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河南扶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扶沟 461300
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与氯胺酮全麻在儿童腹股沟斜疝手术中效果观察
张 明
河南扶沟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扶沟 461300
目的比较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与氯胺酮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效果,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方法将4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23例。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观察2组患儿的诱导时间、诱导期间哭闹情况、切皮时有无体动反应、术中氧饱和度下降情况及手术结束后患儿苏醒时间。结果2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术中氧饱和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时哭闹.术中体动反应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较氯胺酮对患儿心理刺激较小、安全、可控性好,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缩短,可作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
七氟烷;舒芬太尼;氯胺酮;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较成年人简单,仅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临床上多采用肌注+静注氯胺酮全身麻醉。由于氯胺酮麻醉时患儿的苏醒时间较长,在给患儿家长、手术医师及麻醉师造成沉重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麻醉的管理难度和风险性。为此,我们对23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采用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全身麻醉,并随机与采用氯胺酮全身麻醉的患儿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01—1013-01在我院接受疝囊高位结扎术的4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均为男性;年龄2~5岁,体质量7.5~19.5 kg。ASA分级I~Ⅱ级。无合并呼吸、消化和循环系统疾患。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23例。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质量、ASA分级、手术方式和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2组患儿术前禁食6~8 h,禁饮4~6 h。无需术前用药。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静注长托宁0.015mg/kg。观察组:面罩吸入高浓度(4%~7%)七氟烷至患儿对外界刺激无体动反应。手术开始前分两次静滴舒芬太尼0.2~0.3 μg/kg,维持用2%~4%浓度的七氟烷吸入,直至完成疝囊高位结扎(即手术结束前3min)停药。对照组:肌注氯胺酮5~6mg/kg。术中用微量泵泵注氯胺酮7~8mg/(kg·h)至手术结束前4~5min停用氯胺酮。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诱导时有无哭闹,切皮时有无体动反应,术中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例数及手术结束后患儿苏醒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时间、术中氧饱和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麻醉诱导时间 术中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例数
观察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时哭闹.术中体动反应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诱导时哭闹例数及术后苏醒时间
与成人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不同,小儿腹股沟斜疝仅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不需修补腹股沟管的前壁或后壁[1],因此手术较成年人简单,手术及麻醉时间短。这就要求诱导时间短、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及术后苏醒迅速。
氯胺酮是唯一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且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轻,尤其体表镇痛效果好,静脉注射常在30 s内发挥作用,约1min达峰值,术中很少有严重呼吸抑制[2],尤其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的麻醉。但氯胺酮具有肌注疼痛,单独应用麻醉深度偏浅,麻醉时不自主的肢体活动常常使其用量达到较高水平,且有明显的心血管刺激作用,苏醒缓慢,监护时间长,苏醒期精神症状较多,增加术后管理难度。
七氟烷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剂,略带有甜味,对呼吸道刺激较小,吸入感觉舒适,更易被小儿接受。七氟烷作为吸入麻醉药具有诱导及苏醒迅速,复合舒芬太尼明显提高患儿痛域,可以缩手术后的麻醉苏醒时间,提高麻醉的安全性[3]。
本组资料显示,2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和术中氧饱和度下降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苏醒时间均较短,复合舒芬太尼更能加深麻醉深度,提高患儿痛域,苏醒后哭闹躁动减少。
综上所述,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全身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较氯胺酮麻醉对患儿心理刺激较小、安全、可控性好,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缩短,较氯胺酮更具有优势。可作为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3.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5-481.
[3]徐坚,连庄泉,陈晓玲.七氟烷用于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48-249.
R614
B
1007-8991(2013)02-0085-02
(收稿 201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