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成日,沈治河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18)
航母编队兵力配置是根据作战任务、敌情威胁、作战指挥、作战协同、兵力行动和作战海区环境,将航母编队中的兵力、兵器布置在适当的位置。兵力配置是航母编队作战的前提和基础,影响航母编队兵力配置的因素较多,本文从作战协同的角度来讨论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针对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协同方法主要体现在空间协同[1]。
航母编队兵力配置空间协同,是根据各战术群特点和作战任务要求,规定兵力活动的空间范围。航母编队兵力配置按空间协同主要包括:层次协同、海域协同、空域协同、方向协同、高度协同。
层次协同适用于航母编队遂行防御作战。航母编队遂行对空防御作战和对潜防御作战时,通常划分远、中、近三层防御圈。对潜防御时,由水面舰艇(包括舰载反潜直升机)承担近层防潜任务,舰载反潜巡逻机和水面舰艇群(包括舰载反潜直升机)承担中层防潜任务,攻击型核潜艇和舰载反潜巡逻机承担远层防潜任务。对空防御时,由航母本舰负责内层防御、水面舰艇承担近层防空任务,水面舰艇区域防空群承担中层防空任务,舰载机承担远层防空任务。
海域协同多用于合同对潜作战,航母编队各战术群通常按照预先划定的海域遂行各自的对潜作战任务。海域协同便于组织,而且可以避免编队内各战术群之间的相互干扰。核潜艇受通信的制约,要求配置的行动海域与其他兵力行动海域之间设置安全距离;水面舰艇与反潜直升机合同反潜时,反潜直升机行动海域通常配置在水面舰艇探测盲区,行动海域可以适当重叠;反潜直升机群之间的行动海域同样可以适当重叠;反潜巡逻机速度快,搜索范围大,适合在开阔海区上空执行反潜任务。
在遂行对海作战和对岸作战时,空中突击兵力、保障兵力、掩护兵力等战术群之间通常采用空域协同方法。电子干扰兵力采用支援式干扰方法时,空域配置在突击兵力进入方向附近、接近敌防空火力范围边缘;掩护兵力采用区域掩护方法时,根据敌情威胁方向空域配置在突击兵力飞行航线的前方或一侧;侦察兵力空域配置在能有效覆盖目标活动的区域,且不影响突击兵力行动。
方向协同适用于为各战术群划分相应的扇面遂行战斗活动。通常用于:在航母编队执行对海(或对岸)作战任务组织多方向攻击时,不同突击群可按方向协同;在航母编队使用导弹武器突击时,为防止己方兵力进入导弹射击的禁危区,通常采用方向协同方法;在航母舰载机起降时,为防止航母本舰近程防御武器误伤舰载机,通常规定本舰近程武器的禁止射击扇面。
高度协同适用于为不同的空中战术群划分相应的高度遂行作战任务。舰载航空兵不同战术群在同一空域协同行动时,通常需要为不同战术群的航空兵划分不同的飞行高度。
航母编队对空作战按作战性质可以分为两种:进攻性对空作战和防御性对空作战。
航母编队进攻性对空作战时,攻击兵力、电子干扰兵力与侦察引导兵力在空域配置上采取按空域协同的方法。攻击兵力和电子干扰兵力配置的原则是:能保证在预定空域对目标实施攻击[2];在侦察引导兵力的探测范围内,便于侦察引导兵力发现目标后能立即引导接敌。侦察引导兵力空(海)域配置的原则是:能对预定空域进行有效侦察;保证与编队之间有效的通信联系和指挥;有利于攻击兵力的识别和对攻击兵力实施引导;从自身安全考虑,尽量配置在编队掩护范围以内。各兵力行动空域接近时,为了避免相互干扰,需要考虑高度协同。
防御性对空作战中,航母编队兵力配置时采取按层次协同的方法[3-4]。航母本舰交战区为自身防空武器最大有效射程以内的区域;近程防空作战兵力交战区为其防空武器的最大有效射程以内、航母本舰交战区以外的区域[5],近程防空舰之间采用方向协同,方位间隔为单舰防空扇面角度(防御对象为敌反舰导弹);中程防空作战兵力交战区为其防空武器最大有效射程以内、近程防空作战兵力交战区以外的区域,中程防空舰之间采用方向协同,方位间隔为单舰防空扇面角度(防御对象为敌机);中程防空作战兵力交战区以外是具有一定纵深的交叉识别区,纵深大小根据识别时间需求确定;远程防空作战兵力交战区为交叉识别区以外、舰载机作战半径以内的区域。
航母编队对海作战根据运用的兵力,可分为舰载机对海作战、水面舰艇对海作战、攻击型核潜艇对海作战以及合同对海作战等。
舰载机对海作战时,兵力配置多采取空域协同、方向协同和高度协同相结合的方法。突击兵力之间按方向协同,以突击基准兵力为主,为其设置最有利的进入目标方向,然后配置其他突击群,形成多方向攻击态势[6]。
侦察引导兵力配置的原则是:侦察范围能保证对目标活动区域的有效覆盖;能保证与编队之间有效的通信和指挥;在突击兵力的突击方向附近,以利于突击兵力的识别和对突击兵力实施引导;为保证自身安全,尽量配置在编队掩护范围以内。
电子干扰兵力配置的原则是:当电子干扰兵力采用支援式干扰方法时,空域配置在突击兵力进入方向附近、接近敌防空火力范围边缘;当电子干扰兵力采用随行干扰方法时,突击兵力在电子干扰兵力有效干扰区内行动。
佯动兵力配置的原则是:佯动兵力一般从与突击兵力不同的方向进入敌探测或防空火力范围;若从同一方向进入,佯动兵力可从与突击兵力不同高度提前进入敌探测或防空火力范围,或提前对其它目标实施佯动;佯动兵力也可从与突击兵力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同时或提前进入,实施佯动。
掩护兵力配置的原则是:当掩护兵力采用全程掩护方法时,突击兵力与掩护兵力之间通常按高度或空域进行协同,空中编队呈密集队形时,突击兵力与掩护兵力在不同高度,通常掩护兵力配置在突击兵力的上方突前处,空中编队呈疏散队形时,掩护兵力通常配置在与突击兵力保持战术联系的一定距离处;当掩护兵力采用区域掩护方法时,突击兵力与掩护兵力之间通常按空域协同,掩护兵力配置在突击兵力飞行航线的前方或一侧、敌战斗机可能来袭方向上,和突击兵力之间的距离应保证在敌机使用武器前有足够的攻击纵深(一般至少要有一次攻击纵深)。
水面舰艇对海作战时,兵力配置多采取海域协同和方向协同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保护航母,水面舰艇对海作战时通常不会脱离配置阵位太远。侦察引导兵力配置的原则是:侦察范围能有效覆盖目标活动区域;保证与编队之间有效的通信和指挥;在突击兵力的突击方向附近,利于突击兵力的识别和对突击兵力实施引导[7];为保证自身安全,尽量配置在编队掩护范围以内。电子干扰兵力空域配置的原则是:在突击兵力的导弹射击禁区以外、接近敌防空火力范围边缘。掩护兵力配置的原则是:在敌可能来袭方向上,便于舰载歼击机机动拦截,同时能兼顾其他方向;前出距离能保证在预定距离上拦截敌机,满足必要的截击地段需求;在编队通信和引导范围之内机动。
核潜艇对海作战时,由于和其他兵力通信困难,主要采用海域协同。核潜艇配置的原则是:从反潜作战角度考虑阵位配置,要求核潜艇和其他兵力严格在各自预先划定的海域内遂行作战任务,以避免相互误伤。
航母编队合同对海作战时,突击兵力包括空中突击兵力和海上突击兵力。空中突击兵力和海上突击兵力在配置上通常按方向进行协同;空中突击群之间以方向协同为主,高度协同为辅。突击兵力配置的原则是:首先确保空舰导弹飞机突击群从最有利的方向进入目标,然后设置其他突击群的突击方向,形成多方向攻击态势;确定各突击群的安全方向和安全高度,海上突击兵力不得进入空中突击兵力的射击禁区,空中突击兵力的出航及返航航线要求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航母编队对潜作战按作战性质可以分为两种:防御性对潜作战和进攻性对潜作战。
航母编队进攻性对潜作战根据运用的兵力,可分为水面舰艇对潜作战、反潜直升机对潜作战、攻击型核潜艇对潜作战以及合同对潜作战等。
4.1.1 水面舰艇对潜作战基于协同的兵力配置
当水面舰艇遂行对潜作战时,一般以若干艘驱护舰组成水面舰艇反潜群。水面舰艇反潜群配置的原则是:水面舰艇反潜群与编队其他兵力之间采用海域协同方法,根据作战计划,在各自的反潜区域内搜索和攻击敌潜艇;水面舰艇反潜群内各舰艇之间一般采用方向协同方法,根据作战计划,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对敌潜艇进行搜索和攻击;在水面舰艇反潜群对潜作战过程中,群内各舰、机之间一般采用方向协同方法,在反潜群指挥所统一指挥下,实施对潜作战行动。
4.1.2 反潜直升机对潜作战基于协同的兵力配置
当编队运用反潜直升机对潜作战时,一般以若干架直升机组成1个反潜战术机群,编队可组成多个反潜战术机群。反潜战术机群内部各直升机之间采用方向协同方法对潜作战[8];各反潜战术机群之间可以采用海域协同方法对潜作战;反潜战术机群与编队其他兵力之间采用海域协同方法对潜作战。
4.1.3 攻击型核潜艇对潜作战基于协同的兵力配置
航母编队一般配置有1~2艘攻击型核潜艇,执行远程对潜作战任务。攻击型核潜艇对潜作战时,根据潜艇的战术特性,攻击型核潜艇与编队其它作战兵力之间应采用海域协同方法。严格划分好各自反潜作战区域,编队其他反潜兵力不允许与攻击型核潜艇的反潜区域有重叠和交叉,以免产生误伤;攻击型核潜艇之间一般采用方向协同和海域协同对潜作战。
4.1.4 合同对潜作战基于协同的兵力配置
航母编队诸兵种合同对潜作战,通常采取海域协同和方向协同的方法。
在编队运用水面舰艇与舰载反潜直升机合同反潜时,以方向协同为主、海域协同为辅。采用方向协同遵循的原则是:各兵力互不影响[9];力求对敌潜艇形成包围;与各兵力展开、搜索和攻击能力相适应[10]。编队一般将水面舰艇和反潜直升机配置在航母的前方或周围区域实施对潜攻防作战,反潜水面舰艇和反潜直升机的反潜区域之间有部分重叠,以防漏过目标。一般情况下,反潜直升机配置在距离较远的方向上,而水面舰艇则配置在较近的方向上,区分方向的参考点是敌潜艇可能位置点。各方向的搜索范围应有部分重叠,搜索兵力配置的重点方向是敌潜艇最可能逃离的方向。当编队组织多个舰机反潜作战区域协同对潜作战时,各个反潜区域的兵力行动不能妨碍相邻反潜区域的兵力行动。
在编队运用水面舰艇、舰载反潜直升机和核潜艇合同反潜时,应以海域协同为主、方向协同为辅。采用海域协同时,编队指挥员应根据各兵力对潜搜索的特点正确划分各兵力的反潜区域。潜艇兵力对潜搜索具有隐蔽性好、受气象条件限制少、单位时间内搜索范围小等特点,因此应将敌情严重、区域狭窄、兵力行动需保持高度隐蔽性的海域划分给核潜艇。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具有机动搜索能力强、对水下潜艇搜索效率高、作战行动受气象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应将海域开阔且需对敌潜艇实施监视的海域划分给反潜巡逻机;反潜水面舰艇(舰载直升机配合)具有搜潜距离远、攻潜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应将敌潜艇活动频繁、需对敌潜艇严密监视的海域划分给反潜水面舰艇。攻击型核潜艇与反潜水面舰艇、反潜飞机的反潜区域之间需有间隔距离,以防止己方兵力互相干扰和误伤。攻击型核潜艇与反潜飞机之间的反潜区域间隔距离应大于飞机测位误差、潜艇测位误差、航空鱼雷射程三者之和。攻击型核潜艇与反潜水面舰艇海域间隔距离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两种情况:当搜索距离大于攻潜距离时,海域间隔距离应大于潜艇测位误差、水面舰艇测位误差与搜索距离之和;当攻潜距离大于搜索距离时,海域间隔距离应大于攻潜距离与两兵力测位误差之和。反潜水面舰艇和反潜飞机的区域之间可不留间隔,必要时,两兵力的区域还可以有部分重叠,以防漏过目标。
防御性对潜作战中,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采取层次协同的方法。针对航母编队的典型兵力编成和对潜防御作战特点,编队对潜防御可以通过建立远、中、近三层对潜防御体系,派遣不同对潜警戒兵力来分层、分区协同对潜行动[11]。
编队近层对潜防御兵力配置,以阻止敌潜艇占领鱼雷射击阵位攻击航母为原则。航母与护航水面舰艇之间采用海域协同方法,编队水面舰艇之间应采用方向协同方法,即水面舰艇分别配置在以航母为基准的各个方向上,负责各方向上的对潜防御作战,方位间隔为单舰防潜扇面角度。舰载直升机即可担任对潜警戒任务,也可担任对潜攻击任务,与水面舰艇(包括航母)之间的战术协同,可采用海域协同方法,在航母周围一定区域内巡逻警戒,弥补水面舰艇对潜探测盲区,及时发现敌潜艇及其发射的鱼雷,实施对潜攻击;其行动不应妨碍对潜防御兵力的作战行动,使用对潜武器也不应威胁到水面舰艇(包括航母)的安全。直升机战术机群内部各直升机之间的战术协同,一般采用方向协同方法对潜作战,直升机之间可协同对潜警戒或对潜攻击,但两机飞行航线不能在同一时间内交叉。
中层对潜防御兵力配置以阻止敌潜艇占领远程鱼雷或中近程反舰导弹射击阵位攻击航母为原则。水面舰艇与舰载反潜巡逻机之间采用海域协同方法,为各自划分一定的海域实施对潜防御作战。水面舰艇之间的战术协同应采用方向协同方法,在各自的方向上对潜防御作战,方位间隔为单舰防潜扇面角度。反潜直升机既可担任对潜警戒任务,也可担任对潜攻击任务,与水面舰艇之间的战术协同可采用海域协同方法,弥补水面舰艇拖曳线列阵声纳探测盲区,及时发现敌潜艇及其发射的鱼雷。反潜巡逻机适合配置在开阔且需对敌潜艇实施监视的海域执行反潜行动。
远层对潜防御兵力配置以阻止敌潜艇占领远程反舰导弹射击阵位攻击航母为原则。远程对潜防御作战,由攻击型核潜艇与反潜巡逻机承担,采用海域协同方法,为各自划分海域巡逻警戒,相邻海域之间需有间隔距离,以防止己方兵力互相干扰和误伤。攻击型核潜艇之间采用方向协同,为防止互相干扰和误伤,海域之间同样应设有间隔距离。反潜巡逻机之间采用海域协同方法,海域之间可不设间隔距离,如果编队在航渡中,巡逻空域需要考虑与编队的协同,有规律动态前移。
对岸作战基于协同的兵力配置与对海作战类似,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舰载机对岸作战,突击飞机是主体,各种支援保障兵力需要与突击编队密切协同,空中兵力进入陆地上空时,各兵力以方向协同和高度协同为主;水面舰艇发射巡航导弹对岸作战时,其他兵力应当避开巡航导弹飞行管道,以按海域协同和方向协同为主。
本文从作战协同的角度研究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基于航母编队对空作战、对海作战、对岸作战和对潜作战4种基本作战样式下,协同因素对兵力配置的影响与约束进行了探讨,为航母编队兵力配置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王三喜,夏新民,黄伟.联合作战力量协同机理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8(1):9-14.
[2]章桂永,胡波,卢业华.空中进攻作战电子对抗兵力需求分析[J].舰船电子对抗,2011,34(1):46-48.
[3]季大琴,罗德良,孟一鸣.护航编队对空防御能力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1):25-28.
[4]张小东,方立恭,王富宾.HVU护航编队防空作战模型[J].现代防御技术,2011,39(2):18-21.
[5]余鹏飞,由大德,张发强.舰艇编队舰空导弹安全区域内协同使用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1,33(12):103-106.
[6]刘金星,佟明安.双机编队协同战术的实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3,25(5):540-542.
[7]魏宇,范洪达,陈青华.时间最优的直升机对海攻击导引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7,24(8):68-70.
[8]蹇明裕,丁红岩,王甲兴.基于作战对抗下的直升机双机协同鱼雷攻击[J].鱼雷技术,2010,18(6):476-479.
[9]门金柱,周明,王炳魁.火箭助飞鱼雷空中禁区对舰载直升机引导阵位影响分析[J].鱼雷技术,2010,18(2):152-155.
[10]隋先辉,黄磊.舰机协同对海搜索直升机使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6,31(10):62-65.
[11]吴金平,陆铭华,薛昌友.编队护航HVU协同反潜作战能力研究[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0,24(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