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言论和网络舆论逐渐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视野,网络群体行动取得了很多积极性成果。网络群体既有与现实群体相似的部分特性,又具有自己复杂而独特的一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成因和防控机制。
关键词:
网络 群体事件 参与者 心理效应
网络群体事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群体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得以传播的过程。网络群体成员少则几人,多则成千上万,他们聚集在网络这一虚拟与现实相互影响的系统当中。从心理学角度讲,许多有关群体的经典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网络群体,如关于群体界限、群体凝聚力、群体合作、群体冲突及群体领导等方面的理论。但是网络空间毕竟与现实社会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些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网络群体当中自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地位的平等化、身份的虚拟化等都是网络群体所独具的特性。
一、网络群体事件的表现
网络群体事件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网民由于对某一热点事件的关注,转而进行留言评论并对别人的留言进行追加评论及其他相关活动,这种具有开放性和偶然性的网民集合称为“网络群体”,网络群体所关注的新闻事件称为网络群体事件。网络群体事件所包括的内容较为宽泛,总体来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网络上的一个帖子、一条微博或一篇博文等引起的,结果“一呼天下应”,参与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形成网络群体事件;另一种是新闻事件来源于现实生活当中,网民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新闻内容广泛传播,进而引起极大关注从而引发群体事件。
1. 网络围观。网络围观是网民对发布在互联网上的新闻进行集中评论的行为活动。微博的普及丰富了网络围观的内涵,一句话、一张图片也能够被网络群体广泛关注并引起广泛的争论。
2. 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备受争议。人肉搜索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人工参与的网络信息搜索方式,它凭借网络搜索技术并结合知情人(或匿名或公开)爆料的方式来整合目标对象的信息,是一个集体参与的动态的扩散过程。
3. 网络水军。所谓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公关公司,以持续不断地发帖和回帖为主要特征。他们在网络推手的策划和带动下,以各种手法和名目在人气旺盛的论坛发帖和跟贴,引起浏览者的广泛关注,从而达到客观上左右社会舆论的目的。
4. 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是指通过网络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人物或事件,以文字、音乐或视频为手段,通过重新剪辑制作形成新的作品。恶搞作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幽默搞笑,具有强悍的娱乐和消遣功能,同时它也有反映现实问题,从而客观上引起社会关注的功能;二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颠覆传统的表现方式为手段增强其影响力。
二、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起因
1. 宣泄心理。网络群体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宣泄,意指网民将自身曾遭遇过的一些不公平经历所累积的不满情绪,通过类似的网络热点问题表达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当弱势群体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由于受制于有限的个人能力,大部分人会选择息事宁人和忍气吞声。在网络时代,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他们摆脱了思想上的重重顾虑,会大胆畅快地表达出这种长期压抑的情绪。
2. 话语权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意识日益增强,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发出的声音得不到重视,故转而通过网络媒体这个没有门槛的平台表达自己的愿望、争取合理的权益。通过在网络上主动发表看法,众多人的评论就能起到将小流汇聚成河的效果,进而引起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注意,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 责任分散心理。责任分散是个体在参与群体活动时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参加群体活动时,基本上都抱着“随大流”和“法不责众”的心态,大多数个体都认为整个的行动既不是自己组织的,同时又是群体人员共同参加的,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只是一个普通的追随者而已,这种没有“真凭实据”的感觉,更强化了这种责任分散的心理。
4. 盲从心理。盲从是指个体受到群体领袖或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在思维和判断上服从于别人的观点。即便有个别网民对网络事件的真相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但在网上表达与大多数人相左的、独立的观点时,经常会受到别人的谩骂,因此仍然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即使有寻找事件真相的决心,但由于缺少权威的信息来源和直接的证据,他们对自己的判断也犹豫不决,没有足够的把握,索性不如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多数人的一致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1]
5. 道德权威心理。网民在论坛上对热点问题进行评论,有一种拥有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指点江山”的“权威感”,且如果自己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话,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甚至会使自己误以为已成为网络上的“群体领袖”,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去点评和关注另外一些网络热点事件。
三、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防控机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民媒体素养的不断提高,网络世界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再只是一个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世界,而是网络世界在复制现实世界的内容,并且提升现实世界所不能完成的表达方式。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传统媒体和现实世界的影响力正逐渐显现。因此,研究网络心理,从心理学角度处理网络群体事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群体事件,并有益于现实问题的最终解决。
1. 心理预警机制。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在网络世界中有前瞻性地及时发现和迅速处理可能造成广泛争议的社会上存在的(尤其是本地区存在的)热点问题,解答民众心中的疑虑,及时平复民众的不满情绪。网络群体事件的事前心理预警机制需要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第一时间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及时予以公平、公正的解决,尤其是事件的发生与广大的弱势群体息息相关时;二是建立专门的、专业的网络信息监控队伍,认真关注在一些知名网站和论坛上发布的与本地区相关的热点问题,对可能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的帖子提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从而能够及时地对帖子和消息内容进行真伪判断,遮遮掩掩和拖拖拉拉只能引发网民更强烈的质疑。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群体的心理发泄渠道受阻,因此构建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和心理表达机制,给心理宣泄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十分重要。[2]
2. 心理干预机制。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且纷繁复杂,如果单纯依靠心理预警机制没办法将所有的问题全部在萌芽状态中予以解决,有些问题最终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演变成影响广泛的网络群体事件。在网络群体事件发生之后,除了及时公布事情发生的真相,并将阶段性和最终处理结果及时地公之于众,避免引起公众的更大猜疑外,同时对网民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对不明真相的网民的宣泄言论应抱有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而对那些蓄意闹事、心怀不轨的网民则可首先予以警告,如果屡教不改,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则可采取法律手段,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这样可防止网络谣言的广泛流传,将网络群体事件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低限度。[3]
3. 心理疏导机制。心理疏导机制主要是解决网络群体事件已得到解决,但在网络群体中依然残留的消极心理问题。因为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除群体事件所遗留的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方法使网民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疏导。行之有效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使网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转型期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并相信问题最终一定会得到圆满的解决。与此同时,引导和鼓励网民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理智的目光对待网络上未经证实的消息并作出独立判断,不要受到别人的蛊惑。二是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加强对网络心理的深入研究,及时、深入地了解网民的真实想法和困惑,从而为事件的解决提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英]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雷海燕.浅析网络群体事件生成机制[J].新闻天地,2010.
[3] 柯泽.理性与传媒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10.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