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李汶龙 葛姗姗 刘菊青 王爱武
进入新时期以来,航天型号任务呈现出型号数量更多、产品种类更全、任务规模更大、新技术更难、研制周期更短、质量要求更高、资源条件更紧、市场竞争更强等特点。为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需要充分发挥组织、体系和团队的作用,持续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以逐步缩小日益繁重的型号任务需求与现有科研生产能力的差距。
科研生产管理评估正是用一套科学、通用的方法对各领域型号研制生产工作的管理成熟度进行科学度量与综合评价,帮助研究院迅速定位薄弱环节与能力短板,适应新形势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为推动研究院二次创业和市场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高强密度任务常态化对现有能力提出的挑战,研究院决定以科研生产管理评估为手段,查找科研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分析与改进。
2010年,由院长亲自组织进行了全院范围的动员和宣贯,全面启动了评估工作,构建了研究院对所属单位和型号项目的评估模型,编制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科研生产管理评估手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科研生产管理评估管理办法》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最佳实践管理办法》,开展了现场评估,系统查找了科研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2011年,评估范围扩大至院属所有与型号科研生产相关的单位和所有已立项的型号。
2012年8月,研究院第八次院长办公会强调,要高度重视科研生产管理评估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契机,推进研究院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的提升;要加强学习和交流力度,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研究院科研生产管理水平。
科研生产管理评估工作为研究院提供了尽快发现薄弱环节、短板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院通过主动分析、思考差距与不足以及认真研究、总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评估反馈报告,以过程要素评估结果为依据识别科研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横向与集团公司内先进单位相比查找不足,纵向与自身相比查找需持续改进和提高之处。
一是根据2011年科研生产管理评估的结果识别薄弱环节。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2011年科研生产管理评估报告,研究院总体处于三级偏上水平,但在型号配套产品规范化与精细化管理、研究院对重点(型号配套)产品管理评估改进机制的运行等方面的管理成熟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成熟度较低。
通过对2011年科研生产管理评估报告的分析,在上述过程要素评估中得分偏低项被识别为科研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评估等级为二级的重点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管理需要作为主要薄弱环节着重改进。
二是横向查找与集团公司内先单位进相比的不足之处。
通过与其它研究院评估结果的横向对比,研究院在产品体系建设、管理体系以评促建工作、型号与产品队伍能力建设和科研生产能力建设综合管理等方面与部分总体院相比还处于劣势。研究院与其它研究院在过程部分的管理成熟度系数比较如图1所示。
其中,研究院在组织管理过程部分与其它研究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产品体系建设方面。产品体系建设是航天科技集团在2011“产品年”加严考核的要素,也是各研究院过程部分问题最为突出的要素。研究院在重点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管理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工作机制。同时,研究院重点产品成熟度提升及定型管理和型谱成熟产品资源管理等工作相对部分总体院起步较晚,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与航天科技集团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图1 与其它研究院过程部分的管理成熟度系数之差
三是通过纵向对比查找退步项、不稳定项。
通过纵向比较研究院2009~2011年在过程部分的31个子要素的得分情况,查找出进步5 项、退步5 项、不稳定4 项、持平17 项(包括持续领先4 项,持续良好13 项)。
退步项体现在科研生产管理责任制、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研究与实践、产品研制生产流程优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和导弹武器综合保障管理5 个方面的管理成熟度呈现下降趋势。尽管有3年来航天科技集团评估标准不断提高的因素影响,退步项并不能完全代表研究院管理能力的绝对下降,但表现出研究院与航天科技集团标准的差距在拉大,至少说明研究院在上述工作中缺乏亮点或缺少创新。
不稳定项则体现为,研究院在型号重大问题/重大短线/共性问题识别分析与处理、科研生产能力建设综合策划、重点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和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管理4 个子要素的得分存在波动起伏。整体来看,前2 个子要素的管理成熟度在三四级范围内波动,而后2 个子要素尚处于二三级水平。
2011年,航天科技集团在现场评估时指出,研究院应进一步梳理型号配套产品,增设产品评估模型,完善评价标准和要求,建立研究院对重点(型号配套)产品管理的评估机制。因此,针对此薄弱环节,研究院2012 版型号评估手册中单独设立了产品评估模型,将评估权重由之前的10%提高至30%,从院、厂所2个层面共同促进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并逐步实现从型号构架体系向产品构架体系的转型。
2012 版型号评估手册根据各类型号管理特点和各类型号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了更加有针对性的型号评估标准和要求。评估手册统筹兼顾宇航型号、武器型号、已立项型号和预研型号项目的不同特点,分武器型号、宇航型号和预研项目三大类,有针对性地调整了要素设置和标准要求。在评估要素的设置上,关注管理创新和能力提升,在充分贯彻航天科技集团和研究院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上一年度管理薄弱环节的改进与落实。
通过与航天科技集团内的先进单位进行横向对比,特别是在组织管理过程部分与其它研究院的差距体现明显的产品体系建设方面,研究院向其它研究院学习了推进产品管理和产品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尤其针对生产线建设与认证工作这一短板,还邀请生产线建设专家亲自指导。通过交流研讨,为科研生产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拓展管理思路、快速找到能力短板的解决途径以及提升科研生产管理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
通过对2011年过程部分要素评估结果的分析,以及横纵双向的对比,研究院识别出科研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短板,并结合2012年的任务工作特点,将2012年评估工作确定为,以改进薄弱环节为主要目的,以加强产品化评估为重点,以科学制定要素、细化评估标准为手段,由主管院领导带领相关部门与单位围绕薄弱环节和短板开展专题研讨和策划,编制了《型号重大短线/共性问题识别分析与处理》、《科研生产能力建设综合策划》、《产品体系建设》、《武器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等7 个专题策划报告,明确了改进措施、实施计划和责任主体并组织落实,形成评估改进机制。
以产品体系建设工作为例,研究院认真研究了航天科技集团对研究院的产品体系建设评估结论,强化、固化优点,针对不足和建议,特别是2011年度评估结论为二级的2 项工作(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管理、重点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形成了改进策划。
研究院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加强产品体系建设各要素工作开展的系统性,紧密围绕产品型谱加强各要素之间、总体与单机之间的联系;大力推进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的方法及系统性研究策划,加大生产线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研究院层面型谱的梳理与优化工作;加快推进产品工程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发布实施;加快产品体系队伍建设。
研究院通过顶层策划,以评估为手段,从暴露的问题和短线入手进行分析,找准了薄弱环节和能力短板;通过专题策划,在科研生产管理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通过对评估手册、评估模型的优化,与其它研究院的交流,对改进工作的有效落实,切实提高了科研生产管理能力。
以产品体系建设工作为例,通过对薄弱环节的改进,研究院形成了产品工程建设工作推进的全新组织模式,从组织上落实产品工程建设工作责任;通过开展“百发工程”等一系列顶层策划,有效推进了产品工程建设的落实,牵引带动相关配套产品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通过系统级、分系统级、单机级型谱建设工作,构建了七级产品型谱,编制了9 个子类300 多种软件产品型谱,开发完成的重用构件和重用框架已在型号控制系统软件中全面应用,重用率最高达到75%,在近3年来软件配置项增加43%的情况下,软件平均故障率降低了21%;发布了某型号技术状态基线,开拓性地开展了分系统平台建设,型号多个仪器在部组件级实现通用,完成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单机级货架产品目录(2012 版)》并指导型号单机产品选用;对产品线建设7 个要素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总装生产线8 类近300 项工艺文件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实现了形迹化、可视化管理;在伺服阀零件加工生产线上创新性地组建了特征、共性制造单元,生产效率提高60.7%;通过产品研制生产流程优化,某项目通过采取总体与分系统、设计与工艺协同开发的模式,实现了115个工作日完成常规18 个月的工作任务目标。
在型号重大短线/共性问题识别分析与处理方面,研究院制定了《关键短线和共性问题管理要求》,对型号重大问题/短线/共性问题识别分析与处理进行了全面策划,多渠道开展共性问题的识别分析与处理,对影响型号科研生产的重大问题、重大短线、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梳理,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分析、处理机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针对性地形成了一些规章制度或标准、规范等,形成了全方位的持续改进机制。此外,在科研生产能力建设综合策划、武器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等薄弱环节也都取得了较明显的改进。
通过一系列的改进工作,研究院在2012年航天科技集团的科研生产管理评估中有22 个子要素评分得到提升,尤其在重点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更新换代管理,系统级、单机级产品型谱管理,重点产品成熟度提升及定型管理等方面提升显著。
科研生产管理薄弱环节的分析与改进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将进一步深入分析、持续改进、形成长效机制,有效提升能力和水平,使科研生产管理更加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