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功能重构: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

2013-03-27 11:53郑文俊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年1期
关键词:景观旅游

郑文俊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1 乡村景观释义

“乡村”概念具有多重定义,如从农业、农民、农村视角进行职业定义,从乡村土地的粗放利用形式视角进行生态定义,从乡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视角进行社会-文化定义[1]。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乡村的生态功能、经济潜力与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乡村具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2],代表着一种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尽管不同学科对其含义理解的角度和深度有差异,但一致认为乡村是“非城市化区域”,是城市外的人类聚居地区,不包括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较少的荒野和无人区[3]。

“景观”的含义可以从美学、地理学[4]、生态学[5]和社会学角度进行多学科解读[6],目前正趋于融合统一。较典型的定义为: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7]。景观是视觉审美的对象、是生活栖息地、是系统、是符号[8]。欧洲景观条约(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认为景观由自然与人文两种因素构成[9],并被居民和参观者有效感知。

“乡村”与“景观”定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乡村景观”也可以从生态学、地理学和旅游学角度进行多重界定。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印迹,是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的镶嵌体,是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乡村山水、田园等自然、半自然景观与居民社会活动共同构成乡村景观[10]。归纳起来,乡村景观是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11]、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12]。

2 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价值认知

2.1 旅游新农村与“ 新桃源”陷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模式多样,成绩斐然[13-14],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生产发展,提高了农村社会道德风尚,改善了农村社会环境,繁荣了乡村旅游经济。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阡陌交通的“桃花源”美景是中国农业时代的理想农村;如火如荼的旅游新农村建设稍有不慎却将落入“新桃源”的陷阱之中[15]。

成千上万名来自城市的规划师带着所谓的“美丽蓝图”奔向乡村,成千上万个传统乡村聚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同质化、表象化、简单化、单一化、片面化倾向严重。有些地方求新求洋、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外地新农村建设模式,造成乡土特色的丧失;有些地方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把主要精力、财力和人力放在村容村貌改造和环境卫生治理上;有些地方开展大规模村落整治,进行河道渠化、拦河筑坝以及其他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系统和传统乡村风貌格局。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乡村与城镇同质化导致了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的破损,草根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遭到破坏。这可能给5 000 a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16]。建设现代农民新村,或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保留乡村意境,还是城镇意境[17]?这一辩题的正确解答对旅游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旅游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桃源”陷阱将威胁到乡村景观的地方性和乡村性,在旅游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景观应引起关注,乡村景观价值也需要重新正确认知。

2.2 乡村旅游发展与景观无序开发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乡村旅游的诞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以其良好的环境和休闲的氛围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776家,涵盖农林牧副渔等多种业态,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目前,全国有8.5万个乡村开展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2 600万人,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2 160亿元[18]。

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易导致乡村景观的无序化、城市化与商业化倾向。乡村景观无序化表现为乡村旅游地建筑风貌、旅游设施及标识系统的杂乱和不协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传统水乡古镇景观的城市化倾向,古镇开放空间利用方式逐渐朝城市公园化和广场化方向演化,古镇生活变得日渐浮躁与喧嚣嘈杂,古镇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9]。乡村旅游地过度商业化开发造成传统建筑形式、礼仪、语言、节庆、服饰、信仰以及民间艺术的消亡和改变,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呈现出边缘化、破碎化和孤岛化特征[20],商业化倾向对乡土文化景观产生巨大冲击,如沿街的生活门面转化为旅游商铺,历史城镇失去传统的生活特性[21],乡土景观特色濒临消逝的危险境地。因此,在热火朝天的乡村旅游大潮中冷静开发、坚持乡土文化景观特色、不丢传统乡土价值十分关键。

2.3 农业遗产与村落景观价值认知

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传统价值,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由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农业文化和技术遗产正面临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开发旅游是实现对其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22],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23]。2002 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截止至2012年底,已确立1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试点(包括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及“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和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并将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和系统。2012年3月,农业部发文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并提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具有历史悠久性、景观脆弱性和特殊性特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有助于其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与文化价值的提升[24-25]。

古村落景观一直以传承悠久历史文化“基因”而被人们关注,但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古村落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2007年12月23日通过的《中国景观村落保护公约》为保护具有普遍价值的“中国景观村落”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长效的社会化机制,全国范围内的景观村落和村落景观评审活动也同时启动,并已连续运行3届。2008年10月26日通过的《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简称《贵阳建议》)则试图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策略。近年来,国内学者就村落景观的环境营造、空间保护与开发策略也展开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重新认知农业文化遗产和村落景观的独特价值十分必要。

3 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功能重构

3.1 乡村景观美学功能及实现

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首先具有视觉美学功能。乡村是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和异族的风情画[26],蜿蜒的山体、阡陌的农田、果木桑麻、牛畜成群、牧童欢歌都会使人收获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我们可以用景观要素、符号美学和形式美学原则来描述分析乡村景观美学特质,也可以通过分辨景观关键因素来定量判别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地貌、植被、水体、结构(色彩、质地、形式等)是构成乡村景观美学功能的4个景观要素。研究发现,具有变化的山地、较大的植被覆盖和水域面积、较强的色彩对比度及较好保护的人文景观的乡村景观质量更优[27]。还可以基于物理心理学方法,用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为标准建立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与预测模型[28-29]。大多数文献利用研究区域照片进行乡村景观美景度(SBE)测评[30-31],Elke[32]以 Flanders地区为例、Yoji[33]以日本某处梯田景观为例展开研究,提出应重视乡村景观的自然性、开放性、多样性和维护性特点。还有学者通过场景可视化技术处理生成不同景观空间特征梯度和不同农业生产模式景观图像,运用参与式评估法获取乡村景观美学偏好信息[34]。

3.2 乡村景观游憩功能与感知

乡村是人类旅游活动的重要空间。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的载体,也是游憩功能实现的主体。乡村意象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它在乡村景观游憩功能实现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意象是人们在景观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景观意境图式(Mental-Map)[35],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运用“旅游意象图”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设想[36]。鲜明的乡村意象构筑起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基于文脉属性、地脉属性及功能属性构建意象三维耦合结构,有利于提升古镇景观意象质量和水平[37];运用景观基因理论能有效识别和区划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特征,有利于景观游憩功能的差异化表达[38];通过搜集公众媒介信息(照片)可以探知游客对江南水乡景观游憩空间的理解[39];研究表明江南水乡意象标志为祠堂、大树、流水与桥、屋顶与山墙[40]。上述意象能有效促成乡村景观游憩功能的实现。

由于年龄、文化程度、成长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个体对于乡村景观游憩空间存在偏好与感知差异[41]。研究发现,乡村景观感知受到个体拥有的土地管理知识、个体与土地的关系、景观类型等多方面的影响[42]。社区居民在乡村景观变化感知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时滞性[43]和较强的物质稳定性[44],他们对快速变化的文化景观感知不强烈,对森林游憩空间的变化感知也非常微弱。通过研究游客对古村落地域文化景观、建筑景观的感知差异,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加强乡村景观游憩质量建设,从而提升游客忠诚度[45]。也可以从城市居民的感知视角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并据此提出提升乡村景观游憩功能的对策与建议[46]。

3.3 乡村景观综合功能与管理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开始重视乡村景观管理(如美国土壤保护局的VRM管理系统),捷克、德国、波兰、荷兰等国也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本国特色的乡村景观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如LANDEP景观生态规划系统)。Onate[47]从生物环境质量、社会环境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3个方面构建欧洲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Gulinck[48]从文化持续性、土地适宜性、生产潜力、生态恢复力、自然恢复潜力、破碎度、物种丰富度等方面进行Madrid地区乡村景观功能评价与管理;Sung[49]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并结合GIS技术对韩国山区景观功能进行评价与预测;Shan[50]系统评估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加快了国内乡村景观领域的研究热度。研究认为乡村景观拥有城市地域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美学功能[51],可以从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和敏感度等方面进行景观功能评价和管理[52],从美景度、乡村性、可达性、环境友好度、感知度等方面进行乡村景观吸引力评价与管理[53]。另外,人类不合理的高强度开发建设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景观环境质量[54],应加强有效管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集景观环境数据资料,能进行区域农业生态景观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研究[55]以及乡村景观综合功能评价[56],也可以用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和生态知识对极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进行适应和管理[57]。

4 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开发策略

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乡村旅游的遍地开花,使乡村景观和乡土文化遗产价值得到重新认知,使乡村景观的美学游憩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居民去乡村观光休闲主要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文化,感受淳朴的乡情乡味,同时也能逃避都市喧嚣、摆脱都市疏离感、寻找满足感和踏实感。具有核心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必须满足游客的两项基本需求,一是“好玩”(fun)和放松,二是寻求“真实性”的乡村体验[26]。

以上基于乡村旅游者动机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乡村景观开发,从而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开发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强化乡村景观的可辨性。旅游新农村建设不可一味模仿城市[58],应通过强化古树、农田、民居、炊烟等乡村景观识别性标志来增强景观可辨性[59],发挥其乡土美学功能。二是保持乡村景观的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60],通过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有助于乡村聚落建筑、民风民俗、农耕文化和传统生活形态的保存,使公众能感受到乡村风土风貌的原真形象[61]。三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加强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文化产业融合[62],通过农事采摘、农业劳作、民俗体验等游憩活动促进乡村景观的深度开发[63]。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370.

[2]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85-90.

[3]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3.

[4]Thomas M F.Landscape Sensitivity in Time and Space:An Introduction[J].Catena,2001,42(2):83-98.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6.

[6]Antrop M.Background Concepts for Integrated Landscape Analysi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77(1-2):17-28.

[7]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17(4):356-364.

[8]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9]肖笃宁,曹宇.欧洲景观条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0,19(6):75.

[10]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49(2):117-127.

[11]孙艺惠,陈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90-96.

[12]谢花林.乡村景观功能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9):1988-1993.

[13]冯德显,梁少民.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动力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33-36.

[14]翁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1(2):93-96.

[15]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N].科学时报,2006-03-29(04).

[16]俞孔坚.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17]杨振之.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N].中国旅游报,2006-10-11(11).

[18]俞俭,黎昌政.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营业收入逾2000亿[EB/OL].(2012-10-27)[2012-12-2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27/c_113518134.htm.

[19]王云才.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00-703.

[20]王云才.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4):525-534.

[21]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22]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23]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1-5.

[24]罗康隆,杨庭硕.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6):1025-1031.

[25]孙业红,闵庆文,钟林生,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20-125.

[26]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样本”[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4):2-6.

[27]Arriaza M,Canas J F.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Rural Landscap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9(3):115-125.

[28]Daniel T C.Whither Scenic Beauty?Visual Landscape Quality Assessment in the 21st Centur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4(1):267-281.

[29]Peter H.Landscape Aesthetics:Assessing the General Publics’Preferences towards Rural Landscap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2(1):161-169.

[30]Hands D E,Brown R D.Enhancing Visual Preference of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Sit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8(1):57-70.

[31]Clay G R,Smidt R K.Assessing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Descriptor Variables Used in Scenic Highway Analysi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6(4):239-255.

[32]Elke R,Frank N,Hubert G.Perception of Rural Landscapes in Flanders:Looking beyond Aesthetic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2(4):159-174.

[33]Yoji N,Richard Chenoweth.Differences in Rural Landscape Perceptions and Preferences between Farmers and Naturalis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8,28(3):250-267.

[34]张晓彤,宇振荣,王晓军,等.场景可视化在乡村景观评价 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10,30(7):1699-1705.

[35]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9(1):55-58.

[36]徐美,刘春腊,陈建设,等.旅游意象图: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景区规划新设想[J].旅游学刊,2012,27(5):21-27.

[37]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38]Purcell T.Why Do Preferences Differ between Scene Type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1,33(1):93-106.

[39]Brush R,Richard E.Group Diferences in the Enjoy Ability of Driving Through Rural Landscap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7(1):39-45.

[40]Robert L R.Preseruing Rural Character in New England:Local Resident’Perceptions of Alternativ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61(1):19-35.

[41]周永博,沙润,余子萍.旅游目的地意象三维耦合结构——基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0-1596.

[42]Janes F.Stability of Landscape Perceptions in the Face of Landscape Chang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7(3):109-113.

[43]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12):1496-1506.

[44]李文兵.古村落游客忠诚模型研究——基于游客感知价值及其维度视角[J].地理研究,2011,30(1):37-48.

[45]王艳,张捷,史春云.基于公众媒介信息的水乡古镇景观意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9):1-8.

[46]万绪才,丁敏,张钟方,等.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102-105.

[47]Onate J J.Agro-environmental Schemes and the Europe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The Role of Indicators as Valuing Tools for Evolution[J].Landscape Ecology,2000,15(6):271-280.

[48]Gulinck H.A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Landscap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Land Cover Data,with An Application in the Madrid Region(Spai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6):257-270.

[49]Sung D G.Scenic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for Urban Design Purpose Using GIS and AN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6(1):75-85.

[50]Shan M,Scott M S.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Rural Landscapes Using Agricultural Land Pri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1):1649-1659.

[51]刘自强,李静,鲁奇.乡村空间地域系统的功能多元化与新农村发展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32-536.

[52]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79.

[53]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54]Paul M,Alan C,Thomas M.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Rural Building on Habitat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1(3):262-268.

[55]唐婷,李超,吕坤,等.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异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3):272-276.

[56]Isabel P,Mario C,Andre R S.An Evaluation of Changes in A Mountainous Rural Landscape of Northeast Portugal Using Remotely Sensed Dat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1(3):253-261.

[57]梁诸英,陈恩虎.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护与生态农业——以皖江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6):1077-1081.

[58]陈茹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经济,2011(12):19-20.

[59]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14-18.

[60]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3):616-624.

[61]李飞.基于乡村文化景观二元属性的保护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85-88.

[62]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4):9-11.

[63]阮北平.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机遇与策略[J].农村经济,2010(10):60-62.

猜你喜欢
景观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小A去旅游
旅游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再看三峡景观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