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2013-01-18 00:55陈碧琼张梁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年1期
关键词:川西经济发展

陈碧琼,张梁梁

(重庆大学a.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0 引言

川西地区是以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划分为标准,主要指以甘孜、阿坝两个自治州为主的川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以下简称川西地区)。由于凉山州在经济上被划分在攀西经济区,故本研究不予考虑。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川西地区国土面积约为23.6万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48.7%。年末常住人口200.22万人,约占四川人口的2.49%,人口密度8.5人/km2。区域内人口大多数为藏族,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最大的羌族聚居区。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面,川西北高山峡谷地区结合部,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自然风光多样化,资源矿产极为丰富。但川西地区每年GDP占四川省GDP总量很少,历年都不到2%,人均GDP水平也与四川省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汶川地震发生后的3年,阿坝州经济较前一年增长分别达到45%,21%和27%,经济状况已经大大超过了震前水平。甘孜州GDP增长率也分别达到10%,19%和24%。但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居住条件恶劣等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分析研究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民族地区普遍有经济落后、贫困问题突出、财政收支困难、产业结构失衡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特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现有文献对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已经较为完善,学者们从各自角度提出相关结论建议。张锐认为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主要是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与历史遗留等方面的原因[1]。在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问题上,张熙奀认为可以调整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合理比例,突出重点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杨昌儒研究指出城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经济发展而提升人力资本也是必须的[3]。同时,丁生喜也系统回答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推力、动因和内在要求,并针对青藏高原这一特定区域的特色城镇化进程提出了可借鉴的发展思路[4]。此外,学者们还从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人力资本评估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县域经济与村寨经济结构转型等诸多角度对民族地区发展进行了论述。但专门针对川西地区的研究却相对不足,现有文献将视角主要集中于川西地区生态对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滞后影响等方面。除了普遍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分析,学者们还因地制宜提出针对川西地区的政策方案。李锦回顾了川西地区私营经济发展的路径,指出个体私营经济是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5]。廖承红在分析川西地区区位熵后,将主导产业锁定在畜牧业、重工业、建筑业和商业,各县域应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一种或几种产业[6]。贾秀兰认为成都经济区与川西经济区在经济发展中各有比较优势,实现兼容协调发展是未来的趋势[7]。邓丽在汶川地震后将目光聚焦于如何恢复重建与推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须得仔细分析区域内的机遇和挑战,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在汶川地震后尽快实现重建和对重建中出现新问题的评估也是值得思考的。

1 制约因素

1.1 区位因素

川西地区大多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加之位于祖国大西南,使其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缺乏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区内海拔一般在4 000~5 000 m,高山林立,地势差异大。同时川西地区地质运动活跃,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就是发生在最近也是最严重的一次自然地质灾害。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该地区交通状况与信息传递十分落后。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甘孜州公路密度为16.8 km/100 km2,阿坝州公路密度 为 14.8 km/100 km2,均 与 四 川 省 平 均 水 平58.4 km/100 km2相差甚远。公路等级较低,对外运输通道少,交通运输体系不健全,服务经济能力弱,对公路周边节点带动力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川西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另外,就邮电收入一项而言,2011年四川省邮电业务总量为606.7亿元,而甘孜、阿坝两州分别仅为5.97和5.71亿元,占其中不到2%。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应该说都和区位因素有很大关联。

1.2 投资和贷款拉动力不足

资金的投入将增加区域产出水平,加快区域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更是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条件。但由表1可以看出,川西地区投资和贷款总量占四川省的比例很小。从单个地区分析,2008年地震后国家对阿坝州大量投资,一度拉动了2009年投资量的跳跃性增长。但这种爆炸式的资金投入是否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和需求结构却不敢保证。同时因基础设施建造周期及投资饱和度等原因,此后两年阿坝州投资增量严重缩水,增长率均未达到5%。另外,2009年投资和贷款增量都低于全省水平的甘孜州在此后两年超过了四川省的水平。但这一好消息并不能掩盖川西地区投资与贷款拉动能力不足这一缺陷。用纳克斯恶性循环理论来说,就可能出现如下“贫困陷阱”(图1)。

表1 震后固定资产投资与各项贷款余额的比较Tab.1 The contrast of fixed investment and load balance after the earthquake

图1 川西地区“贫困陷阱”传导图Fig.1 The conduction figure of“poverty trap”in Western Sichuan

投资和贷款不足会严重阻碍资本的合理流动,出现资金不合时宜的富集和缺乏,使最需要投入的川西地区得不到原始的启动资本,影响当地的经济活力。更为严重的是会使经济增长缺乏持久的后劲,对当地薄弱的工业基础带来更大打击。企业缺少了投资和贷款,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开工率,降低当地就业率和国民收入。民众生活贫困,会降低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储蓄水平;由于同样对当地经济的悲观预期,金融机构也会停止向当地注资,这就形成一个无法摆脱的“陷阱”。为了避免上图所示的循环,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量的拉动力度,进而从源头打破“贫困陷阱”[10],实现地区脱贫致富。

1.3 内需拉动乏力

消费的增加一方面直接作用于GDP,对川西这样广大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农村地区效果尤其明显;另一方面还能间接拉动投资和生产,通过总需求增加刺激总供给增加。同时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经济稳定性方面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阿坝州2008年地震后的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政策效应,这里选取受地震影响较小的甘孜州为例。近几年甘孜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比长期稳定在7∶3左右。企业和居民更倾向于将流动资金存到银行而非参与投资和消费。在GDP基数不大的前提下,我们可从存款对经济增长这个侧面考虑。一般而言当存贷比到一定高度(如甘孜州每年都在70%左右)后,经济增长反而会随储蓄增加而减少。这主要是过多的储蓄抑制了消费,使用于居民消费的资金比例过少,经过一系列传导机制最终制约国民收入增加,甘孜州的情况正好说明了这点。

1.4 人力资本竞争力低

川西地区地处祖国西部纵深,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上有别于中原文化。当地民众对教义的信奉甚至超越了对法律的遵从,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不肯轻易改造自然和传统制度,接受现代科学的程度不足。他们以群居为主,各家守土的观念也强于汉族人,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独特的生活习性和饮食文化给少数民族同胞的工作都或多或少带来了阻碍。其次,当地还存在科学教育投入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等特征。根据最新的《四川省统计年鉴》计算可得川西地区2010年R&D投入经费仅1 544万元,不到全省总量的0.1%,占当地GDP总量同样不到0.1%,远低于全省1.57%的平均水平。这也反映了川西地区科技水平落后、科技与产业结合不深入等现状。不仅是涉及高科技产业的R&D,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了基础教育上。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川西地区中专以上毕业生人数、中专专任教师数与学校数等衡量基础教育水平的指标在数量上分别只是全省总量的0.7%,1.1%与1.8%。而卫生机构数和相关人员数也只有全省总量的5.2%和2.8%。以上数据说明川西境内人烟稀少,所需教育和卫生总量不大,体现出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低,身体素质与劳动技能不高,GDP质量差。

1.5 城镇化水平低

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12》数据记录,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1.8%,人口密度为166人/km2。而甘孜、阿坝两州城镇化率分别为22.4%和31.7%,人口密度分别为7人/km2和11人/km2。从数据中可清楚地看出川西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人口相对分散。这带来了如下弊端:(1)科学文化传播不顺畅,先进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周期拉长,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受阻,无法迅速形成规模效益;(2)区域内管理协调能力差,城镇公共设施利用率低,获取服务的成本增加,导致投资环境恶化和辐射带动能力有限;(3)农村劳动力效率低会引发收入差距拉大和区域就业畸形等不稳定因素。

1.6 三大产业结构因素

甘孜、阿坝两个自治州与全省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各自GDP的比重见表2。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川西地区与四川省相比,第一、三产业占GDP比重大而第二产业占比重小的特征。第三产业占比重大说明川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有学者研究证明,川西地区适合发展旅游的中等及其以上适宜区占其国土面积一半以上[11]。但第一产业占比重大、第二产业占比重小的事实也反映出了川西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非旅游风景区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的农耕水平,没能迎合科技和时代的进步。从三大产业增量的角度看,在全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占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占比持平的背景下,川西地区三大产业占GDP增加值只在小幅振动,几年来保持大致均衡态势。

表2 2004—2011年两州与四川省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百分比的比较 %Tab.2 The contrast between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two counties with the proportion of GDP to the three main industries added value during 2004—2011

就三大产业就业人数而言,川西地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加权均值分别比四川省均值高了24.7,-18.2,-6.5。区域内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农业,而具有高附加值和较长产业链的二、三产业却远未达到四川省水平。根据钱纳里结构偏离度的概念:Si=Yi/Li-1。其中:Yi表示第i产业GDP构成百分比;Li表示第i产业就业结构百分比。除了阿坝州S3=0.32较为平衡外,其他数据都严重偏离了最优,造成了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双重浪费。

同时我们注意到川西地区产业内部和产业间专业化整合度低,产品同构化严重,没有完全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上的优势。特色产业关联度不高,伴随着产业链延伸不足,辐射能力差。矿产、水电、畜牧等优势行业未形成规模经济。可以断定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是川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便是其中一个突破口。

2 发展经济的对策

2.1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从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积极的配合。在信息手段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在克服市场经济中的盲目成分和对地方经济进行宏观指导方面作用更为显著[12]。这包括对不发达地区提供投资补助、对人员提供就业补助、提供贷款优惠与培育区域资本市场等手段。由于川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为协调各方利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地方稳定,要求政府必须进行精细的规划。对区域内一切要素合理调控,为实现最佳目标而协调运行。针对川西地区特殊的情况,政府的着力点应注重以下方面。

2.1.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投资环境铺垫。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不便导致川西地区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成本上升。优势产品运不出去、外界投资与高新技术引进不来是川西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的建设。这样既方便了相对稀缺资源的交换,加快向市场化的转变,又培养了交通沿线聚集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有利于人文旅游和绿色食品业的发展。

2.1.2 促进资金融通,刺激内需增长。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川西这样自身竞争力不足的地区,引资方面相比其他地区处于劣势,这时政府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地政府可以从引导投资方向着手,重点抓有发展潜力、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项目,有侧重地利用有限资金,做好交通、电力、劳动力供给等企业投资所需的相关配套工作。健全法律法规,树立和谐开放的政府形象,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让企业切实感到有利可图。另外,当地政府在强调投资拉动的同时还应考虑内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1)改变当地人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过度勤俭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扫除刺激消费的观念障碍;(2)通过提高收入和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消费结构转变,这里应特别重视服务业对消费的拉动作用;(3)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提升福利待遇,免除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政府可通过家电下乡、村村通、职业培训等政策的推行,为当地居民创造出消费的平台。鉴于当地人民的收入和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改善住房条件和促进文娱活动也是潜在的消费热点,在政府适当的政策刺激下,拉动内需的能力同样不容小视。

2.1.3 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如果把用于外部环境改善的投资看成影响现在福利的手段,那么对人力资本投资则主要影响未来货币收入与消费投资,其意义较之前者更加深远[13]。川西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教育和科研投入不足、水平低下是重要原因。只有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使人口的资本存量提高,才真正有利于经济的起飞,已成为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14]。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育和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对经济的推动能力,加大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促进科技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不仅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还能改变当地传承下来的落后观念和生活习性,使人员加速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同时着手培养和引进熟悉当地风土民情和市场经营规律的企业家。只有人力资本提高,经济的发展才有基础和动力。

2.1.4 抓住震后发展的历史机遇。5.12汶川地震虽然给川西地区许多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但2009年灾区迅速恢复过来并在很多方面有重大飞跃。重建过程中巨大的需求不仅促进了建材、水泥、医药等行业发展,也自发淘汰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促进资源集约化利用。当地政府应在重建中起到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合理分配国家财政预算,提高二、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借助东中部发达省市对口援建的机会,多多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争取在灾后数年内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与核心竞争力,避免低水平、无效率的重复建设。与东中部地区建立互惠互助的协作关系,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的经济发展模式。

2.2 促进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

佩鲁增长极理论认为不发达地区在资金有限、市场不完全、劳动力素质低和投资需求量大等情况下,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配置为数不多的具有较大地区乘数作用的区域增长极,发挥增长极对相关产业的乘数作用与周边地区的扩散机制,进而带动整个区域总体发展。由于川西地区在人口密度、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客观限制,决定了它促进城镇化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合理性。积极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将其作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引导生产要素向中心几个大县城集聚和重组,然后再向周边广阔的农村地区辐射。具体的途径有:(1)消除城镇化进程中的限制。利用西部大开发以来的政策倾斜,克服川西地区在地理位置、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劣势。(2)大力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给农民更多进县城务工的机会,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3)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非最基本的开采挖掘。依托资源优势,带给川西地区更多的企业投资开厂和就业机会。(4)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一般而言,城镇化水平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相关,城镇化水平与第一产业负相关,与第二、三产业正相关。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令人欣喜的是川西地区近几年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并且建成了成阿工业园、康东工业园等颇具效益和产出规模的特色园区。此外,县域间要不断促进联合和纵深发展,切勿为了争夺市场和投资而恶性竞争,使区域利益外流。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区域现代化发展。

2.3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促进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适当的比例,保持各产业协调发展,并使产业结构跟上技术革新与需求结构的变化[14]。虽然川西地区近几年三大产业产值均有较大提升,特别是震后发展尤其迅速,但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并未根本变化。纵然当地政府也提出了类似“工业强州”、“旅游兴州”的口号,但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因素和当地农牧民固守田园的观念,使大量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以上战略执行起来有相当难度。历史告诫我们任何生产关系都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急于求成必会带来负面结果。当前首要任务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和人文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2.3.1 在第一产业中,应重点发展林业、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川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面,横断山脉在境内占据广大地域,是我国三大林区和五大牧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为该地区国土面积的32.1%。决定了川西发展畜牧和林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可避免在高原与丘陵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可结合畜牧业带动肉奶加工业,结合林业发展中药业与绿色食品业。在此过程中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促发展、再反作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规模化生态资源基地,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同时还应重视传统种植业的产业化问题,强化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2.3.2 在第二产业中,矿产与能源开发是一个突破口。川西地区矿产资源具有总量大、种类繁多、矿产储备地表化、开采难度低、矿石品位高等优良特性,这就奠定了川西地区在我国矿产版图中的地位。利用矿产优势,借鉴“攀枝花模式”,以原材料开采、运输、炼制等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组合与优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配之以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另一个攀枝花也是有可能的。其次,由于境内高山林立,是许多大江的发源地,水流量充沛,水势落差大,水能蕴藏量达5 600多万kW。结合国家“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战略规划,川西地区可发挥经济互补性优势,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准备。这样既避免与东中部已经成熟的产业正面竞争,又避免产业内同构化,开拓四川乃至国内市场,创建自己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品牌地位。发展矿产和能源业既能壮大自身经济,又促进了全国可持续性发展。

2.3.3 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是毫无争议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川西境内既有九寨沟、黄龙、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贡嘎山等世界知名的自然景区,又可以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发展人文旅游,如卓克基土司官寨、象征长征精神的泸定桥景点、富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乐等。将川西地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交融一体,共同形成多姿多彩的西部山地风光,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和优势[15]。服务业发展需以国民收入为支撑,川西地区民众大多不富裕,故旅游业这种直接利用区域外资金增加自身国民收入的方式就更有优势了。结合川西地区自身状况,发展旅游业有以下好处:(1)弘扬了我国优秀文化,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2)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和就业率,发挥其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3)拉动内需迅速增长,同时调整产业比重,带动其他行业协调发展;(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区周边城镇化。但川西旅游业普遍存在可入性差、线路单一、旅游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管理保护意识不足等缺陷。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民众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旅游线路和产品,将自然与人文旅游整合起来。同时还可通过构建旅途联合体,增加旅客消费的可能与层次。

3 结论

作为四川五大经济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地区拥有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减小贫富差距、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意义重大。对于该地区长期处于贫困阶段的现实,本研究从区位、投资贷款力度、人力资源水平与产业结构等限制因素分析出发,提出了解决各因素的可行方案。相信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民众齐心协力图发展,同时结合国家政策的倾斜,实现川西又好又快发展必定指日可待。

[1]张锐,张宝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分析[J].前沿,2011,33(7):156-161.

[2]张熙奀.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25(6):52-54.

[3]杨昌儒.加快城镇化建设,着手推动少数民族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5):94-99.

[4]丁生喜,王晓鹏.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65-69.

[5]李锦,益希汪秋.四川藏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研究[J].民族研究,1999,21(6):39-49.

[6]廖承红,鄢杰.四川藏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模式与培育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2):31-33.

[7]贾秀兰,魏新春,陈颜,等.成都与四川藏区经济发展兼容性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171-175.

[8]邓丽,邓玲.推进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5):125-128.

[9]叶静怡,刘逸.欠发达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福利效果分析——来自云南省彝良县的调查数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1(2):51-56.

[10]周秋文,方海川,苏维词.基于GIS和神经网络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J].资源科学,2010,32(12):2384-2390.

[11]王谋,李勇.论政府在川西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J].社会主义研究,2003,26(1):81-82.

[12]峻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与人力资本投资[J].青海民族研究,2004,15(2):1-7.

[13]许改玲.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新思路[J].经济体制改革,2007,25(6):136-139.

[14]刘志迎.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2-175.

[15]王瑛,李波.川西山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设计[J].生态经济,2004,20(11):105-109.

猜你喜欢
川西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岁月尽川西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