诸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观点。在剖析劳动含义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本著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三重角度分析了劳动的伦理维度和劳动的道德价值。立足于劳动伦理的历史形态,本著探讨了“劳动成果的高尚与劳动者的卑微”这一劳动伦理悖论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认为只有实现了劳动与劳动者的统一、资本与劳动的和谐统一、劳动者的自利与利他的统一,劳动伦理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分析当前我国劳动者生存状况的基础上,本著旗帜鲜明地为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进行了理论论证和伦理辩护。除了对劳动伦理进行宏观研究外,本著还着重探讨了劳动者伦理和劳动关系伦理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彰显了清晰的劳动伦理的价值理念;从应用层面研究了企业劳动关系的构建,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现状,揭示了企业劳动关系矛盾突出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了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这对于劳动伦理的后续研究和当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当然,《劳动伦理研究——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正如王小锡教授所指出,一些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一些应用型研究还有待实践检验,尤其是劳动伦理的理论体系尚需继续深入探究才能逐步完善。尽管如此,该书已经开拓了当代中国劳动伦理伦理体系构建的先河,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劳动伦理观及实践策略,对推进我国劳动伦理乃至经济伦理的研究和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编校:徐保风]
2013-03-27
彭柏林(1965-),男,湖南省平江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