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时期”前后的新中国戏剧期刊

2013-01-01 00:00:00李钟梅
编辑之友 2013年4期

摘要:

1959—1961年,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刚刚形成局面的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大面积停刊。仅以地方省一级刊物计算,1958—1960年创刊的11种戏剧刊物在1959—1961年便停刊了10种。规模收缩后的新中国戏剧期刊开始调整办刊方向,是为对戏剧期刊以配合政治运动为目的的办刊模式的质疑。

关键词:

“三年困难时期” 中国大陆 戏剧期刊 萎缩 调整

“三年困难时期”指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等原因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这一阶段经济发展陷入困顿,从194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起来的戏剧期刊体系也因此受到沉重打击。正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戏剧期刊体系的萎缩,戏剧期刊开始深入思考新中国戏剧期刊应有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尊重戏剧艺术自身规律、提高戏剧质量。

“三年困难时期”从1959年冬天开始,那时刚刚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对那时的新中国戏剧期刊而言,经历过1951年的“文艺整风”、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引发的对《文艺报》的批评、“对胡适的批判”,以及随后而来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整肃,1957年的“反右”运动,在一波又一波的惊涛骇浪中,经过近10年的摸索,新中国戏剧期刊在1959年已初步构建起自上而下的戏剧期刊体系。而“三年困难时期”产生的经济困顿,直接导致了刚刚形成局面的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大面积停刊。

数量大幅度萎缩后的新中国戏剧期刊开始反思办刊方向,质疑戏剧期刊以配合政治运动为目的的办刊模式,希望以“提高戏剧质量”为目标,调整办刊方向。可以说,戏剧期刊在“三年困难时期”大规模停刊后的反思,为新中国戏剧期刊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尊重艺术自身规律,从而推进戏剧艺术的健康发展。遗憾的是,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后刚刚恢复元气的戏剧期刊,又受到了1962年10月后高涨的极“左”思潮的打击。毛泽东于1963年、1964年对文艺界的“两个批示”如泰山压顶,直指戏剧杂志是“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已经跌到裴多菲俱乐部的边缘”,戏剧期刊遭到批判后终于不能自保,在“文革”开始前相继停刊。

“三年困难时期”前后戏剧期刊的变化情况,深刻影响了戏剧期刊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此阶段戏剧期刊的变迁进行研究,厘清其发展脉络,透视其内在因缘,从而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戏剧期刊发展历程,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一、“纳入轨道”: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的构建

戏剧期刊由于其作用,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专业性,第二是自由性。它既不能像报纸那样只客观报道任何新闻事件,也不能像书籍一样,一本书只表达该书作者的观点,戏剧期刊须容纳该戏剧领域内的各种成果、各种思想,否则就不能成为该领域专业成果发表的公众平台。由于专业性和自由性,戏剧期刊的合理性质是“同人杂志”——每种戏剧期刊都具有自身的立场,通常情况下,这意味着它是某一学派的杂志,它偏重发表体现本派观点的文章。但这也意味着还存在反映别派观QzgHQDngO98jCzX/M9q8jw==点的戏剧杂志,某一种戏剧期刊对其他杂志的观点不具有统制性,而且反映一派观点的杂志也不见得不登载不同观点的文章,所以自由的原则并没有被损害。专业性加上自由性,可统称为学术性,这是戏剧期刊的本性和生命。

但新中国戏剧期刊具有特殊性。1949年的政权变迁,使中国大陆地区进入一个汰旧创新的过程,一个新的国家政权体制破茧而出。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的建设成为国家政权建制的一部分:随着新政权对文艺的改造,戏剧期刊逐步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因此新中国的戏剧期刊是反对“同人杂志”性质的,它是由戏剧家协会等官办群众团体或完全官方的文化部门主办的,其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中央到地方渐次延伸的体系。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确立了新生政权对文艺界的领导地位,期刊领域破旧立新就此拉开帷幕。新中国专业戏剧期刊的摸索,首先从上海开始:1949年8月16日,新中国第一本专业戏剧刊物《影剧新地》在上海创刊; 1950年4月,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的机关刊物《人民戏剧》在上海创立。但如何办新政权需要的新刊物,这些刊物显然还没有得其要领。不久,同人刊物《影剧新地》停刊,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机关刊物《人民戏剧》因“领导不专,缺乏专职编辑,尚未能担负起本身应有的任务”[1],从上海移京,“改由剧协与中央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合办,以期改进”。[2]

新中国戏剧期刊创办的试验场北移至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1950年10月,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创办《新戏曲》,中央戏剧学院推出院刊《戏剧通讯》。1951年5月《人民戏剧》也在北京出版。但《戏剧通讯》仅在1950年出版一期后即告结束,《新戏曲》和《人民戏剧》这两本刊物因“作为全国戏剧运动的指导刊物来说,是很不称职的”[3]等原因,也在1951年年底宣告停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和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共同创办了《剧本》。这本以解决全国戏剧演出“剧本荒”为目的的戏剧刊物,面世后带着浓厚的政治使命,那就是:“配合当前的革命斗争,经常地、有计划地选载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的新歌剧、新话剧、新戏曲剧本,供应全国工农兵群众业余团和全国专业的剧院、剧团、戏曲团体采作上演节目。”[4]但《剧本》的单一功能显然不能履行好中国剧协机关报“指导全国戏剧运动”的责任。1954年,中国剧协又创办了以理论研讨为主的刊物《戏剧报》。

在中国剧协的机关刊物《剧本》和《戏剧报》进入轨道后,1956年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学报也相继步入正轨。截至1956年6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接受了全国21个省、两个自治区、三个直辖市和解放军、工矿、铁路系统的戏剧工作者合计1681名。[5]随着剧协地方分会的成立,有条件的大行政区或大城市也先后设立地方戏剧协会并创办地方戏剧刊物。一个自中央到地方渐次延伸的庞大戏剧期刊体系开始浮出水面:《戏剧学习》(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学》(上海戏剧学院)、《剧本·农村版》(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论丛》(中国戏剧家协会)、《戏曲研究》(中国戏曲研究院)相继创刊。1957年第一家省级戏剧刊物出现,这就是中国剧协广东分会创办的《南国戏剧》。尽管这本刊物在1957年年底就以停刊告终,但这已显示出随着新政权对文艺的改造,逐步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戏剧期刊,开始构建自中央向地方衍生的体系。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1959年前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文化系统、剧协系统相继创办刊物:1958年,《戏剧战线》《安徽戏剧》《四川戏曲》《陕西戏剧》先后创刊;1959年,《湖南戏剧》《上海戏剧》《江苏戏曲》创刊;1960年,《山西戏剧》《福建戏剧》《北京戏剧》《山东戏剧》创刊。由中央向地方延伸的戏剧期刊体系框架渐次成型。

这个规模很大的戏剧期刊体系的主办单位,由诸如文联、戏剧家协会等官办群众团体或完全官方的文化行政部门组成。因此,这些期刊的观点必然受到党和政府观点的统制,这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杂志的学术性。但戏剧期刊体系本身虽受党和政府的支配,刊物的编辑者、刊物的基础(文章的作者和读者)却是专业的戏剧工作者,他们本能地要坚持杂志的学术性,而党和政府要办这些杂志,通过它们来促进戏剧的繁荣,也势必要容许学术性的存在。于是,纳入轨道的新中国戏剧期刊必然形成了一个根本性的矛盾:统制性与学术性的矛盾。如何在这种矛盾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深刻影响着新中国戏剧期刊发展,也直接导致了“三年困难时期”戏剧期刊的调整和反思。

二、沉重的反思:“三年困难时期”对新中国戏剧期刊的影响

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以“冒进”为特征的“大跃进”运动引发了一场经济灾难,新中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境地,受其影响,期刊事业在1959年的基础上加大调整力度,针对许多期刊难以为继的状况,关停了一大批刊物。粗具雏形的戏剧期刊体系开始大规模停刊:1959年《四川戏曲》消失,1960年《山西戏剧》《湖南戏剧》《山东戏剧》《福建戏剧》《北京戏剧》《江苏戏曲》停刊,1961年《戏剧战线》《安徽戏剧》停刊。中国剧协的《小剧本》《戏剧研究》、中央戏剧学院院报《戏剧学习》也在1960年停刊。

如果说新中国戏剧期刊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的磨难和波折,主要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统制性和戏剧期刊学术本性之间的矛盾的话,那么这一次磨难看起来像一个例外——它是由国家经济困难所造成的。但它所造成的后果却极其惨重:1958年至1960年间创刊的11种省级戏剧期刊,在1960年至1961两年中竟有10种停刊,只有《上海戏剧》硕果仅存,而中央一级的戏剧刊物也有多种停刊,只剩下《剧本》《戏剧报》两种。

1960年至1962年,在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规模收缩后的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开始反省办刊方向,质疑对戏剧期刊以配合政治运动为主要任务的办刊方针。

“社论是刊物的旗帜”,因此这种反思首先从戏剧期刊的社论中表现出来。在1959年至1962年间,《戏剧报》《剧本》不断通过社论呼吁要注重戏剧艺术的自身规律,要提高戏剧作品的质量。

1959年2月,《戏剧报》发表社论,对“赶任务”式的戏剧创作委婉地提出批评:

1958年产生了不少好剧本。但这一年创作数量很大,好剧本所占的比例数字还是太小了。这是因为大部分创作的剧本都是随写随丢,没有加工提高,保留下来。有些同志对于“赶任务”,即迅速及时地配合政治任务而进行创作演出,还理解得不全面。来了一个政治运动,就立即创作演出配合这个政治运动的戏,这是完全应当和必要的。戏剧工作者对于配合政治运动的突击性宣传任务决不应袖手旁观,置身事外,而应该热情地参加。但“赶任务”只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

如果说1959年的《戏剧报》尽管意识到戏剧创作配合政治运动的“急就章”存在弊端,但因为受到当时政治语境的影响,只能以委婉的说法——“积累保留剧目”——表达出戏剧创作应提高质量的意见,那么到了1961年年初,《戏剧报》的态度更为鲜明,在当年1、2期合刊中,编辑部用“努力提高戏剧质量”作为标题发表了社论文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是我们戏剧工作的坚定不移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个方向,必须努力提高戏剧作品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以求其能符合于当前时代的大好形势。

提高戏剧的质量,包括剧本的质量和演出的质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以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人民,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工作,必须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相适应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6]

不仅中国剧协的理论指导刊物态度明确提出要尊重戏剧艺术规律,提高戏剧创作的水平,《上海戏剧》作为当时唯一一家省级地方刊物,对《戏剧报》提出“重视戏剧质量”这一方针的跟进速度也极其迅速。1961年3月,《上海戏剧》刊登社论《总结经验 提高质量》,期望能“进一步提高戏剧创作和舞台艺术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可以说,在1961年相对宽松的文艺环境下,新中国戏剧期刊努力表达了“戏剧这种艺术,是有它的客观规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戏剧工作者,更应该好好地掌握戏剧的规律而不是无视它”的声音,发表一系列诸如老舍、郭沫若、欧阳予倩、夏衍、阳翰笙、陈白尘等戏剧大家的文章,从创作技巧、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新中国戏剧提出各种建议。新中国戏剧理论的“新生代”如戴不凡等人随后也在戏剧期刊纷纷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尊重戏剧规律的方法和意义:认为“不仅要重视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也要重视戏剧艺术的娱乐功能,娱乐是戏剧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而娱乐本身又是一种目的”;“艺术作品在阶级社会中总是有阶级性的。可是在艺术创作这个领域中,却也存在着各个阶级的作家事实上都在遵守、都必须遵守的东西”。

从戏剧期刊频频发表这类文章,不难看出尽管“三年困难时期”使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变得瘦弱、单薄,但正是这种严峻的局面,引发了戏剧期刊的反思,意识到捍卫刊物的学术性——自觉要求戏剧的主体性,呼吁尊重戏剧艺术的自身规律——之重要。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里,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斗争构成了这段历史最突出的特点,逐渐被纳入体制的戏剧期刊与政治纠缠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戏剧期刊的品格——形成与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为生产服务”,[7]成为刊物运行的唯一目的。但政治与作为艺术的戏剧既不对等,彼此之间也不能完全包容,戏剧期刊作为戏剧创作、剧本传播、理论批评和戏剧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其内在运作体系隐含着学术性的要求。一旦环境允许, 戏剧期刊总会或多或少偏离政治,追求自己的独立发展,对新中国戏剧艺术创作进行一些可贵的探索。“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尽管遏制了戏剧期刊体系迅速生长的势头,但也为新中国戏剧期刊的这种探寻提供了一个契机:1961年3月《戏剧报》等刊物展开 “关于《演员的矛盾》”的讨论、关于历史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的争鸣,这些讨论——无论是对斯坦尼体系的再认识,还是对“历史剧”创作问题中各方持有的不同观点,都显示出戏剧期刊对艺术进行探讨的多维空间,并力图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表达属于自己的独立性。

结 语

这次大面积停刊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随着1959年以来经济政策的调整,1962年文艺政策的解冻,在度过“三年困难时期”后,戏剧刊物又相继创办:《外国戏剧资料》(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广西戏剧通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于1962年创刊;《奔流:戏剧专刊》(河南省文联主办)、《河北文学戏剧增刊》(河北省文联主办)、《小舞台》(上海文艺界联合会主办)于1963年创刊。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停刊的戏剧期刊并没有随经济的恢复而复苏。在1962年至1963年间创办的广西、河南、河北等省级行政区戏剧刊物应是1958年开始的那次创办省级戏剧刊物浪潮的余波,它们没能赶上“向建国10周年”献礼,却也因此躲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一劫。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3月,以“开阔眼界, 了解外国戏剧的情况”为目标的《外国戏剧资料》在广州全国话剧、新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期间诞生,成为1960年至1962年间戏剧期刊发展的一个标杆。这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种戏剧刊物,更标志着“三年困难时期”引发戏剧期刊体系收缩的这次磨难已经度过。

1962年以后,戏剧被推到了政治斗争的舞台前沿,戏剧期刊也由此成为斗争聚焦的“靶子”。1963年11月,毛泽东两次尖锐批评《戏剧报》和文化部。他说:“一个时期《戏剧报》尽宣传牛鬼蛇神。文化部不管文化,封建主义的、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的东西很多。文化部不管。要好好检查一下,认真改正,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8]这一系列先兆预示着新中国戏剧期刊将要面临着“黑云压城”的严峻局面。特别是毛泽东1963年、1964年关于文艺的“两个批示”,最终造成新中国戏剧期刊在“文革”开始前全部停刊的严重后果。

从“三年困难时期”前后戏剧期刊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由于新中国戏剧期刊体系的特殊性,戏剧期刊蕴含着双重建构:作为文化管理部门的机关刊物,有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传达政治权力话语的义务;作为戏剧工作者戏剧创作和理论探讨的话语平台,又须遵循戏剧艺术的基本规律,有着自身的学术性的诉求。任何一重建构被剥离,体制内的戏剧刊物都会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如何在这双重建构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从而引导、推进戏剧艺术的发展,是21世纪戏剧期刊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一九五○年工作总结及一九五一年工作计划要点[J].人民戏剧,3(3).

[2] 本刊编辑部.停刊告读者[J].人民戏剧,3(8).

[3] 发刊词[J].剧本,1952.

[4] [5] 中国戏剧家协会接受第三批会员入会[J].戏剧报,1956(6).

[6] [7] 努力提高戏剧质量(社论)[J].戏剧报,1961(1、2).

[8] 创刊词[J].长江戏剧,195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校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