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相巧
(河池学院 艺术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宜州彩调唱腔探微
罗相巧
(河池学院 艺术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宜州彩调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积淀了桂西北民族文化内涵,它的唱腔大多吸取当地民歌的养料,经过几百年日益发展成熟,研究宜州彩调的唱腔,了解宜州彩调的发展历程、地方特色,对引领当地曲艺文化与山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如何抓住机遇,深度开发,加快彩调的传承与健康发展,是当地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课题。
彩调唱腔;地方色彩;传承与发展
宜州原来叫宜山县,县府所在地庆远镇,据资料记载,当地居民有唱采茶的习惯。
据《庆远府志》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修,道光九年即1829年重修,(庆远府即今宜山县)记有:“自元日至上元夜,竞放纸炮,悬彩灯或群聚为龙马狮子等灯,或装妇女唱采茶歌,宣锣鼓嬉戏游以为乐。”
《罗城县志》(道光时修,即1820年左右)记有:“初一至十五日各门首挂灯,敲锣打鼓,放鞭炮。夜则演故事舞龙灯,或舞狮子,或唱采茶,或唱杂戏。”
从现有史料来看,“唱采茶”是宜州一带民间演出活动方式之一,节目的文化元素从人们的生活中汲取养料,形成最具的艺术特点。它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当地的风俗特点,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喜爱,可以看出,采茶至少在清代已经在宜州一带出现。
1955年广西代表团到中南海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当时演出的节目是《龙女与汉鹏》,会议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特地为广西代表团举办了一次茶话会,当时广西代表团团长满谦子汇报,《龙女与汉鹏》原叫“嗬嗨戏”、“彩茶戏”、“调子戏”,桂北一带叫“彩调”,这种戏应该叫什么名称为好?专家一致认为,这种剧应该叫彩调剧,从此广西“彩调剧”一词载入史册,之后,广西部分地区相继成立彩调团。
据宜州目前现存的手抄本初步统计,彩调唱腔十分丰富,唱腔有两百多个,其中大部分唱腔属于联曲体,有一部分是板腔体,彩调唱腔曲牌共有两百多个,在这些唱腔中,既有可塑性很强的“腔”,又有擅长叙事的“板”,还有表现抒情写意的“调”,这就是唱腔中分成的“腔”、“板”、“调”三大类。
在“腔”类中,一般都在乐谱的名称中标出,以人物和行当不同而命名的有【强盗腔】、【四平腔】、【路腔】、【丑角腔】、【旦角腔】等,这些是作为常用唱腔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象鲜明,且富于性格化。就【强盗腔】来说吧,即使不看舞台上的表演,只用耳朵来听,(前提是听懂桂柳话)人们就会联想到那种奸猾、佞恶的小人的形象。
例:
上面这首歌曲,旋律性强,节奏音型多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在有“la”和“re”结束的乐节上加有滑音,把强盗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了。
根据宜州现存的谱例分析,一般曲名是带有腔字在后面的属于“腔”类的唱腔,也可以按词曲结合的表现形式和旋律特征,分为正腔和花腔。从词曲结合的形式看,字少腔多的属于正腔,如:【梁式腔】等,这类唱腔抒情叙事都行。花腔的特点是旋律性强,节奏明快,民歌味道浓。在花腔中从演唱形式看,又可分为独唱腔和对唱腔。独唱花腔如:【饮酒腔】、【三板腔】、【挑担腔】等。对唱花腔如:【送花腔】、【对花腔】等。
一般曲名是带有板字在后面属于“板”类唱腔,常见的有【高声诉板】(男女对唱)、【柔板】、【哭板】和【赶板】几种,这就是按唱词的结构来分的。如果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根据落音的不同,又可分为高音诉板和低音诉板,各种形式的诉板,是彩调声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凡属于各种人物叙事、交代情节都离不开它。在彩调中板类唱腔的风格比较统一,戏剧化程度较强。
带有调字在后面属于“调”类地唱腔,一般这类调都是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这类唱腔一般节奏比较规整,旋律的艺术性较强,在彩调演出的载歌载舞场面中经常可以听到,由于它注重旋律的变化,给人的美感较强。如:【文场月调】——月夜秋声、【走马调】、【怀调】、【对口调】、【补缸调】等。
在彩调中唱腔的曲调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行当、感情及剧情需要来体现其特点。
彩调唱腔地方色彩浓郁,它的旋律都充满着它独特的演唱韵味。它以独特的装饰音演唱,旋律的走向非常优美。如彩调剧《王三打鸟》中的“今日呀,天气呀,好啊是好呀好清爽哪嗬嗨……”以及【和尚腔】中的“将身离了个喃喃呒,这寺门喃呒喃,一心要往喃喃呒呒喃呒喃呒喃……”,这种跳跃、俏皮、幽默的感觉是通过演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戏曲对演员基本功的要求是“唱、做、念、打”,“唱”就是演唱,“做”就是表演、“念”就是对白或独白,“打”就是特殊的动作设计,有些通过武打动作来实现。每一剧种的演员都把唱放在第一位,而且每个剧种的演唱必须是具有它独特的韵味。在行腔和运腔方面要以字出腔,让观众听的清楚,所以说:字正腔圆。“以字行腔”是彩调唱腔的特点,在字符上把声音共鸣腔拉开,位置找准确,把声音音量放出来。在字符上,字头和字尾必须咬得准确,按宜州方言发音,把字咬准来,再把上滑音,下滑音掌握好。如:“今日呀天气呀……”,如果是完全照谱唱,就没有一点味道,一定要用宜州话(桂柳话)来唱,才能把地方唱腔色彩表现出来。[2]
现在彩调艺人吸取了声乐演员的声乐技巧,同时学习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地长处来补充和发展彩调,丰富彩调的唱腔和韵味。在学习当中更主要的是注重保持彩调演唱的个性和特色,彩调唱腔中要求的是声音美和声音特色。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彩调越来越注重声音的特色。声音的造型有两种:一是从典型人物来寻找这个人物的声音特色,如:强盗有“强盗”,和尚有“和尚腔”,赶路有“赶路腔”,媒婆有“媒婆腔”。二是用声音来塑造彩调剧中的人物性格,在塑造人物的形象时声音要注重音色美。如:小生腔、老旦腔、旦角腔、丑角腔。
宜州彩调使用的舞台语言是宜州话(桂柳话),当彩调唱腔与它结合的时候,其地方色彩自然而然地就增强了。
“著名的彩调艺人吴老年(仫佬族)在谈到彩调唱腔中字与腔的关系时说过:字是骨头腔是肉,这个比喻即深刻有形象。清人王德辉、徐沅征合著的《顾误录》,对字和腔的关系也作过精辟的论述: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字是语言的主体,因而它处于‘主’的地位;腔是为表达字的情、意和美化字的声音服务的,正处于‘宾’的地位。这种主宾关系绝非铁板一块,而是互相依托、互相制约的。”[3]
在彩调唱腔中用宜州口音(桂柳口音)来念字,通过带有口音的字加上腔,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彩调剧。彩调唱腔浓郁的地方色彩,与它的当地的语言和不断吸取当地群众中流行的民歌来丰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山歌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也是一切音乐的源泉。宜州是歌仙刘三姐地故乡,所以彩调剧也大胆的吸取了山歌的素材,如彩调剧《刘三姐》中的唱腔,就大量运用了当地山歌素材改编而成。
从唱本资料中可以看出,宜州彩调唱腔和伴奏曲牌都采用五声调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唱腔中大量吸取了当地民歌的元素,宜州彩调还吸取了其他的戏曲元素,曲调优美动听,以五声音阶为主,语势上平顺、柔和、抒情,以说唱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在语言风格上,湖南花鼓戏和彩调的传统剧本体现了简洁、生动、富于形象感和动作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艺术特点。任何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形成、发展、衍变,都是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又具有共同的规律。在多种调式里,呈现出丰富的转调和调式交替,使彩调唱腔对比鲜明、色彩斑斓的特色十分明显。彩调的唱腔平稳。唱腔旋律以七字上下句为多,四段一首的唱腔旋律次之。彩调唱腔特点:轻快活泼、短小精悍、优美动听、舞曲不带衬词和衬腔。其唱腔皆具有结构严谨、音型流畅、行腔平衡、字正腔圆、说唱结合的特点。
每一种声腔剧种,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或形成的,并且以本地的语音与音乐为特色,所形成最初的一种地方戏。随着时间和事物的发展,逐渐向外地流传,才可能得以繁衍与发展。它的流传,有赖于戏班和艺人的流动;它的繁衍发展,有赖于戏班和艺人在新的地区定居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和培养出当地的人材,这些都是决定性的因素,也是它本身具备的主观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在新的地区,与当地语音、民间艺术相结合,衍变为新的声腔剧种的可能条件。
在新兴的戏曲剧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剧种至今仍保留着民间歌舞的若干特征。宜州彩调就是吸取了当地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在音乐形式上简单纯朴,但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间歌舞类型戏曲的另一个特点是互相吸收、移植的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明清俗曲,或多或少地被各剧种广泛采用。
彩调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在剧目中都用到了扇子、手帕、彩带来进行表演。
宜州具有彩调之乡的美称,彩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重要的文化魅力和学术价值。
彩调的发展不能脱离戏曲发展的总的规律,即戏曲与人民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只有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创新,才能使戏曲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为多元化载体的彩调剧,是宜州人们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广西重要的艺术文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彩调这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
新中国的诞生,为宜州彩调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宜州彩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宜州刚解放,中共宜山地委、宜山县委先后举办了多期彩调老艺人研究班、彩调演员训练班和业余作者培训班。举办了多届彩调艺术汇演,组织了多期彩调艺术辅导队,培养了一大批彩调艺术骨干。搜集、整理了一批彩调音乐唱腔,出版了《彩调曲集》,绘图整理了《宜州彩调传统舞蹈集》。
在2006年5月20日,彩调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多元载体的彩调剧,我们必须要保护传承和发展彩调音乐,保护好这朵艺术奇葩,使彩调文化艺术不被埋葬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这个大背下我校已经成立刘三姐艺术团,派专人负责,把当地的戏曲加以研究,整理、排练,根据彩调的元素创编的彩调剧《养蚕妹招亲》,2010年12月参加广西首届大学生戏剧展演获一等奖。[4]
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彩调剧如何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但不管如何,彩调剧若想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不能离开少数民族文化这块丰厚的土壤。彩调剧只有永远扎根于生活,扎根于普通民众之间,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生活,才能获得新一轮的繁荣和长久的艺术生崖。
长期以来,彩调艺术家们在彩调题材充分开拓,形式多样的基础上,对彩调如何利用现有形式表现丰富多彩的题材方面作了积极努力,并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效。努力提升作品境界,充实思想内容,努力转换视角,多方面的反映复杂社会与人物,努力呈现人的生命和情感追求上发掘人之生命的意义。在彩调剧目进行整理改编时,实际上是在同时展开了承继和传播的工作了。[5]
[1] 伏六明. 江永“三千文化”特色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探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6):1-4.
[2] 王耀华. 论“腔音列” (下) [J]. 音乐研究 ,2009,(2):26-30.
[3] 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34.
[4] 张享铭. 论舞台表演艺术对民族声乐的作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5):163-164.
[5] 阙 真.论广西彩调剧目的传承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83-85.
An Inquiry of Yizhou Caidiao Opera’s Melody
LUO Xiang-qiao
(Art Department,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546300, Guangxi, China)
Yizhou Caidiao opera is a part of local people’s life. Caidiao has deposited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of the Northwest of Guangxi, its singing are mostly from the local folk songs, after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gradually mature. Researches on Yizhou Caidiao opera’s aria and know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dure as well as local feature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leading the fusion and prosperity of local folk culture and folk culture. Accelerating the Caidiao’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reform of the local national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idiao Opera’s Melody; local colors;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G127
A
1673-9272(2013)05-0178-03
2012-07-16
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2011年一般项目A类“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编号:2011JGA10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桂教科研项目“刘三姐歌谣文化中的‘歌’‘舞 ’‘词 ’研究”(编号:201010LX470)。
罗相巧(1968-),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河池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
[本文编校:罗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