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楠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传媒对城市的操控研究
——以云南丽江市为例
李静楠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以丽江为例,研究传媒如何制造“丽江”,进而操控丽江,最终导致受众与城市的互相消费的结局,面对传媒操控的只有做出理性选择,寻找消费平衡点,避免被异化的结局。
丽江;传媒;操控;消费
人们通过传媒去认识世界,因此传媒对于一个城市形象的塑造有着关键的作用。反观近几年,众多学者对于传媒与城市的探讨多停留在经济学方面,传媒如何打造城市形象和营销城市;或者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城市的符号学特征等。以丽江为例,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为丽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打通了丽江与外界的自然屏障,而如今的传媒与丽江的关系却纷繁复杂,如果仅仅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传媒如何成功地将丽江打造成旅游胜地,并成功地将之营销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那么我们将会忽视经济现象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倘若只从符号学角度来分析传媒怎样把丽江塑造成彩云之南的象征,结果我们会陷入眼花缭乱的符号象征世界,无法掀开传媒与城市背后的神秘面纱。本文以丽江为例,研究传媒如何像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城市,导致人与城市的互相消费,而我们面对操控又将做出何种选择,以避免被异化的结局。
享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1]盛誉的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理地貌,生活在丽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给予丽江浓厚的人文历史精神。90年代初期还名不见经传的滇西小镇,在1996年2月3日的地震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人开始好奇丽江、探索丽江,而传媒也在开发丽江、宣传丽江直至操控丽江。在这个传媒时代里,我们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去认识丽江,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被传媒操控的“丽江”。
毋庸置疑,丽江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丽江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宗教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透过各种传媒途径了解认识到的丽江,必然有部分的真实性为其基础。无论是高原绮丽的独特自然风貌,还是历史文化长河传承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丽江以其最质朴最真实的模样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于此同时,为了迎合众多外民族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探奇、崇拜、尝新心理,丽江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传媒面前不堪一击,传媒对神话传说任意改编、对历史事件随意篡改、对民俗风俗恣意歪曲。2004年电视剧《一米阳光》的热播刮起了“丽江热”,许多人都是通过这部电视剧才产生了对丽江的无限向往之情。电视剧将主人公爱情的纠葛与丽江的柔软相互交织,人们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与悲伤中,也流连忘返于丽江的美丽景色中,而“一米阳光”[2]的传说更是传媒为丽江贴上的爱情符号标签。无独有偶,被喻为“青春三部曲”的压轴作《北京青年》,电视剧中主人公们重走青春,最终在丽江寻找回自身的价值、体悟到生命的意义,最终收获到幸福的人生。丽江再次被传媒制造成一个梦想实现的圣地,它仿佛召唤着我们:来到丽江,你就会实现一切梦想。
因此说传媒制造了“丽江”,传媒将丽江符号化,丽江失去其本质而成为一个具有任意性的符号。传媒根据大众的兴趣制造着丽江的模样,大众也跟随者传媒的视角填补着大量的符号空白,最终丽江成为了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的纯粹的类像。传媒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虚拟的仿真世界。
传媒对丽江的控制依然无处不在,传媒为丽江贴上了时尚流行的各种标签。可以说,传媒对丽江的控制正体现在对丽江的“标签化”之上。
标签一:“柔软时光”。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休闲时间就更是如此,“休闲是对一套区分编码、一种鉴别结构的服从。”[3]因而是否拥有休闲时间也将人们的身份地位差异化。传媒操控丽江的时间,打造“柔软时光”理念,使丽江成为消磨时间的最佳去处,传媒操控城市慢节奏化。古城里到处弥漫着的轻音乐让你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琳琅满目的少数民族饰品让你的脚步为之停留,暖洋洋的太阳照射下的咖啡馆让你的思绪开始沉淀……人们在这种柔软时光中投入自己的休闲时间,在潜意识里也完成了对身份差异化的实现。
标签二:“爱情”。少数民族的爱情观因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多表现为至死不渝、坚贞美好。传媒抛弃这些实质内涵的文化基础,只将一些宗教神化故事加以现代爱情故事的包装,便打造了“艳遇丽江”的理念。电视剧《一米阳光》中的“一米阳光”的爱情传说,《木府风云》中男女主人公在玉龙第三国的殉情情节;舞台剧《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中的爱情歌舞剧;各类婚纱摄影工作室打造的丽江外景婚纱摄影写真;还有酒吧街的现代爱情故事进行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传媒为丽江披上的一件美丽的“爱情”外衣,传媒通过丽江给予人们被爱情包围的欲望满足感。
标签三:“少数民族文化”。传媒着力打造的丽江少数民族文化以纳西文化和摩梭女儿国文化为主要代表,传媒操控着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矛盾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传媒想吸引大众的目光、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因而将少数民族文化神秘化。纳西族关于自由婚恋的殉情习俗被传媒涂抹上浓厚的神秘色彩,随意改编古老的神话传说,使其更具抓人眼球的故事感染力,使其更适合现代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传媒又想加快传播速度以夸大知名度,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通俗化甚至庸俗化,尤其是摩梭女儿国文化中的母系氏族走婚制,在传媒的操控下,这种独特的珍贵文化形态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萎缩,而在传播的道路上,却越来越被畸形化甚至色情暴力化。
被传媒标签化的丽江已逐渐失去了自我,它失去其古朴性而日益商业性,失去其民族性而日益被汉化性,失去其真实性而日益表演性。
被传媒操控的真实的丽江被转化为以影像或形象为构成要素的各种漂浮的符号,这些符号沦为一种“能指的游戏”,其能指与所指发生了分离。传媒为我们制造的“丽江”实质上就是传媒给予丽江的新所指——我们的欲望,我们对于丽江占有欲望在传媒的操控下转变为消费欲望,因为占有的对象仍然是真实的丽江,而消费的对象却是丽江的符号。
以丽江古城为例,古迹斑斑的纳西民族建筑物、悠扬回旋的少数民族歌曲、色彩绚丽的手工艺品将丽江古城填充为一个文化消费场所,对于外来者来说,丽江古城变成了一个消费品,我们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并带走。我们开始了对于丽江的消费,我们消费着附加在丽江上的各种标签,即各种符号意义,通过此途径,我们获得了一种虚拟的身份地位差异化认同。我们消费着丽江的“柔软时光”,我们享受着丽江的“爱情”,我们体验着丽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消磨休闲时间、消耗个人情感、消费异乡风情,所有的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消费能力,不仅可以消费金钱,还可以消费时间和情感,这些稀缺物质的消费能力的拥有使我们获得了虚拟的身份地位的差异化认同。同时,随着丽江的发展,现在古城里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原住居民,留下的都是各地来此做生意的人们。古城里充斥着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成为了流畅的文化生产消费的生产线。现在的丽江古城代替了之前的文化历史名城,变成了超真实的模拟物,所有一切都试图还原历史古堿中的民族文化,但是它不能作为真实的物,只是作为消费的商品被生产出来。
然而丽江不也正在消费着我们吗?我们在“柔软时光”中消磨时间时正是以我们付出过的劳动时间为交换代价,我们在丽江的陶醉也是以我们付出的金钱和情感为交换代价,从这个角度来看,丽江也同时在消费着我们。传媒制造的“丽江”幻影不断地变幻,我们的消费欲望也在随之涌动,渴望追随新的消费热点,然而追随着符号的永无止境的泡影,只能让我们越来越焦虑,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消费商品、消费符号沦落到被符号消费,因此说我们与丽江互相消费,而消费的结局是我们与城市都逐渐被消费所吞噬,陷入对表演和拟仿这个城市的欲望之中不可自拔,并且这种情况仍然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面对被传媒操控的丽江,丽江本地的青年人大部分选择了逃离。在他们眼中,丽江被传媒所附加的“柔软时光”、“爱情”、“少数民族文化”等符号意义,一方面是很明显的虚无泡影,他们的成长就伴随着这些标签的累加过程,可以说这些年轻人见证了传媒的操控;另一方面,年轻人同时也在接收传媒传播的外来世界的信息,那些丽江之外的世界的幻影嘲讽似的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年轻人逃离了这个传媒制造的丽江,却奔向了传媒制造的其他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传媒操控的是整个世界。
面对传媒的操控,我们该如何选择?正如上述例子,丽江本地年轻人认识到了丽江被操控本质,自然就瓦解了传媒附加丽江的符号和代码,重新找回真实的丽江;可同时这些年轻人轻易地被传媒制造的其他城市再次吸引,也凸显了受众在传媒操控下的无力摆脱的尴尬处境。面对传媒的强大力量,我们不能盲目听信传媒和过度依赖传媒,对传媒多一些理性的选择,试着去认识这个符号化世界背后的真实,而非消费这个符号化的仿真世界。
通过分析丽江被传媒操控的现象,我们发现了受众与城市互相消费的这一操控结果。在被符号消解了的仿真世界中,传媒的操控依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我们与传媒的博弈之间,我们应当理性对待、适度选择,尽管我们与世界互相消费这一事实不会改变,但我们在这个消费的社会中,可以寻找到一个消费平衡点而不被异化,直到我们死亡离开这个消费的符号世界。
[1]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67.
[2]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5.
[3]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4.
[责任编辑、校对:东艳]
ResearchonMedia'sManipulationofCities——TakingLijiangasanExample
LIJing-nan
(School of Humanitie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Taking Lijiang as the example,this article studies how the media creates "Lijiang," then control it,and finally make the recipients and the city consume each other. Facing media manipulation,we can only make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and find out the balance of consumption so as to avoid being dissimilated.
Lijiang; media; manipulation; consumption
2013-06-06
李静楠(1990-),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视觉文化研究。
F49
A
1008-9233(2013)04-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