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坤,申玉铭,张 旺,2,曾春水
(1.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2.湖南工业大学 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湖南 株洲412007)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1],该方法可以分析产业在区域空间中的联系和作用。回顾已有文献发现,对产业关联研究大多都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主要研究可归为三类:1)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关联的研究。刘瑞祥等研究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关联特征[2],胡华杰对我国产业关联效果进行实证分析[3],简钟丹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4],彭连清分析了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5]。2)对省域产业关联及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刘琪分析了山西省的产业关联特征[6],孔刘柳等分析了浙江省产业结构[7],黄桂田等以哈尔滨为例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区域主导产业选择[8],韩斌对四川省38个部门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进而确定四川省的主导产业[9],白永平等构建列昂惕夫梯度场模型,对甘肃省产业关联度进行分析[10]。3)对特定产业的产业关联研究。申玉铭等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11],曹毅等分析了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12],梁晶晶等分析了制造业对生产性产出增长的作用效果[13],纪流河等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14],田家林等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15],李启平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互动发展[16],张瑾等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17]。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产业关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对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对河南省产业关联的研究有:朱选功利用1997,2002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对河南省六大经济部门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18];汤晓莉等构建了波及能力指数和感应能力指数,利用这两个指数及1987—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河南产业关联变化的趋势[19]。但他们仅对河南省自身的产业关联进行研究,并未把河南放入全国视野来考察河南省产业关联效应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另外,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对这两大部门进行产业关联研究,了解目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对于河南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2007年全国和河南省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采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河南省的产业关联并重点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并和全国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认识河南省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及其影响,较全面地反映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参考。
基础数据来源于《200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基本流量表,其中第一产业1个部门,第二产业25个部门,第三产业16个部门。
投入产出法是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于1936年首次提出的,主要运用投入产出表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20]。完整的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中间投入和增加值4个部分。通过Leontief逆矩阵,可以计算某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从而来反映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和该产业的生产活动受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21]。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指标如下。
1)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为:
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当Fj<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2)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平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Ei计算公式为:
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3)中间投入率(ki):指国民经济中第j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中间投入 +增加值)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4)中间需求率(hi):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中间使用)与第i产业产品的总需求量(中间需求量 +最终需求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2.1.1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推动大于需求拉动,农业、采掘业及制造业需求拉动作用强。从表1的影响力系数上看,河南省农业、采掘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表明这些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较强的辐射力,但农业的影响力系数还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采掘业是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表明河南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低于全国水平,这些行业总体上的辐射力不及全国水平。从感应度系数上看,河南省农业、采掘业及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农业的感应度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表明农业、采掘业及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受其他行业制约力较强,尤其是农业受其他行业需求作用影响十分明显,深刻体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其他部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农业的影响力较弱,在经济快速增长时,这些部门受到社会需求的压力最大,往往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装备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表明其后向关联能力较弱(表1)。
表1 三次产业内部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Tab.1 Impact coefficient and induction coefficient of three industries’internal sectors
2.1.2 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集中在服务业,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集中在装备制造和绝大数服务业。从表2看出,第二产业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外,其他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表明第二产业对河南经济的推动作用仍然大于农业和服务业。河南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尤其在经济急剧扩张时期,更容易成为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的主动因[10]。第二产业内部的感应度系数高于社会平均值的两倍以上的是贯穿农业上游和下游的化学工业(主要是化肥农药)和食品加工及烟草加工业以及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类行业的发展受其他行业需求的影响较大。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是装备制造业的6个部门及绝大多数服务业部门,表明这类行业的发展受其他行业需求的制约力较弱。从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落后于制造业,也意味着河南省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与之紧密相关的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同样落后。
表2 4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Tab.2 Impact coefficient and indu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forty-two sectors
2.1.3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及公共服务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较弱。通过交叉关联分析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社会平均值1为界限,将42个部门划分为“强辐射力、强制约力”、“强辐射力、弱制约力”、“弱辐射力、强制约力”、“弱辐射力、弱制约力”(表3)。煤炭产业和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及轻工业及化学工业属于辐射力、制约力都较强的部门,这类部门也是河南省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前向、后向关联能力都较强;装备制造业的辐射力较强、制约力较弱,表明这类行业前向关联强而后向关联较弱,和全国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应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其发展;而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尽管其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弱,但后向关联能力较强,这类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政策倾斜来扶持其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等这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及公共服务业的前向、后向关联都比较弱,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高度重视这些行业的发展。
表3 42部门交叉关联分析Tab.3 Cross-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forty-two sectors
2.2.1 农业、采掘业及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率低于全国水平,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通过分析三次产业内部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及中间需求率(表4)发现,农业、采掘业、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率低于全国水平,尤其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低于全国近20和40个百分点,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分别低于全国近6和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河南产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农业、采掘业的中间投入率较高,这类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附加值较低,但带动能力较强。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高于全国6.61个百分点,达到55.09%,表明河南的服务业更多地是为生产服务,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表4)。
表4 三次产业内部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及中间需求率 %Tab.4 Intermediate input rate and intermediate demand of three industries
2.2.2 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普遍低于全国水平(表5)。由表5可以看出,除综合技术服务业外,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均低于全国水平。通过对中间投入率含义的理解,可以看出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除综合技术服务业外,其增加值率均低于全国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特征,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则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征。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需求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这三种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分别达到 85.98%,90.69%,98.70%,分别高于全国近11,5,47个百分点,表明这些产业作为中间产品的性质十分突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的中间需求率分别低于全国水平近25,13,24,3个百分点,表明河南的这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还有很大差距。
表5 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及中间需求率 %Tab.5 Intermediate input rate and intermediate demand of producer services
生产性服务业指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22],在深化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23]。本研究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邮政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了分析方便将其简单归并: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归并交通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归并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归并科技服务业。
2.3.1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服务,农业、装备制造业及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低于全国水平(表6)。第一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达到67.44%,高于全国近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掘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而装备制造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却低于全国水平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和全国相比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投入到轻工制造业;河南作为粮食第一大省,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却仅为全国的1/2,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也低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这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农业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农副产品深加工不够,农业流通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表6 三次产业及内部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 %Tab.6 Proportion of intermediate demand for producer services by three industries
2.3.2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传统行业,对高端行业的中间需求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表7)。河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如交通物流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中间需求比重达到86%以上,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近30个百分点,而对高端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科技服务业等的中间需求比重相当低,与全国相比,分别低3.95,11.93,8.52,2.89 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河南制造业生产过程对中间投入服务的需求层次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是制约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表7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中间需求比重 %Tab.7 Proportion of intermediate demand for producer services b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了河南省的产业关联并和全国进行了比较,并重点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情况,结合河南省具体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和全国相比,河南农业的辐射力和制约力都比较突出,同时,河南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应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保障农业的增产增效,切实保障农民增收;重视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顺畅流通,推动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转型,加快河南由“国人粮仓”向“世界餐桌”转变。
2)和全国相比,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加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及巨大的需求市场,延伸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链,将资源优势向制造业优势转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3)和全国相比,服务业表现出更多的是为生产服务;由于经济水平落后,生活性服务业需求不足;装备制造业是河南省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全国相比,河南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层次偏低;而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相当低。
本研究仅运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河南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并与全国进行比较。囿于投入产出表5年统计更新一次,时间跨度较大,本研究仅反映了河南产业关联的静态特征。将统计年鉴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数据、经济普查数据结合起来研究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2]刘瑞翔,姜彩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分析——基于1997—2007可比价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0(5):17-26.
[3]胡华杰.中国产业关联效果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6):57-60.
[4]简钟丹,郝晓辉.从产业关联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J].统计与决策,2005(4):79-81.
[5]彭连清.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4):62-68.
[6]刘琪.山西省产业关联特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120-122.
[7]孔刘柳,谢乔昕.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7):61-66.
[8]黄桂田,齐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产业关联度视角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J].学习与探索,2010(6):122-126.
[9]韩斌.四川省38个部门产业关联分析研究[J].软科学,2009,23(12):83-85.
[10]白永平,纪玲娟.基于场理论的甘肃省产业关联度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3):38-42.
[11]申玉铭,邱灵,王茂军,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8):821-830.
[12]曹毅,申玉铭,邱灵.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5):771-776.
[13]梁晶晶,黄繁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增长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9(5):83-90.
[14]纪流河,马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商业时代,2009(13):111-112.
[15]田家林,黄涛珍.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基于历次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53-59.
[16]李启平.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的互动发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3):73-75.
[17]张瑾,陈丽珍,陈海波.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3):42-48.
[18]朱选功.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关联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4):55-59.
[19]汤晓莉,尚文英,苗长虹.河南省产业关联能力变动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2):2037-2049.
[20]Leontief W W.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Economics of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936,8(3):105-125.
[21]汪云林,付允,李丁.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5):120-123.
[22]Greenfield 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23]Bayson J R.Business Service Firms,Service Spa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7,9(2):9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