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滨,李壁强 ,黄 露
(1.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论信仰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李恒滨1,李壁强2,黄 露1
(1.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如大学生出现的“信仰缺失”与“信仰异化”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道德缺失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与大学生信仰教育不足有关。而信仰又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价值体系的特色维度,因此加强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为核心的信仰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生;信仰教育;核心地位
实施大学生“信仰教育”工程,是破解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信仰共同体建设,不断扩大影响面,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坚定大学生高尚的理想、信念,造就无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打造当前与未来社会民众信仰的中流砥柱,这是大学生“信仰教育”工程必须承担的任务,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心理脆弱、无法承受挫折等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遇到,甚至由此而导致的极端案例也常有报道,甚至有些社会影响恶劣。我们必须客观面对这些问题而不能否认或隐瞒,必须设法寻找根本原因,以求彻底得到解决。
一个人的信仰决定着自身的人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个人信仰,就会有相应的“使命感”,有什么样的“使命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责任意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具有崇高的个人信仰,并由此产生高尚的人生追求目标时,毫无疑问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都会比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更有作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也会更强。
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处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转型这一大环境中,这种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人们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一些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各种腐朽没落思想也一并渗入大学校园,加上部分大学生忽视中国的具体国情,贪图眼前享乐,对当今社会一些强权政治无法从理论上进行科学认识,容易被西方鼓吹的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所蒙蔽,很容易放弃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
很多调研材料显示,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问题已十分严重[1-2]。如果作为学生对学习和科研都没有足够的信念来支撑,可想而知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与挫折时,他们的反应怎能完美。信仰可以为人提供一种现实的生活目标和生活秩序,从而把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统一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个体心理健康,而且可以向人们提供生活内容本身,从而使生活充实[3]。由此,信仰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有调研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急剧上升,且医学、体育艺术类和理工类学生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所占比重更大,更容易被社会非主流思想所影响,另外,这些大学生宗教信仰者绝大多数并非由于宗族家庭的宗教传统熏陶所致,调查数据揭示更多的是为寻找心理慰藉而选择宗教[4]。与此相对,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盲目崇拜金钱和权力,有些人甚至疯狂崇拜歌星、影星、球星,还有极少数大学生由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缺乏足够认识,或是受所谓“西方民主”的蛊惑,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对党和政府抱有不满情绪。有调研数据显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比例较低,仅占到调查人数的二成多,而说不清自己的信仰或选择实用主义、宗教、权力、明星或其他信仰的占七成多[5],这在我国这样一个以马列主义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引人深思。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无疑与我们强调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存在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信仰教育,必须将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但事与愿违,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成效确实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空前加重的背景下,许多高校迫于就业压力,为了吸引生源的考虑,其关注的重心旁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重点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资格考试获得各种等级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而将“德” 让位于“才”,大大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于在形式上强调理论灌输,或偏重于一些大而空的口号,以及那些规范、守则、德育量化等琐碎的行为规范,而对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在实践上和实际教育教学中无意识的回避,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教育相脱节。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信仰教育必定会使大学生感觉空洞乏味、没有说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育成效,导致信仰教育工作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承担着实现社会正义,即让每个人都受到公正待遇的任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一技之长并懂得为人处事的人才”,即有能力的人的任务,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还强调“熔选择性、积极性、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多元化于一炉”,即以“自由”这一思想为中心的价值维度[6]。这便是伯顿·R·克拉克教授在他的高等教育规范理论中描述的三个基本价值体系:正义、能力和自由。
除高等教育基本价值观念“正义”、“能力”、“自由”之外,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把“忠诚”作为另外一个价值维度,这是永恒的概念。这一维度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颇受争议之处、也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无法明确强调之处,甚至在高校“去行政化”的浪潮面前,被无意的弱化。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高校师生、社会民众等都切身体会到了“信仰教育”缺乏的危害。但事与愿违,一方面是对高校“两课”的强调、以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却是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对于这一“矛盾”现象如此形容并不为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信仰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加强,这种感觉大家总是有的。其实这些都是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忠诚”维度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这也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特色与个性所在。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对于“忠诚”的强调也是有的:强调对母校的忠诚,强调对学科的忠诚,强调对民族的忠诚,强调对国家的忠诚——难道资本主义国家会实践反民族反国家的高等教育?既然如此,我们在追求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丢掉“忠诚”与“信仰”,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
如果让大学生将献身于“学术信仰”、“宗教信仰”和“政党信仰”三者选择其一,肯定会得到五花八门的回答。这样我们会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产生质疑。当然,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仍然是积极健康的,“在学校、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能充分认识到社会成员中虽然存在着信仰内容、层次上的差别,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具有影响力和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仰,是社会的主导信仰。因此,大多数学生乐于接受学校正面的、主渠道的教育[7]”。不过当今社会各种信仰同时并存,各种信仰都极力宣传自己(甚至一些邪教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校园渗透),力图主宰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即使是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缺失或异化,甚至导致直接的问题,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内容是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8]”。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趋同化”问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进程中出现的“教育质量”问题,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经费投入不足”、“政府管控太严”等条件,这些情况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以“人”的培养这一中心点出发展开思维,我们就会发现信仰教育的不足或缺失也是当前“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信仰教育工程的实施应该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信仰教育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入手,不断坚定理想与信念,时刻把国家和人民装在心中。有了崇高的信仰与强大的信念,学习的自身制约因素自然会解决,遇到困难挫折时也能从容面对。以后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把国家的事业、民族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并为之而奋斗,何愁没有动力。
[1] 寇爱林,王 刚.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0-12.
[2] 郑克清,常 志.“红色信仰”与信仰危机:大学生信仰教育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8,(4):26-28.
[3] 张红梅,王全宇.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教育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4] 张盼盼.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86-187.
[5] 陈新汉.从信仰的高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6.
[6]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72-283.
[7] 王红艳.大学生信仰教育是高校党校的必然使命[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3-115.
[8] 余 喜.试析大学生信仰教育机制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4):46-48.
On the Core Position of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LI Heng-bing, Li Bi-qiang, Huang Lu
(Party Committe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 Dingxi Teachers’ College, Dingxi 743000, Gansu, 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lack of “faith” and “faith alienati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he morality lack problem. These problem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insuff i ciency in belief education. And faith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t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we should carry out the faith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rengthening communist ideal and faith”.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education; core position
G41
A
1673-9272(2013)03-0129-03
2013-01-14
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编号:12JDSZ1007)。
李恒滨(1952-),男,山东平度人,兰州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的建设理论。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