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2013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上,“剑南春”在各个时段报时中累计投了6.09亿元,成为2013年的“标王”。
世界上没有比当“标王”更容易的事了。只要你有钱,只要你敢花钱,“标王”一定就是你的,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竞得了中央电视台的“标王”,不代表企业就一定财源滚滚。否则,每年的“标王”肯定是腰包最鼓的那位,根本没有争的必要。显然,花大价钱竞争“标王”,还得讲究一个投入产出比。
说到中央电视台的“标王”,肯定会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秦池”酒。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在1995年夺得“标王”之后,企业的影响迅速扩大,一夜之间在白酒如林的中国变成了名牌,实现了销售额同比增长500%以上,利税增长600%的奇迹。不过,当“秦池”卫冕次年的“标王”之后,却没有能够续写传奇。实际生产能力的不足,以及收购川酒进行勾兑的事实被媒体披露以后,“秦池”酒迅速被市场抛弃。
夺得标王不一定能够带来效益,“秦池”的教训“剑南春”应该吸取。虽然现在的“剑南春”要比当年的“秦池”强大得多,但也不必沾沾自喜。毕竟,所谓“标王”只不过说明花的钱最多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靠“标王”的广告效应带动企业发展是一条捷径,但不一定是万能的法宝。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新产品来说,也许夺得“标王”会产生足够的轰动效应,但对于一款知名度已经足够高的名酒来讲,恐怕改变不了其在国内白酒行业的排名和地位。
百年、千年名酒的形成,靠的不是广告,而是产品的质量;靠的不是铺天盖地的宣传,而是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如果因为不断增加的广告费,使得一些名酒变成了老百姓喝不起的贵族酒,这恐怕是在舍本逐末,这对于没有夺得“标王”的其他名酒也是如此。
(摘自《现代金报》作者: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