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路径探究:以昆明呈贡大学城为例

2013-01-18 00:55陶伦康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学城校园建设

邬 鹏,陶伦康

(云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昆明650500)

0 引言

人类当前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大量CO2排放,其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已成不争的事实。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也于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到2020年将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1]。低碳减排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关系到我们能否摆脱能源危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等棘手问题。伴随着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和投资力度的增加,大学城在城市中所占的规模及其人口承载能力增大,因而,如何实现校园低碳建设极为重要。

1 低碳校园的理论依据

1.1 低碳校园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2]。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是英国,它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于促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创新以及彻底转变人类生存发展理念[3]。它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4]。2006年底,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5],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6]。

低碳校园是低碳经济研究衍生的子课题,是在能保障高校正常的教研、日常管理要求的情况下,努力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集信息化、现代化、低碳化于一身的新型校园[7]。本研究所倡导的低碳大学城是指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以不影响当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老师的教学研究等基础性活动质量为前提,通过技术层面、制度管理层面和个人行为方式层面的探究来对整个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从而逐步实现大学城区域内的低碳化。

1.2 低碳校园的缘由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耗能设备急剧增加,再加上中国继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后当前又出现各地大学城规模建设的现象,能源耗费速度逐年增加。包括土地、建筑、基础设备、交通、水、电、饮食、文体、医疗等一系列的消费的增加,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成本。而通过建设低碳校园,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不合理的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先进理念的传播;要自觉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的高尚责任[8]。2012年3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在编制校园规划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9]。目前,世界诸多高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布朗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都已开始了低碳校园建设的进程。北京大学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台了《北京大学用电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节约用水暂行管理办法》等,对水、电采取了“定额管理,计量收费”方式[10]。这一系列低碳改革措施,为国内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 大学城不低碳现象透视

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呈贡大学城各高校有悖于低碳校园建设现象的实地调研,全面剖析我国现代大学城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2.1 校园日常生活行为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教学活动中的浪费现象。调查中发现校园日常办公和学习存在的浪费现象严重,典型之一是关于自习室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登记了每间教室运行的日光灯数、教室座位数、自习人数。对结果整理得出各高校每间教室座位的平均空置情况(表1),平均座位空置率达到了82%。按照国标的规定,教室照明的功率密度约为10 W/m2,假设教室的平均面积为100 m2,则照明负荷约为1 kW。如果每天正常使用时间为15 h,那么,一天每间教室的用电量为1 kW×15 h=15 kW·h,学生年在校为280 d,则每间教室年用电量约为4 200 kW·h。而实际的利用率只有18%。另外,其他方面如电梯乘坐、演讲和排练等活动对大礼堂或阶梯教室占用等均存在不必要的浪费。从我们调查与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办公、教学区的资源严重浪费,这与低碳校园的践行完全相悖。

表1 教室座位平均空置率情况Tab.1 Everage vacancy rate of seat in the classroom

其次,教材、纸张的浪费现象。在调查各年级学生的课本循环使用情况的过程中,对每个学年循环使用的课本数量进行了统计,教材的循环使用率仅为9%(图1)。以云南师范大学目前有24 000余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标准,则每年消费纸张180 t,需630 t碳排放。另外,据统计结果,每间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纸数量约为3 000张。每个学校内除去学校所拥有的行政办公打印室外,主要针对学生服务的打印店目前每个学校平均拥有8家,若每年以280个教学日计算,每个学校每年的用纸量为6 720万张,若按调查的比例(图2),31%的学生选择“保留,等待回收”,17%的选择“作为草稿,再处理”,那么该部分群体中有5.27%会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在全体学生中有36.27%会进行回收处理,剩下的63.73%基本不能够得到循环利用。这相当于每个学校每年 4 282.656万张纸得不到再利用,多产生了642.398 t CO2。

2.2 大学城规划与建设不合理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大学城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而过度扩张建设的现象。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 km2,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元,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孙宇杰等指出要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11]。而呈贡大学城构建规模巨大 ,占用大量缓坡耕地,造成了土地等资源的铺张浪费。同时,大学城中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的单元空间有扩大趋势的现象。建筑物的建造过程是高耗能的,每多建一平方米,就要多消耗一个量的能源,越大的房子就意味着越大的能源消费[12]。

其次,当前低碳校园建设中的重于改造、轻于保护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5所高校中存在将天然树林草地改造为人工林和草坪或者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明显不符合低碳校园理念,低碳校园建设是讲效益的,是在寻求更低成本下实现校园低碳。此类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别处移植过来的树木破坏原生态的校园树林草地的行为,不仅没能减少碳排放,还对社会资源也造成浪费[12]。

2.3 大学城资源共享不充分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不充分。通过调查研究,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没能利用各自学校相应的比较优势学科来进行校际的授课教学,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外校选课,仅存在少数高年级学生去外校进行一些旁听。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外校是否允许选修,对校际选修课程的学分能否得到校内的承认不能肯定。由此可见,当前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还仅仅是教师跨校授课。充分说明教师资源与课程不共享,与低碳大学城校园建设相违背。

其次,图书馆共享不充分。在图书馆资源共享方面主要包括图书馆自习室共享、图书馆资料借阅共享。在图书馆自习室共享方面,各高校平均去过外校图书馆自习的同学占被调查同学比例不到1%(表2)。这说明很少有同学去校外图书馆自习。在图书馆资料借阅共享方面,也很少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这一方面与图书馆管理制度有关,如尚未对外校开放,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外校有哪些图书资料。这也充分显示出图书馆资源校际之间几乎没有共享。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图书刊物价格近年来每年平均以40%~50%的速度增长,每年新购置图书占10%以上[13]。图书购置费用占教育事业费仍是一笔较大开销。

表2 图书馆校际利用情况调查表Tab.2 Questionnaire of interscholastic utilization of library

3 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3.1 制度层面: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

当前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已经脱节于低碳校园建设的要求,因此需要围绕低碳校园发展途径的每个环节,进行制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保障这些低碳校园建设的参与主体行为与低碳校园建设的目的相一致。

3.1.1 完善高校考评与监管制度。《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我国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内容分别为能源消耗监测、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效用公示等[14]。而各高校在节能减排监管体系的制度建设中只注重能源消耗监测的制度,把低碳校园建设的监管制度等同于能源耗用监测制度,不利于引导高校推进低碳进程。

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更为科学的考评与监管制度,除了注重考核高校科研能力、能源耗用及其他的一些单项指标外,更要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设水平与能力,将低碳考核指标纳入评价学校的综合绩效指标中。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园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将其落实到个人中去,将低碳责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权责分明,达到科学高效的管理状态。

3.1.2 制定量化减排标准制度。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科研资源丰厚的优势,来进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应用。其次,国家应协助建立全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减排标准,为各高校可以比较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结构提供依据。通过碳核算的优化以及节能减排的量化指导,使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更具针对性,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高校减排目标,科学分配低碳减排的任务。

具体要从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学工作、教育活动通过分类指标来制定减排标准[15]。对每项指标规定基本标准。高校必须,根据节能减排标准来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工作、教育活动。结合监管考核制度对高校的节能减排进行量化检测和指导。通过每个指标的量化数据记录、绩效分析、质量评价等,来制定节能减排的教学与工作计划,建立动态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度。

3.1.3 创新政府政策工具。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政府的行政上、法律上和财政政策上的相关举措都会对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有强辐射力。通过增加低碳行为效用与收益,增加高碳行为的成本,来引导学校低碳。首先,利用碳税来对碳排放超标学校征税。政府根据不同学校规模可授予每个高校碳排放有限额规定的许可权,对排放量超出配额高校征碳税,通过增加高校碳排放成本来减少高碳行为。其次,通过财政补贴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此项措施典范当属日本,其历年用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费用占GDP的3% ~4%,领先于欧盟及美国。日本在经历各种能源危机后,很早就推进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16]。因此,应当加大对高校低碳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对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并推进现有低碳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引导高校与企业直接的低碳技术交流合作,推进高校低碳技术科研的商业化进程。

3.2 技术层面: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能减排技术

从“碳源”到“碳汇”整个技术角度过程来看,高校低碳建设应该包括: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办公教学低碳化、碳汇减排3个方面。

3.2.1 校园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高校中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水、电、天然气为主,煤、电这两种“高碳”能源一直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以上能源主要用来高校的学生教师的伙食供应、水电使用、日常学习办公等活动。从目前来看高校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多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术来应用到我们校园的建设。比如可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LED灯、环保型塑胶跑道材料等低碳技术产品,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以及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低碳化。

3.2.2 校园教学办公低碳化。校园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教师提供教书育人的场所,因而在教学与办公的环节中的低碳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低碳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在教学中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等技术来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

低碳办公是指教师的办公行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尽可能的减少CO2的排放。首先,要减少对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通过应用无纸化的办公平台,减少文印;通过网络在线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减少设备耗材,提高办公效率。其次,减少自驾私家车次数;减少不必要的出差会议及缩减不必要的旅行次数人数。

3.2.3 校园碳汇减排。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CO2,另一种是通过将CO2捕获和埋存来减少 CO2在大气中的排放[17]。

首先,增加校园绿化率。通过种植一些“碳汇”能力较强的植被、维护改善校园原始树林等来最大发挥植被碳汇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亿7.1 亿 t的 CO2排放[18]。另外校园可以通过“绿屋顶”即进行楼面种植。不但实现了对周围建筑物环境的优化,而且能够保温隔热、吸收CO2。

其次,推进碳汇减排技术研究。在我国推行经济低碳建设的进程中,应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加强碳汇减排技术交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降低单位产值的物耗和能耗[19]。对于高校来说,要加强与大型电厂等炼钢厂交流与合作,也应建立相关科研与实习项目,使高校也能参与其研发与技术推广之中,减少运行成本,确保高校在未来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而该技术将成为未来大规模行减排CO2、延缓全球气温变暖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

3.3 行为层面:营造师生广泛践行的低碳生活氛围

师生作为校园的活动主体,其低碳行为的践行是决定推进低碳校园建设成功的关键。在行为层面,要求我们通过营造低碳校园的理念,来改变师生的观念、意识、行为,以带动师生低碳校园建设的实际行动。

3.3.1 营造低碳校园理念,引导低碳实践。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高校的教育不应仅放在培养技术科研人才方面,还要为当代大学城的建设营造低碳校园理念。

首先,要广泛开展低碳校园宣传活动,鼓励低碳实践。充分发挥校园学生团体的能力,开展各种低碳宣传,举办各种低碳实践活动。付景保在研究中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应注重培养公民低碳意识[20]例如,各种低碳校园建设的演讲比赛、低碳知识竞赛、低碳技术设计大赛等。学校通过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低碳有关的专题讲座,来灌输师生低碳发展理念,普及师生低碳知识,提高师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责任和意识。

其次,完善校园网建设,使校园网成为低碳校园建设理念传播与交流的场所。高校可以开设网上低碳校园建设的专栏、论坛,给师生创建一个低碳校园建设谨言献策、经验交流的途径。使得广大师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来参与低碳校园建设之中,这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夯实低碳行为理论。低碳问题的研究涵盖地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又涵盖经济、法律、哲学等社会学科,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问题。高校在低碳教育上应打破各学科教育的独立,通过开展多学科协同的低碳教育使校园主体综合系统地掌握低碳知识,为践行低碳校园夯实理论基础。

3.3.2 建立校园低碳行为准则,规范低碳行为。在行为层面,营造低碳校园氛围,制定校园低碳行为准则制度使校园行为主体能够切实履行低碳责任。

首先,构建高校低碳行为准则。进一步具体地规范校园行为主体的行为,为低碳行为的践行提供参考,引导广大师生养成低碳行为习惯。做到节约用电、用水,不浪费粮食,低碳出行等,通过开展低碳校园规范的学习,明确每个主体在建设低碳校园中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建立个人低碳行为监督奖惩机制。对师生校园行为进行监督,基于碳核算技术对主体一段时间碳足迹进行计算。比如一个月或一周进行一次考评,以达到低碳行为准则规定为标准,对于未达到规定者根据指定的奖惩机制进行一定的惩罚,反之给与一定的奖励。奖惩只是手段,旨在规范其行为,营造低碳校园的环境。

最后,大力宣传与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的准则,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在全国的高校范围内树立典范,使大学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掀起全国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高潮。

4 结语

低碳校园的建设是我国科学发展道路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与国际高校教育接轨的突破点。面对当前大学城的传统粗放发展与管理模式,以及校园存在诸多浪费行为的现状,高校应从全方位开展低碳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从制度,技术,行为各个层面来渗入低碳校园理念,来推进现代大学城低碳进程。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20(4):153-160.

[2]UK.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Great Britain:Parliament:House of Commons:Environmental Audit Committee,2003.

[3]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Z].London:DTI,2003.

[4]陶伦康,焉本凤.低碳经济:生态时代的必然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1,23(1):20-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EB/OL].(2007-08-03)[2012-05-01].http://www.most.gov.cn/ztzl/jqjnjp/jnjptpxw/200708/t20070803_51991.htm.

[6]郑策.“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1-03-16)[2012-05-01].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1-03/16/content_22156007_2.htm.

[7]赵彦龙.关于低碳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0,26(9):42-43.

[8]任燕.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1,21(7):84-86.

[9]孔靓.武汉市高校创建两型校园的若干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1,18(2):153-155.

[10]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06-110.

[11]孙宇杰,张宇,辰李鹏.低碳背景下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94-96.

[12]郭晋生.低碳居住低碳生活,我们从哪里做起[J].城市建筑,2011,8(1):7-8.

[13]唐婵飞.地区图书馆联盟发展问题及对策[J].情报探索,2006,17(2):3-5.

[14]陈伟,屈利娟.全国首批节约型高校建设示范高校——浙江大学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思考[J].建设科技,2010,9(22):63-65.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与检测内容[EB/OL].(2010-10-07)[2012-05-10].http://www.esdinchina.org/_d270971563.htm.

[16]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7-80.

[17]倪外,曾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22(5):38-42.

[18]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13(7):8-12.

[19]武友德,杨旺舟.云南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3):20-23.

[20]付景保,付昆.基于公民意识改变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49-51.

猜你喜欢
大学城校园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