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2002年至2012年间报刊标题使用338组异形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规范试行以后,多数异形词的书写形式得到了规范,但仍有少量词语的非推荐词形仍然盛行。通过分析,作者提出了异形词整理规范的一些建议,呼吁广大报刊编辑应严格执行既定规范,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
异形词整理表 报刊标题 调查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19日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以下简称《异形词表》),自2002年3月31日试行,对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净化国家语言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距《异形词表》的试行已10年,人们对于10年前确定的规范是否认同?推荐词形是否已完全取代非推荐词形?
报纸用语作为社会用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它的社会性使一个社会用语的说法或格式一经产生,就在社会上处于高速运转之中,有的用语受到欢迎使用开来,有的用语遭到摈弃……[1]在异形词的选择上,报纸用词既代表了大众用词的倾向又影响着人们对词形的选择。处于“第一印象”地位的报纸标题,高度概括着报纸的基本内容,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2002年3月3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标题进行检索,并对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的使用情况进行逐条分析后发现,《异形词表》规范的338组词语在近10年的报刊标题中的使用情况不尽一致。
一、推荐词形未占明显优势
(一)推荐词形的出现次数少于非推荐词形的4组(每组前者为推荐词形,后者为非推荐词形,下同)
靡费0——糜费1
褴褛3——蓝缕61
夹克10——茄克14
洪福27——鸿福29
(二)推荐词形出现次数多于非推荐词形,但未形成明显优势的15组
愤愤4——忿忿3
余晖48——余辉17
淡然4——澹然2
凝练136——凝炼65
联结256——连结106
月食9——月蚀4
折中51——折衷22
浑水摸鱼74——混水摸鱼26
标志9109——标识3151(“标识”应读如“标志”)
喽啰3——喽罗1——偻啰0
死心塌地3——死心踏地1
洗练3——洗炼1
战栗24——颤栗8
劝诫32——劝戒8
疲沓3——疲塌2
(三)推荐词形未占明显优势的原因分析
以上两种情况共19组词,占《异形词表》所规范的338组的5.6%。异形词整理过程中把通用性原则作为首要原则,90%以上的常见异形词在使用中词频逐渐出现显著性差异,符合通用性原则的词形绝大多数与理据性等原则是一致的。[2]但少数推荐词形的确定并不能同时符合通用性、理据性和系统性原则,故靡费、褴褛、夹克(音译词jacket)、洪福在使用中的用例均没有超出非推荐词形,个别词甚至远远低于非推荐词形。
1. 靡费——糜费 《汉语大词典》“靡费”:浪费,耗费过度。“糜费”,浪费。《荀子·君道》:“故天子诸侯无靡费之用,士大夫无流淫之行。”《三国志·魏志·卫觊传》:“陛下无求于露而空设之,不益于好而糜费功夫,诚皆圣虑所宜裁制也。”在近10年的报刊标题用词中,仅出现一次“mi费”,作者选用了非推荐词形——“美学者估计伊战‘糜费’2万亿美元。”(《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月11日.)用百度搜索,“糜费”也比“靡费”使用频率高。可见,“糜费”更符合通用性原则,但《异形词表》却遵循了另外的原则——首先,“靡费”的出现早于“糜费”,选用“靡费”作为推荐词形符合理据性原则。其次,在表内形成了“奢靡——奢糜”“侈靡——侈糜”“靡费——糜费”这样几组可以类推的异形词,符合系统性原则。
2. 褴褛——蓝缕 用“褴褛”指衣服破烂,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褴褛,以启山林”中。“褴褛”有“蓝缕”“繿缕”等不同写法。如杜光庭《录异记》:“饮且移时,生倦,徐行周览,不觉出门,忽见其表丈人,握手话旧,颜色憔悴,衣服繿缕,泣而相问。”《异形词表》将“褴褛”作为推荐词形,是由于该词的本义与衣服有关,指衣服破烂,《方言》三:“南楚凡人贫衣被丑弊,谓之须捷……或谓之褴褛。故《左传》曰:‘筚路褴褛,以启山林’,殆谓此也。”以“褴褛”作为推荐词形,符合理据性,方便理解词义,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事实证明,《异形词表》试行10年来,“蓝缕”的使用率大大超过“褴褛”。究其原因,一是今本《左传》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人们在使用该词时故意模仿,于是“蓝缕”流行开来;二是“褴褛”较“蓝缕”字形生僻,一般人不易掌握它们的写法;三是“褴褛”是形声字,根据“衤”字旁很容易理解“筚路褴褛”的词义,而大多数成语都是不能够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的,所以人们倾向于选择“蓝缕”。
3. 夹克——茄克 夹克是英文jacket的音译,指一种长短只到腰部,下口束紧的短外套。早期,jacket被翻译为夹克,《中国质量报》《中国服饰报》《中国国防报》等报纸都使用“夹克”。《异形词表》也将“夹克”作为规范词形加以推荐。因为“夹”有里外两层的意思,生活中的“夹袄”“夹衣”一类词与jacket的原意吻合。如同奔驰、迷你、可口可乐等音译词一样,在音译的同时也考虑了汉语意思,具有科学性。然而,随着劲霸等男装品牌的迅速发展,“茄克”的使用逐渐超过了“夹克”,晋江也被喻为“世界茄克之都”。 舍弃“夹克”选用“茄克”,人为地增加了“茄”字的读音,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本是不可取的。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所有的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蒸蒸日上,而“夹”字有钳住、受限制等意思,所以企业家们选择“茄克”舍弃“夹克”,一是避免了“夹”的负面意思,二是“艹”字头的“茄克”蕴涵企业将如春草一般蓬勃发展,同时给人一种追求时尚、浪漫的感觉。“茄克”的盛行也跟方言有关,“茄克”是英文jacket在吴方言中的译音,产生较早,“夹克”是普通话的译音,产生较晚,“夹”是入声字,在吴方言中读音与原词相去较远,所以“茄克”在吴方言中比“夹克”盛行。
4. 洪福——鸿福 “洪福”指大福气、好福气。北齐《邑师道略等造神尊碑像记》:“踵兹洪福,为海舟樑。”《金史·显宗孝懿皇后传》:“既而皇孙生,是为章宗。……上谓显宗曰:‘祖宗积庆,且皇后阴德至厚,而有今日,社稷之洪福也。’”“鸿”本义是大雁,引申为“大”,通“洪”,故“鸿福”也表示大福。因为该词表示大福气,人们为了吉祥,往往在人名(*鸿福)、地名(鸿福路、鸿福商圈)中使用“鸿福”。在《异形词表》里,推荐词形是“洪福”,而实际使用中“鸿福”用例却更多,与“洪”表示洪水有关。“洪”让人们联想到的是洪涝、洪灾等不好的意思;而“鸿”让人联想到的是自由自在、展翅高飞、搏击蓝天的鸿雁,鸿雁传书等,跟“福气”联系更紧。
5. 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均出现,推荐词形未占明显优势的15组词中,非推荐词形属于下列情形之一:
构字理据跟词义关系更密切。如“忿忿”中“忿”的形符和声符都一目了然,表示“忿忿”是一种心理活动。“连结”的“连”比“联”表示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更具体。“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候捞取利益,本意是水浑浊引起的混乱,“混”比“浑”更容易理解。“颤栗”的“颤”从“页”,跟人头有关,“颤”表示头摇动不定,身体颤动、发抖,比带“戈”字旁的“战”跟本义联系更密切、表义更明确。“劝戒”表示勉励告诫和劝导、教育,有劝某人不要做某事的含义,“戒”有告戒、戒除之义。
受系统性影响。《异形词表》规范了“凝练——凝炼”“洗练——洗炼”“简练——简炼”,回避了曾经争议较多的“磨炼——磨练”的规范。尤庆学(2000)指出:在较早的现代汉语白话文著作中一般用“磨炼”,较少用“磨练”,说明“磨炼”的存在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磨liàn的意思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其中的liàn义为“锻炼”,现代汉语中“炼”有“熔炼、锻炼”义,比喻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练”没有此义项;从类推的角度看,“锻炼”“熬炼”“锤炼”都用“炼”,“磨lian”与之为同义词,用“炼”更能体现现代汉语词义系统的严密性与科学性。《异形词表》中的三组词,均跟“简练”有关,但由于受到“磨炼”等词的影响,出现了“凝炼”“洗炼”“简炼”使用率居高不下的现象。
词语中的某个字形比推荐词形中对应的字形更简单、常见,如余辉、疲蹋、喽罗,相对于“余晖”“疲沓”“喽啰”前者更常见常用。
词语中含有复杂的字形,显示典雅。如“澹然”“月蚀”“折衷”“标识”比“淡然”“月食”“折中”“标志”显得更典雅,故人们喜爱使用。
二、推荐词形占优势
(一)推荐词形出现,非推荐词形从未出现的187组
1. 通假字异形词
称心240——趁心0
辜负213——孤负0
斑驳21——班驳0
澄澈13——澄彻0
粗鲁10——粗卤0
附会10——傅会0
按语8——案语0
百废俱兴1——百废具兴0
侈靡1——侈糜0
戴孝1——带孝0
以上是《异形词表》中部分异形成分由通假字构成的。于金华等人曾撰文分析了通假字异形词的理据问题,并指出通假字是临时承担特定语境中本字的某一个义项,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每组异形词中,由本字构成的那个词形理据性更强一些。[3]《异形词表》确定规范词形时,大多数选用了由本字构词的词形,个别无理据的含有通假字的词形则依照通用性原则被确定为规范词形,这应是这些词语的非推荐词形在10年间的报刊标题中从未出现的原因。
2. 偏旁类推
蝴蝶1075——胡蝶0
蹒跚582——盘跚0
彷徨187——旁皇0
按捺27——按纳0
疯癫12——疯颠0
恍惚7——恍忽0
这些词语的推荐词形前后两个字偏旁相同,与词义联系紧密,如“蝴蝶”指一种昆虫,两个字都从“虫”;“按捺”,表示抑制、忍耐,虽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但控制往往需要用手,所以用“扌”;“疯癫”是一种病态,所以用“疒”,“彷徨”有犹豫不决的意思,犹豫不决时往往会坐立不安,来回行走,故用“彳”;“恍惚”表示迷离、迷茫、心神不宁,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从“忄”;“蹒跚”是形容人走路时的状态,所以从“”。这类词的非推荐词形没有与另一构词成分相同的偏旁,由于偏旁类推的原因,人们不会使用非推荐词形。
3. 意义联想
斑驳21——班驳0
斑白2——班白0
驭手10——御手0
保姆2603——保母0——褓姆0
“斑驳”“斑白”跟“斑马”一致,指色彩驳杂、灿烂多彩或是花纹、斑点,都跟色彩有关,故使用“斑驳”“斑白”作为规范词形,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类推,从而避免出错。“驭手”表示驾驭车马的人,“驭”比“御”更容易体现词的本义。“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姆”比“母”能表示从事此项工作的是妇女,“保”比“褓”意义更广,表示除了照顾儿童外也可从事家务劳动。
(二)推荐词形占明显优势,非推荐词形偶尔出现111组
小题大做135——小题大作13
一锤定音99——一槌定音21
纽扣64——钮扣10
百叶窗10——百页窗1
义无反顾77——义无返顾7
奢靡31——奢糜2
稀罕63——希罕2
丰富多彩1634——丰富多采20
模仿673——摹仿10
序言132——叙言1
纪念17290——记念5
人才68639——人材14
这类异形词的存在有人们主观因素造成的,也有客观事物的材质造成的,还有古今字的并存并用等原因引起的。此类词虽然词形各异,但都能分析出造词理据,短时期内要完全消灭非推荐词形还有一定困难。比如表示“少”的意思最早用的是“希”,但后来“稀”逐步代替了“希”。《汉语大词典》收有“稀客”“稀货”“稀薄”等。从现代常用义看,“希”的主要义项是希望。“稀”的现代常用义有3个:①疏,与“密”相对;②浓度小,含水分多,与“稠”相对;③事物出现得少。这3个义项关系密切,引申、派生的脉络非常清楚,用“稀”表示“稀少”,人们心理上容易接受。规范成系列的异形词,应该考虑“系列”的因素。
三、标题中从未出现的异形词21组
由于新闻题材和标题用语的特殊性,有21组词在10年间的报刊标题中从未出现,如“补丁”“鬼哭狼嚎”“直截了当”等。搜索10年的报刊全文,发现这些词语在使用中仍然存在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并用的现象。“乌七八糟”和“污七八糟”、“淫雨”和“霪雨”,非推荐词形占到了近1/3。“五劳七伤”和“五痨七伤”、“直截了当”和“直接了当”非推荐词形也偶尔出现。我们认为这跟人们的主观意识关系密切:“乌七八糟”表示十分杂乱,乱起八糟。而“污”表示浑浊的水,泛指脏东西,脏,更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故人们选用“污七八糟”;而“淫雨”的“淫”虽是本字,但长期以来用“霪”分担“久雨”的义项,“淫”的常用义与性有关,难以使人联想起下雨。[4]
结 语
以上结合《异形词表》推行10年来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统计结果,分类讨论了在报纸标题中异形词的规范情况。作为人们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文字必须不断地进行整理规范,在已规范的338组词中,有55.3%已没有出现非推荐词形的用例,这些推荐词形作为规范形式已被绝大多数语言使用者接受了,说明加强规范化工作是必要的。有32.8%的词语还偶尔出现非推荐词形,说明规范的宣传和推行力度还不够,应引起对“推荐性试行规范”这一说法的反思,在适当的时候应该作为“标准”强制推行。5.6%的词语非推荐词形非常活跃,应该引起专家的重视,在工具书修订时应该尊重俗成性。
此外,无论是工具书的修订还是标准、规范的制订,由于工程浩大,难免疏忽,应结合新的研究成果,对有细微区别的词语加以说明。如:“订婚——定婚”已被作为异形词加以规范,两词是有区别的,“定婚”有“多由父母做主”的意思,而“订婚”没有这个限制。再如“褴褛——蓝缕”,除应用中非推荐词形的使用大大超过推荐词形外,“蓝缕”的学识浅陋义,是“褴褛”没有的,这与规范中对异形词的定义是矛盾的。工具书修订时应该考虑是否继续将它们作为异形词处理。
200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共收录异形词52组,有3组异形词与《第一批异形词表》的规定相反,《词表》规定“小题大作(小题大做)”“奢糜(奢靡)”“糜费(靡费)”,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则规定“小题大做——小题大作”“奢靡——奢糜”“靡费——糜费”。黄启庆等(2011)通过对《人民日报》的检索认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mi费”的处理较为符合语言事实,而“小题大zuo”“奢mi”的选取倾向还应再三斟酌。无疑,黄文认为“糜费(靡费)”的推荐词形该做调整,我们期待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作为报刊编辑,应自觉遵守现有规范,正确使用推荐词形,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作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千炎.社会用语研究刍议[J].汉语学习,1992(6):1-4.
[2] 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 于金华等.通假字异形词的理据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5-17.
[4] 王良杰,单晓青.关于大学生使用异形词情况的调查分析[J].汉语文学习,2006(4):69-7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